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学佳,蔡庆斌,刘颖,左明飞,白天,王淼
(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放射影像诊断中心,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冠心病又被称为缺血性心脏病,主要是血管慢性炎症硬化斑块生成所致,该病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诱发严重并发症,甚至造成患者死亡[1]。伴随经济进步和人们饮食生活方式改变,我国人口结构日趋老龄化,导致冠心病患病人数不断增多,已对人们生活与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威胁。尽早诊断能降低疾病致死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CT血管造影(CTA)属于一种无创血管成像技术,其通过容积显示法(VR)、多平面重建(MPR)以及最大密度投影法(MIP)三维重建等以显示靶血管,能从不同角度显示血管和病变形态,且受限因素较少,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2]。有研究发现[3],临床应用256 层螺旋CT在冠脉CTA能更加直观诊断斑块所在血管解剖位置,对血管重构和斑块偏心性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更好判断冠脉斑块性质,有助于早期诊断。本研究拟进一步明确256层极速螺旋CT 在冠脉CTA 中对斑块性质开展分析以及对斑块的后处理优势,给临床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采用整群抽样法抽选2019年9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4例进行研究,其中男40例,女24例;年龄34~85岁,平均(58.25±10.36)岁;病程2~20年,平均(10.45±3.26)年;心率45~158 次/min,平均(88.26±11.36)次/min。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纳入标准[4]:①均存在不同程度典型或者不典型心绞痛、发作性胸痛、胸部不适、心慌、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②无碘过敏史;③连续进行至少5 s屏气;④具备正常的认知功能;⑤患者和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有关书面说明。排除标准:①肝肾、心肺功能存在严重障碍者;②存在嗜铬细胞瘤或甲亢者;③存在精神类疾病者;④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1.2 方法
1.2.1 检查设备 飞利浦256 层极速螺旋CT 机及应用软件;Ulirich7.15 双针筒高压注射器及附属设施;BSM-2301C心电监护仪。
1.2.2 检查方法 采用螺旋CT机,所有患者均开展平扫和增强扫描。①检查前准备:指导患者开展呼吸训练,嘱其吸气后屏气,确保口鼻不吐气、胸腹部静止,每次屏气时间应≥5 s,以防导致呼吸运动伪影,进而对检查结果产生影响;详细记录下患者的心率、血压以及心律,对于心率过快者应遵医嘱予以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率。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同时加以心电监控,开展回顾性的心电扫描及重建,心率≤75 次/min 首选最佳舒张期时相重建,重建的时相范围以75%~80% RR间期,75 次/min≤心率<90 次/min 首选收缩期时相重建,最佳的重建时相范围为35%~50% RR,心率>90次/min选择重建舒张期、收缩期两个时相,有助于开展血管病变对比,提升诊断准确率。②定位扫描:正位定位像,由胸廓入口一直扫描到心底。③对比剂应用和高压注射器参数:选择高压注射器经过肘前静脉注射45~55 mL 的370 mg/mL 碘佛醇对比剂,注射速率为5 mL/s,0.9% 氯化钠溶液总量为35~40 mL,注射速率为4 mL/s。④扫描参数:管电流为800 mAs,管电压为120 kV,螺距按照扫描心率开展自动调节,层厚度为0.7 mm,层间距为0.34 mm,探测器宽度为128 mm×0.625 mm,FOV 值为250 mm,矩阵为512 × 512,滤过算法:Standard(XCB),旋转时间为0.27 s。⑤扫描方法:扫描方向为头部向足部,扫描范围为气管隆突分叉位置到横膈下2 cm,对比剂示踪法,将感兴趣区ROI设置在主动脉根部,阈值(CT值)设置在170 Hu,当达到阈值时会自动触发扫描。⑥图像后处理:结束扫描后,传送数据至EBW工作站开展图像后处理,经冠脉分析软件,依次开展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以及曲面重建(CPR)与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2D、3D 及Global 技术。与多角度旋转、测量、切割等功能结合充分显示出冠状动脉,对斑块性质以及官腔狭窄程度等开展分析。
