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图感”从学生的世界路过

2021-01-11 01:08唐明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问题解决数学素养数形结合

唐明

[摘 要]在数形结合教学实践中发现,小学生的画图意识和能力较为薄弱,利用画图将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优化。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 “图感”缺失的原因,对学生进行前瞻性、针对性、系统性的指导,让“图感”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助力学生理解数与形的意义。

[关键词]数形结合;问题解决;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2-0081-02

“数感”作为构成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因素,历来受到众多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而“图感”一词并没有太多人提及。马鞍山市俞洁文名师工作室在进行“小学数学‘数形结合教与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发现,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主动采用数形结合的意识不强,因此提出培养学生“图感”,进而提升学生自觉运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意义叩问:什么是“图感”

由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弱,无论是教材编排,还是课堂教学,都在千方百计地使抽象的数学问题以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借助数形结合思想中的图形直观手段,可以将数学概念、运算等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

关于“图感”的提出,则是基于三个方面的思考:学生对数与图(形)之间关系的直觉;学生对数与形关系的敏感度及辨别能力;学生在数形结合运用中对数学的敏感度与理解能力。因此,我们所说的“图感”表现在学生对数学学习具体情境中“以图表意”“以图表数”“以数释图”的感知与理解能力。

二、价值探寻:为什么要培养“图感”

马鞍山市俞洁文名师工作室的课题组在全市11所小学三到六年级的1100名学生中进行“小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方法解决问题情况”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分为“数与代数”“数学概念”“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不同题型。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遇到数学问题时,有16%的学生习惯读一遍题目就列式解答,45%的学生会反复读题,只有39%的学生会用边读题边画图的方法分析信息。可见,共性的问题是在具体情境中学生画图的意识和能力较为薄弱,通过画图将思维可视化的学习方法有待进一步培养。

如在“数与代数”板块,看图列式计算题型(如图1)提供了直观的线段图,学生容易找到数量关系并列出算式,但此题只有65%的学生解答正确。而纯文字描述的题型(如图2),因为标准量未知,学生对于其中的数量关系并不敏感。即使题目要求画图,部分学生还是不会将数量关系转化成图示。而能够正确畫出图示的学生,列式也都正确,但这部分人数仅占28%。可见脱离了“形”的帮助,学生很难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

在现行各种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关数与形的内容没有被人为割裂,而是呈现交替螺旋上升趋势,为培养学生的“图感”提供了有力素材。小学是学生系统学习数学的初级阶段,他们头脑中关于数与形没有明显的分隔符,正是培养“图感”的最佳时期。我们有理由相信:建立“图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与形的意义,助力正确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三、路径规划:如何让“图感”落地生根

1.“图感”是画出来的

每学期我校都要进行期末试卷质量分析会,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教师分析的高频错题无一例外都与学生的“图感”有关。以下试题均从马鞍山市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素质测试卷中摘录。

一年级:有20根小棒,2根2根地数,要数()次;4根4根地数,要数()次;10根10根地数,要数()次。

2根2根、5根5根、10根10根地数是一年级学生熟悉的数数方式,当遇到4根4根地数,怎么办呢?如果能画上20根小棒,每4根圈一圈,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三年级:一张长方形纸,长18厘米、宽12厘米。从这张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1)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2)剩下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以长方形纸的宽作为边长就能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要解决问题(2),如果能把图画出来,再把剩下图形的边描一描,就不会得出(18+12)×2,(18+12)×2-12×4等错误算式。

新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出现了大量的情境图,二年级演变为用直条图呈现信息,三年级正式引入线段图。这样的编排符合学生“图感”培养的循序渐进过程。然而正如曹培英教师所言,在教学实践中画图常常处于可有可无的边缘地位,很多教师非常重视算式书写习惯的培养,却很少有教师重视画图习惯的培养。“图感”离不开画,这就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何时画?画什么?怎样画?

何时画?在理解算理时画图,使模糊变清晰;在分析题意时画图,使抽象变形象;在突破难点时画图,使复杂变简单;在建立模型时画图,使模仿变理解;在验证时画图,使被动变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画图的契机。

画什么?于第一学段开始,先从实物图入手,然后过渡到用几何符号表示图,最后抽象成线段图。到了第二学段,还可以在解决问题时画平面图、立体图、韦恩图、数轴等。

怎样画?学生懒得画图,其背后更多的原因是不会画图,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和示范练习。一方面每学期设计相应的画图活动,实施画图教学;另一方面组织数形结合评价活动,落实画图作业。

2.“图感”是看出来的

学生“图感”的培养与教师的重视程度、课堂示范有着密切关系。课堂中,多数教师习惯用图来描述和分析问题,将数学问题转化成直观、形象的图,借图促思,据图说理,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这样的示范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思维培养有长远意义。

学生“图感”的培养要发挥同伴中榜样的力量。对于主动画图、规范作图、解答正确的学生,教师除了在其作业上打上五角星外,还应在课堂上展示或是拍照上传到班级群分享。渐渐地,学生的“图感”意识会悄悄萌芽。

3.“图感”是读出来的

小学数学中的大多数概念、性质、法则都可以利用图形来表示。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强化学生的读图训练,帮助他们理解概念、探究性质、明确算理、构建算法。读图的关键是学生对图的观察能力,即能否观察出图中表示的数学元素。

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以丰富多样的情境图来呈现知识。课堂上教师也尽量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来看图、读图、说图。读图不要求学生说得一字不差,但对于表达能力欠佳的学生,可以给予提示,降低学生说图的困难,以此来培养“图感”,激发学习兴趣。当呈现线段图时,即使学生能正确解答,教师也要求他们完整地说出图意。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让学生体会到图的直观功能,为培养“图感”奠定基础。

高年级很多数学问题的理解和分析更需要图来支撑,在读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发掘图中的数学信息,通过不断看图、读图,在图与题之间来回穿行,催生学生的数学直觉,为培养“图感”积累经验。

4.“图感”是用出来的

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画图不是目的,而是解决問题的手段、方法和策略。正如微信、QQ的便捷能够迅速取代信件和电话,主动、自觉运用画图策略必然建立在学生尝到“甜头”的基础上。很多优等生都有这样的经验:面对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若借助图形进行直观表征,往往能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而在前面提到的调查问卷中,答题分数高的学生都是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也是平时喜欢用画图的方式分析题意的学生。可见,对数和形关系敏感及辨别能力强的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自然优于他人。

记得在评讲课本的一道习题时,大多数学生都是用说理的方法来解释答案,而擅长画图的学生的解法却与众不同,直接到黑板上用线段图展示自己的想法(如图3)。擅长画图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这样的体会:画图确实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当学生通过多次画图,积累了丰富的画图经验后,就能形成用图的习惯,这时,一种类似于“语感”“数感”的“图感”便悄然生成。

有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的比是2∶3。十位上的数加上2,就和个位上的数相等。这个两位数是多少?

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我们追求的“图感”培养,不是让它从学生的世界路过,而是通过教师前瞻性、针对性、系统性的指导,让“图感”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们追求的“图感”培养,是引领学生进入直觉灵动的“图感”境界,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发展素养。

(责编 覃小慧)

猜你喜欢
问题解决数学素养数形结合
关于当下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方案
数形结合在解题中的应用
高中化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解析几何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