丁洁
【摘 要】新课标明确提出,数学是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和质疑。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作为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显得尤为重要。鉴于其重要性,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提升是非常必要的。结合我校“自动课堂”的研究,我们尝试基于学习者视角,培养“表达小先生”。
【关键词】学习者视角 “表达小先生” 数学教学
基于学习者视角的学习,是指教师要建立在学生自主认知的基础上,在课中创设开放的学习场域,强调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解释与理解的维度,达到将教师和学生放在平等位置、构建教学共同体的效果。这不但有助于学生的“学”,也能启发教师的“教”。
“表达小先生”是指以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小先生制”为内涵,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鼓励小先生即知即表达,通过师生、生生对话,不断完善自身表达,在与合作伙伴的补充互评中深入知识学习,提高数学语言表达的完整性与逻辑性。
从学习者视角来寻找表达训练的教学路径,是对小先生主体地位的凸显,且教学过程中各环节活动有益于提高学生的互动性与参与度,更利于培养小先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一、培养表达小先生的基本策略
数学语言表达区别于日常表达,它更严谨、周密、连贯,逻辑性更强,一般范围是有限的,不像日常表达发散一下也是无伤大雅的,它需要经过训练才能有成效。低年级学生处于数学表达能力发展的基础期,更需要教师从活动、展示、评价等多维度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提升。
(一)多样活动与核心问题引领
低年级学生并不能在课中始终保持注意与参与,极易走神。教师在课中设计恰当的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提高参与度,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和交流的机会。活动不单指合作类的、游戏型的,也包括动笔画、用学具摆等独立思考的操作活动。活动中对图画、实物等直接或间接的体会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用词的理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大胆表达。
活动中,教师抛出的问题直接影响活动效果。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理解能力弱、识别信息时相对单一,对于复杂迂回的长句子,他们无法理解透彻。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尽量简明,指向清晰,在理答时注意把握核心,少重复,努力做到“惜字如金”。这样既让学生“听懂”应该做什么,也为表达的简洁性做好范式。
(二)全面尝试与选择性展示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训练是面向全体的。课中所有人都要经历尝试表达的过程,可以独立说、同桌互说、小组里说。但考虑到个体能力的差异以及榜样示范的作用,教师在选择小先生展示时应挑选表达较好的或者具有典型特征的,即展示时教师要注意选择与教学契合的资源,同时把握好有关键特质的生成,才能给学生一个好的导向。在此基础上,教师筛选出一批表达较强的小先生,再通过小先生的展示,给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一个模仿的框架或范本,以促进他们表达能力的提升。
(三)培养表达与多维性评价
评价是对小先生表达情况的反馈,也是促进“表达小先生”成长的有效手段。要想将评价的诊断、导向与激励价值发挥出来,教师需要构建教、学、做合一的多维开放的评价体系。教师除了基于知识技能的目标达成评价,还要关注情感态度方面,结合学生的层次,分层量化评价标准。教师要将师评、自评、互评、小组评有机结合,利用多方反馈,及时引导小先生完善知识生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表达兴趣。
二、培养“表达小先生”的实践活动
课中,教师要在关注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同时,有意识地提升其表达能力。教师可以构建学习共同体来实现这一目标。下面以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6的乘法口诀”一课的教学为例,呈现基于学习者视角,培养“表达小先生”的实践尝试。
(一)独立尝试,深山有路
学习本课前,学生经历了“1~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同时,大部分学生已经会背6的乘法口诀。学生对它们的“样子”是了解的,但对乘法口诀的含义和编制过程并不算了解。基于此,确定本课可以放手让学生探索口诀编制,而不是常规的由教师主导学生的编制。课中第一个任务是“尝试写出几句6的乘法口诀”。考虑到学生是第二次接触乘法口诀,笔者为学生提供了6×6的星星矩阵图,给学生提供了编制口诀的参考素材。在学生独立尝试之后,笔者提问“谁愿意分享你编制的口诀”,但举手人数寥寥可数。此时,教师选一名表达能力较强的小先生介绍自己编制的口诀,并让其结合图解说其编制依据,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提点。学习如登山,登山须开拓人。小先生为那些缺乏一点勇气或觉得自己思考不到位的学生树立了榜样,增强了信心。在他之后,举手人数有了小幅增长,依照此模式,直至补充完整全部口诀。这样,既关注了学生对知识的解释,也提高了表达训练的效度。
(二)智慧碰撞,百鸟争鸣
本课的任务二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口诀”。教师呈现任务之前先提问“你认为哪一句口诀比较难”,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选出“得票率”最高的一句,让全班共同研究。学生先在学习单上独立尝试分析,再选择画图、加法、乘法等路径,展示介绍,然后集体评价,逐步厘清这句口诀的相关联系。相互碰撞,智慧迸发,各抒己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过程中不断内省,在互评互学中深入体会口诀的意义,以及加法与乘法的联系,对知识再一次理解巩固、认知完善,使思维得以发展。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研究口诀的含义以及勾连知识间的联系。课中,想研究哪一句口訣集体投票,怎么研究自己做主。看似脱离了教师的“掌控”,实则仍固定在轨道上。这样的方式尊重学生、适合学生,是学生参与研究的最佳境界。学生是学习者,也是传授者,更是学习共同体。
(三)展示交流,联想丰富
呈现任务三——“有什么好办法帮助记忆6的乘法口诀?”之前,学生先尝试记忆,在他们分享自己记忆的小妙招时,看似记口诀,实为对口诀中规律的深入剖析。分享时,学生会说“我发现它是按照一六、二六……六六的顺序排列的”“口诀中的得数每次都加6”……方法交流之后,教师追问:“如果想不起来其中一句口诀的得数,怎么办?”根据刚才小先生们总结的规律,学生们能联想到根据口诀的前(后)一句,加上(减去)6即可。这一交流过程,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小先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加深了其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和灵活应用,提高了其数学素养。
三、关于培养“表达小先生”的两点思考
(一)互评互教,深度共学
这种课堂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期许。教师作为学习共同体的成员,要参与到活动中去,共同研究。课前,教师要设计教学活动和核心问题,课中要扮演好倾听者的角色,把握好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会导致其接受知识或能力时,总有先后快慢。通过一部分“先行者”作为小先生,即知即传,带动其余学生共同进步,学习方式更开放。可以是独立探究,可以是合作共研,不论哪种形式,都需要表达、交流。在生生对话的过程中,通过自评、互评、补充等形式,学生在表达个体认知的同时,相互学习,在开放的场域里达到思维的发展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二)亲历过程,思维可视
教学中,学生只有真正经历思考、学习的过程,才能有自己的想法,才会有表达的素材;即使不发言,在听取别人的想法时也一定会有自己个性化的思考。学生能否真实地参与学习的过程,以下三点很重要:一是设置难易适中的问题或操作活动,把握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中设置的探究项目要给学生提供抓手,得是学生跳一跳够得到的果子,给学生成功的希望,激发学习动力;二是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只要真实地经历了,过程中定会有肯定的或存疑的体验,鼓励都呈现出来,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三是听取学生表达时,要注意分析学生呈现出的思维路径,确定是否在“轨道”上,适时地帮助调整,使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知识点。
“表达小先生”的培养致力于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的同步进行。要真正基于学生视角,促进学生更好地、不断地发展,教师必须打造有序的、开放的学堂。
【参考文献】
张春莉,吴加奇.学习者视角下的本科教學质量提升路径探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