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怀妍
【摘 要】新课程标准中提出“重视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兴趣,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的教学理念。教师要还课堂给学生,重视学生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教师要做善育者,做课堂的引导者,以“一言”来抛砖引玉,让学生们调动各种感官,充分融入课堂。课堂上“我的地盘我做主”,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与生活 数学与游戏 创新与明数理 数学素养
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让数学服务于生活。
德国的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要做善育者,做课堂的引导者,数学课堂上应“以一言明数理”,抛出有价值的问题作引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我的地盘我做主”让学生们成为课堂的小主人,从最初的无意间参与,发展为欲罢不能,学生们思维碰撞,创新方法,最终爱上数学课堂。
一、做善育者: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经验数学化
抛砖引玉,做一名善育者。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在引导他们认识数学的第一节课时,教师最好不要给出太抽象的概念,而要选择学生熟悉的,在其生活中能接触到的知识来进行导入。课堂上,笔者抛出了以下问题:你几岁了?家里有几口人?家住在几楼?从家到学校有多远?买雪糕花了多少钱?一天吃几顿饭?太阳从哪边升起?从哪边落下?学生们在回答这些随时随地都能接触到的问题时,就潜移默化地运用到了数学知识,从而也对生活中的数学有了初步理解。
为了培养学生们的数学素养,课后笔者做了相关知识的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数字”。学生们通过观察、搜集、整理找到了杂质刊号、商标价钱、车站路牌、手机号码、日历牌、电子表、街道门牌号、体育成绩等生活中的数字,得出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结论。
二、做善育者:把游戏植入课堂,边玩边学“数”我快乐
高尔基曾说:“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并负有改造它的使命。”小学生正处于这个阶段,所以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该重视这个问题。特别在教学枯燥的数学时,应当把各种游戏寓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们在游戏中学数学,“做”数学,能够达到“圆和相成,智慧共生”的教学效果。
只要把游戏植入数学课堂,就有了开启知识之门的金钥匙。教学中,笔者发现游戏是一种轻松,愉悦的,且适合于小学数学教学的活动形式。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笔者设计了相对简单的“开火车”游戏,一般运用于数学课堂的口算教学之中。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游戏难度可以适当提升,不再是单一的游戏,笔者一般会设计连环的“闯关游戏”,如第一关,生活之中“寻找角”;第二关,动手实践“发明角”,学生们用摆一摆、剪一剪、画一画、贴一贴、拉一拉的方法来“发明”一个角;第三关,人体造型“创新角”,学生们用身体摆不同的造型,通过抬一抬、伸一伸、翻一翻、叉一叉、躺一躺、站一站等姿势创造出很多形态各异的角。在高年级的数学课堂中,笔者设计的游戏多为“智力大比拼”“抢答赛”“男女对抗赛”“小组对抗赛”“勇夺金星”等竞赛式的游戏。
游戏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这样学生们才能快速进入游戏角色,在游戏的过程中突破重难点,并一直保持着跃跃欲试的状态,让数学课堂没有压力。
三、做善育者:以“一言”为引导,带领学生明“数”理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说过:“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给学生学习留下充足的学习时间和思维空间,让学生自由发展、创新想象,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再创造”活动中明数理、得结论,积累基本学习经验,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在一节三年级的数学课上,笔者先介绍了中国古代著名趣味题之一“鸡兔同笼”问题,随后抛出了问题——在一个农场里,有一群鸡和兔,它们共有100条腿,36个头。大家猜猜看,有多少只鸡,多少只兔?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大声争论,画图的画图、列式的列式……课堂真正成了学生们的“地盘”。全班交流时,有的学生说:“我们可以假设鸡有4条腿,那么,鸡和兔一共有144条腿。多出来的144-100=44(条)腿,就是鸡的数量了,这样就可以算出鸡有44÷2=22(只),兔子有36-22=14(只)。”他的解题方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同,课堂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在学生精彩的回答之后,笔者继续说:“小动物们请听口令,‘小鸡们不动,兔子们请起立!’”教室里頓时笑声一片……待安静下来,笔者抛出了问题:“兔子们起立,少了多少条腿?”学生们立刻炸开了锅,一下就明白了这个“数”理。
学生们迅速在答题纸上写出了第二种解题方法。让兔子起立,这样它们都只有两条腿站在地面上了,就是2×36=72(条)腿,100-72=28(条)腿,那么少了的这28条腿就都是站着的兔子,也就是有28÷2=14(只)兔子。
由此可见,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一定要抓住一个关键问题,以精练的语言让知识深入浅出、化难为易,使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们也可以轻松地明白其中的“数”理。
“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完全可以“以一言明数理”,给学生提供生活的情境,给学生设计游戏的环节,让学生们置身于“数”我快乐的学习状态之中,有时间去争论体验,有机会去创新思考,进而领悟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积累和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