1.3 观察指标
1.3.1 斑块分类 于横轴位薄层重组图像上对斑块CT 值开展测量,按照斑块CT值分成[5]:①软斑块:斑块中脂质成分含量≥60%,同时CT值在12~40 Hu;②纤维斑块:斑块中纤维成分含量≥60%,且CT 值在70~112 Hu;③钙化斑块:斑块中钙化成分含量≥60%,且CT值>120 Hu;④混合斑块:斑块中同时存在脂质、钙化、纤维几种成分。当患者存在多处狭窄和斑块时,将导致管腔最严重狭窄及斑块性质作为研究对象。
1.3.2 冠脉管腔狭窄度分级 结合冠脉的狭窄程度分成以下几个等级[6]:①轻度:梗阻直径<50%;②中度:梗阻直径在50%~75%;③重度:梗阻直径在76%~99%;④完全闭塞:梗阻直径为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予以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冠脉斑块性质和狭窄度情况 冠脉重度及中度狭窄中混合斑块占比较软斑块、纤维斑块及钙化斑块更高(P<0.05);冠脉轻度狭窄中钙化斑块占比较软斑块、纤维斑块及混合斑块更高(P<0.05),见表1。
表1 冠脉斑块性质和狭窄度情况[n(%)]
2.2 不同斑块在冠脉的分布情况 左旋支斑块共8 例,占12.50%;前降支斑块共21 例,占32.81%,左冠斑块共23 例,占35.94%,右冠斑块共12例,占18.75%,见表2。
表2 不同斑块在冠脉的分布情况[n(%)]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基本能分成软斑块、混合斑块、钙化斑块以及纤维斑块。有研究发现[7],混合斑块与软斑块易导致不稳定性心绞痛,而稳定性心绞痛常为钙化斑块导致。
研究发现,粥样硬化斑块在前降支和左冠主干较为多见,病变比较严重,分析原因可能与冠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斑块生成机制以及血流动力学之间关系密切。同时冠脉紧贴心脏走形,血管分支位置存在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改变[8]。因此,斑块在血管开口或者分支处分布较多。
本研究发现,钙化斑块是引发管腔轻度狭窄的主要因素,考虑可能是斑块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坏死组织与细胞中的蛋白质出现变性,同时与细胞分解时生成的碳酸盐有效结合,再进一步与钙结合产生磷酸钙沉积,附着于冠脉管壁。通常认为这时管腔狭窄未超过50%,因此,无严重临床症状产生。混合斑块是引发管腔中度及重度狭窄的主要因素。姚易明等[9]认为,冠脉斑块成分和管腔狭窄度之间联系紧密,混合斑块和重度狭窄、软斑块和重度狭窄间有着密切关系。李林霞等[10]指出,非钙化斑块、混合斑块属于造成血管中度或则重度狭窄的一个重要因素,IV~V级冠脉管腔狭窄多为非钙化斑块与混合斑块所致。因此,笔者认为非钙化斑块与混合斑块需引起临床高度重视,避免进一步发展造成管腔闭塞,引发突发性心梗等一系列严重病变。
临床多认为评定冠脉斑块成分和稳定性的金标准为血管内超声检查,但该诊断方式费用较高,且操作过程复杂,创伤性较高,因此,在临床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而256 层极速螺旋CT 冠脉造影能对冠脉开展三维重建成像,使得检查准确性大大提升,可清晰显示出冠脉斑块形态、位置、大小以及数量等,经后处理软件能观察到未引发冠脉狭窄的正性重塑,未重塑斑块,也能结合斑块密度对斑块性质做出有效判断[11]。此外,通常认为不稳定的斑块特征包含大脂质核、炎性溃疡及薄纤维帽,因此,结合斑块成分和强化方式可协助评定斑块破裂危险度,给临床开展针对性治疗提供一定依据,也能对用药及手术疗效进行评价[12]。本研究中所有研究人员均经过专门技术培训,具备丰富CT机操作经验、阅片经验和图像后处理经验,同时熟知病例采集、分组和结果分析等流程,以最大程度确保研究顺利开展和研究质量。
综上所述,256 层极速螺旋CT 冠脉CTA 能对斑块位置、性质和冠脉狭窄度做出有效诊断,操作简单,无创伤,费用较低,可作为筛查支架后复查与冠心病患者的首选检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