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凤,刘亚辉,郑国义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 长沙 410114)
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肩负着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在2020年7月29日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研究生教育工作要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进一步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出了要求。众所周知,德才兼备释义为“兼有优秀的品德和才能”,要求有德有才且均不可偏废。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与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职责的关键力量,其立德树人履职状况直接决定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导师,需身正以“立德”勤学以“树人”,肩负着育人、育德的双重职责。
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以下称《意见》)文件中,明确了研究生导师在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增强研究生社会责任感、指导研究生恪守学术道德规范、优化研究生培养条件、注重对研究生人文关怀七个方面具有“立德树人”职责,为我国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政策依据,但整体来看文件本身更多的是“需要做”的定性要求,对于“怎么做”缺乏定量标准。在实际的导师工作考评中易出现师德“一票否决”无据可循、指标设置上重业务轻德育、考评结果上人为因素影响过大缺乏说服力等现象,从而失去了《意见》本身应有的选拔界定、考核监督作用。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提高导师队伍履责尽责效能,本文拟采用实证调查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研究生、研究生导师、高校管理者等多维度开展调研,深入分析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履职状况,细化导师履职的量化指标,以期为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导师等落实“立德树人”职责提供借鉴与参考。
根据2018年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文件精神,在深入探讨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次调研问卷,以湖南省部分高校的研究生、导师、高校管理人员为调研对象,采取匿名方式进行调研,最终回收问卷3345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共计3178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达95%以上,样本基本信息见附表1。
通过折半系数和克隆巴赫系数法分析该问卷,折半信度系数为0.929,克隆巴赫α系数为0.927,表明测量量表信度较高,内部一致性较好。接着运用碎石图来判断因子个数,并对题项提取3个公因子,形成题项因子荷载表(附表2),直观显示各题项与因子之间的紧密程度。
由附表2可以看出,题项Q14至Q23主要反映导师立德树人失范行为的严重程度,故该因子可以命名为“失范性职责”;题项Q5至Q13主要体现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须履行的职责,故该因子可以命名为“共识性职责”;题项Q1至Q3的因子更多地反映对研究生的人文关怀,故该因子可以命名为“倡导性职责”。
此外,通过设立题项4:“您觉得在您读研期间导师在立德树人方面对您影响的重要程度是?”为目标题项Y,通过标准化的目标题项(记为Ystd)与3个公因子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不同公因子与导师重要性程度的相关关系列入表1。
接着对方程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列入表2。由表2可知,模型回归系数均通过了T检验,说明回归系数显著,回归模型有效。
根据表2可以看出:研究生对Factor 2“共识性职责”认同度最高;对Factor 3“倡导性职责”的认同度次之;对Factor1“失范性职责”的认同度最低。
表1 导师重要性程度与公因子相关系数表
表2 模型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
众所周知,“共识性职责”在研究生教育及研究生导师考评层面有明确规定,“失范性职责”关乎导师师德师风的“一票否决”,均受到各方重视,但“倡导性职责”属于提倡和引导,没有定量要求,往往难以落地。为量化“倡导性职责”,对该公因子进行CART决策树建模,如图1所示。
图1 公因子Factor3下的题项Q1、Q2以及Q3的CART决策树
由图1可以看出,当导师对研究生每学期进行人文关怀的次数大于3次且开展10次以上的学术指导时,子样本中有超过80%的研究生对目标题项“您觉得在您读研期间导师在立德树人方面对您影响的重要程度是?”的反馈为“非常重要”。
此外,为更全面地了解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履职状况,我们以不记名的方式对导师及高校管理人员(含培养单位负责人、研究生辅导员、科研办人员)进行了调研,调研以文本问答为主,主要题项如附表3所示。
考虑到题项涉及对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履职的总体评价,我们对文本做了情感分析。采用Bootstrapping策略,反复迭代,生成新的情感词(正、负、乐、好、怒、哀、惧、恶、惊)及权重。经统计,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履职评价以正面为主,其比例高达92.71%。
通过调研可以看出,在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中“共识性职责”认同度最高,“倡导性职责”认同度次之,“失范性职责”认同度最低,这说明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履职状况良好。研究生、导师及高校管理人员三方对落实“立德树人”职责所取得的成绩整体上是满意的,认为导师在培养研究生学术、实践创新能力,指导研究生恪守学术道德规范,优化研究生培养条件等方面做得比较好,对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注重对研究生人文关怀职责上则抱有更高的期待。
值得指出的是,研究生对理想导师特质的期待中包含“亦师亦友”这一特质,在这一点上,导师与研究生均达成了共识。师生间应加强沟通,营造相互支持、值得信任和包容开放的氛围,维护师生关系的同时努力构建好朋友关系。同时在沟通交流中,研究生导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关心研究生的生活和身心健康,及时提供心理疏导,解决实际困难与问题。可以参考CART决策树的是,在师生相处频次上,3次及以上的人文关怀(包含职业规划、心理疏导等)以及超过10次的学术指导(包含学术讨论、探讨研究生科研进展等),将有效提高“立德树人”视角下导师对研究生影响的重要性以及研究生对导师的满意度。
在导师立德树人履责尽责效能上,“研究生思想品德修养和综合适应能力受注重研究生人文关怀的影响最为明显”,因此,研究生导师在拥有深挚学术追求、深厚学术造诣之外,还应“做学生信服敬仰爱戴的信仰之师、学问之师、品行之师”,要不断创新指导方式,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履责尽责效能,多层面引导研究生成长成才,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此外,高校要真正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需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合力,积极发挥导师的关键作用,创设导师履责尽责环境与条件,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完善“立德树人”职责考核机制,制定相应的导师考核指标体系。比如加大研究生导师德育指标体系的权重分值,从师德师风、学术道德规范、指导学生的质量(学生品行素养、学术道德)等方面细化考核指标等。各二级学院也需重视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落实,强化导师队伍建设,加强导师履职培训与指导(包含职业规划、心理疏导等),并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履责尽责规章制度和奖惩政策等。
附表1 样本基本信息
附表2 题项因子载荷表
表5 对研究生导师和高校管理人员(含培养单位负责人、研究生辅导员等)调研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