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中的“语文味”探究

2021-01-11 01:32刘丹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课例分析语文味古诗教学

刘丹

[摘   要]程少堂老师“用优美的汉语描绘优美的人性——《子衿》”这一课例从语言积累、文章领会、文学欣赏以及文化开掘方面展现了古诗教学中的“语文味”。一堂好的古诗教学课,要体现出“语文味”,需要教师设计语文活动,带领学生抓住“这个”文本,打造教学主题,进行多层面(语言—文章—文学—文化)的立体式教学,保证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关键词]古诗教学;语文味;课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01-0014-02

程少堂老师指出,语文味教学法是以“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和其变式为主要教学方式,以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为教学内容要素和教学过程层次的一种有温度的表现性教学法。无独有偶,王崧舟老师也认为,“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是“这个味”。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形式,探究其背后的意义;还要抓住“这个”文本,融合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层次的内容,带领学生领会古诗的意蕴,以教出“语文味”。

一、古诗教学中的“语文味”:语言积累

语文味教学法强调,语言是基点和中心点。古人云:“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对于语言学习来说,“积”就是对语言文字的累积,“发”则是对语言的运用。吸收之后,才能输出。朗读、背诵、写话是古诗教学中积累语言的三种途径。

反复朗读,在不断的语言感受中培养语感,积累语文知识和技能。《子衿》的语言有着独特的韵味,因此程老师设置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全班集体读、女生读、男生读、普通话读、广东话读、想象着读……古诗教学,要特别注重朗读,通过朗读,让学生不断培养语感。

背诵记忆是积累语言的一种重要方法。古诗文质优美,学生能通过背诵领悟作者的情思,感受古诗语言的特色。程老师在《子衿》的教学中通过读背结合的方式,一步步带领学生将这首古诗背熟。这种随堂背诵的方式,一方面能够巩固学生的知识,另一方面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相反,课后布置背诵古诗的任务给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在背诵古诗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现古诗的特点,掌握背诵的技巧,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带着感情将古诗背诵出来。

写话是学生在理解文本语言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新的运用,是一种创造。这需要学生对作品产生独特的感悟。语文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在寫话时要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有个性地表达。程老师在《子衿》课堂的高潮环节安排的写话活动,要求学生将古诗改写成现代歌词,并鼓励学生自创调子唱出改写的作品。写话是学生结合自己对古诗的理解,用新颖的方式对古诗进行再创造,从而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这种改写方式比直白的翻译更能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进一步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

二、古诗教学中的“语文味”:文章领会

文章领会,是古诗教学的重点。程少堂老师在《子衿》一课的教学中对文本结构、关键词以及句法特点的分析体现了他对文章领会的重视。

只有研究文本结构安排,探讨文本内部层次的逻辑关系,才能真正明白章法布局的精妙之处。程老师在教授《子衿》时,提出:“这首诗有三段,从结构上来看,能不能将这三段的顺序颠倒一下?请给出理由。”学生直觉上感知到不能调换顺序,但是说不出本质原因。程老师引导学生关注第一段的“悠悠我心”,第二段的“悠悠我思”,一个是具体的“心”,一个是抽象的“思”,意味着思念的人不仅牵动着她的肉体,更牵动着她的灵魂。这样的感情是递进的,因此不能调换顺序。学生经过教师的一番解释,对这首诗的结构安排有了清晰的认识,也明确地知道了诗歌中是怎样体现递进的情感的。诗歌结构是逻辑层面的知识。思维、逻辑是很抽象的,很难讲出“语文味”。因此,语文教师可采用主问题设计法激起学生探求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启发引领学生体会文章之妙。

抓住关键词(细节)是古诗语文味教学中的必要环节,有利于更加深入地领会全文的内涵。程老师在带领学生品析《子衿》时,抛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既然“青青子衿”说的是衣领是青的,那么为何不说成“青青子衣”呢?进而给学生拓展了《雷雨》中的情节:鲁侍萍记得周朴园衣服上的梅花。接着又列举了《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卡列尼娜讨厌她老公,特别讨厌他耳朵后面那颗痣。程老师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关键词(细节),了解到“细节都有着情感因素”。之后再引导学生理解“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蕴含的感情,他们便不觉得难了。“青青子衿”比“青青子衣”更能表现情感,女主人公连初次见面时男主人公的衣服领子的颜色都记得,这说明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情感非常深。语文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关键的字词(细节),牵动学生的思绪,使学生的思维顺着古诗的创作思路延伸,从而在愉悦中领会古诗之妙。

重视句法特点的分析,才能更好地领会文章的情感。程老师带领学生解读翻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当学生翻译得非常生硬的时候,程老师采用提问的方式,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用反问的语气朗读这句古诗并感悟其内涵。通过将陈述和反问的语气进行对比,学生得出结论:诗中的女主人公对心上人有点怨,有点恨,还有点爱。接着,程老师引导学生关注这句诗中的“子”这个字。通过对这首诗的人称选用的分析,学生能明白“子”字在表达感情上比较直接,如果改用第三人称,就没有那么直接。在古诗语文味教学中,不可忽视对比法和替换法。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句法的特点,明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三、古诗教学中的“语文味”:文学欣赏

文学欣赏环节是语文味教学的美点。程老师在《子衿》一课的教学中十分重视文本语言的情境化,引导学生探讨了如何运用语言刻画文学形象等问题。

要想使学生品味古诗中的情感之美,教师就要引领他们深入挖掘古诗内容。程老师在教授《子衿》时,请学生回答“挑兮达兮”这句话的意思,让学生想象女主人公在城阙来来回回盼望自己的情哥哥的样子。教师要想更好地展现古诗教学中的“语文味”,就需要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进一步去探究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同时设计“带着情感朗读”等环节,进一步创设氛围,以使学生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要想让学生欣赏文学的个性之美,教师就要引导他们对古诗中的人物形象进行独特的解读。《子衿》创作的年代距今较远,如何通过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人物个性之美十分重要。程老师在教授《子衿》时,抛出问题:“我认为这个女子不知羞耻,你怎么看?”然后将学生引到《诗经》的创作背景上来:“创作《诗经》的年代,人们在爱情方面是很开放的,有很多大胆描写爱情的诗句。这首诗里面的女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形象呢?”这个环节对应的正是这堂课的教学重点——领会如何“用优美的汉语描绘优美的人性”。接着他引出《红楼梦》塑造人物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情感表达的含蓄,以及这种含蓄的独特魅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人物的个性进行赏析,进而掌握人物形象,逐步实现“文学欣赏”这一目标。

四、古诗教学中的“语文味”:文化开掘

文化开掘是语文味教学的亮点。古诗教学中的文化开掘就是教师和学生结合自身独到的生命体验,对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

文化开掘,重在引导学生在分析作品人物的个性之美的同时,探索自己的生命价值。《子衿》是《詩经》中的众多情爱诗歌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它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平等、自由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实质。女主人公在诗中大胆表达了自己的情感需求,即对情人的思念,这在《诗经》以后的历代文学作品中是少见的。程老师以“用优美的语言探索优美的人性”作为这首古诗的教学主题,引导学生对古诗中的主人公形象进行分析,意在激发学生的生命体验,使他们体会古诗语言背后优美的人性。古诗语文味教学,要有效地落实文化的传承。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品析人物的形象和情感,促使他们去探索生命的价值。

文化开掘,重在引导学生发现古诗作品中的情感凝聚点。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非常含蓄内敛,采用了起兴、托物言情的艺术手法,将女主人公的深情寄托于“衿”这一物品上。这“衿”就是情感的凝聚点。《子衿》中值得关注的文化内容是“中国传统的传递情感的方式”(含蓄美)。在古诗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探寻特殊的精神内涵,即那些与中华传统精神文化息息相通的精神内涵。

从理论指导层面上来说,语文味教学必须有人味,即以人为本。教师只有心里和眼里装有学生,在课堂上才会关注学生的存在和学生的表现。从教学过程来讲,语文味教学涉及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方面。教师可通过语文味教学,让学生有效体悟古诗之美。

[   参   考   文   献   ]

[1]  程少堂.程少堂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2]  周正华.诗意对话  语感共生:谈特级教师王崧舟《长相思》的教学[J].黑龙江教育(小学文选),2007(10):13-14.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课例分析语文味古诗教学
基于课例 反思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主问题”有效性探析
对《画画亲近的人》一课的若干问题探索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
慧眼识璞玉,妙手炼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