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振君
摘 要:高中的数学教学除了知识的传授外,还需注重创设合适的数学情境,唤醒学生的提问天性,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核心素养;唤醒;提问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教学已经不单单是知识的教学,其更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自己投入到学习中。对于高中数学而言,教师需要将目光放在数学的核心素养方面,要为学生留有更多主动思考的空间、时间,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数学理性思维。提问是学生积极性思维的重要反映,是培养学生综合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前提。学习中产生问题,故创设好情境是教学的基础,要通过情境,唤醒学生的提问天性,教师用心呵护学生的天性,可以激发学生学生对提问的独特意识,也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一、唤醒学生提问天性的原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出问题是学习的前提,“学问”主张的就是学习也应该提问。提问是动脑思考的表现,也是创新的基础。新课标要求高中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和技能有较全面的认知,并且在动脑思考的过程中也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素质教育要求教学要体现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参与到教学各个过程中,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实现自身全面发展。
二、唤醒学生提问天性是高三教学的必要任务
疑问促使人们思考,众多伟大的发现都要归功于最开始的“问号”,遇事多问为什么,就会学到更多生活中的智慧。例如,瓦特从壶盖为什么会动而发明蒸汽机,牛顿从苹果为什么会落下来而发现万有引力。因此,疑问是创造的根源,通过疑问,可以让学生产生的新的思想,从问题中找到新的解题方法、新知识的种子等。要实现新课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目标,就需要从唤醒学生的提问天性方面入手。提出问题之后,学生才能够探索问题,因此,现代教学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指出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也将提出问题看作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指导方针,让其成为学生贯穿学习之根本,可以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以问题为引导和感知对象。
三、如何更好的唤醒学生提问天性,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新课标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数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数据分析、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等意识能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应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内化的过程,自己学会理性的思考问题,形成独属于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只有通过问题觉悟之后的,才会获取对应的经验和教训。有了疑问,学生就会产生认知方面的冲突,也会激发学生自身的求知欲,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提高自己的认识广度及深度。学生求知也是如此,故高中数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唤醒学生提问天性,以疑问对探究学习的必要性,启发学生,让学生产生提问的潜意识,更好的完成数学学习。
(一)以数学生活知识启发学生数学思维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关注学生获取的直接经验,在学习中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呼应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对知识“再创造”,学生自己体验事物,从而对事物有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之后他们才会愿意并且迫不及待的去搞清楚事物的本质,主动提问,主动解决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能力。教师注重唤醒学生的提问天性,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坚持“以疑问为线索,以思想为核心”,聚焦数学核心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答疑解惑的能力,养成深入思考的良好习惯。
1.以生活情境活动,启发学生思维
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学生本身学习压力较大,加之数学知识较为枯燥,过分的课堂解读不仅会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还可能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恶情绪。而将生活化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中,则可以给予学生情境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发现好的问题,提出好的问题,鼓励学生从活动中找提问的感觉。教师要注重把握好学生找到提问感觉的过程,学生找到对的感觉,才会有深入的思考。现代教育学中提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在于问题,通过问题,可以诱发学生自身的求知欲,让学生愿意融入到问题中,为了解开问题而不断思考。若教学缺少问题,反而会导致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知识的妙用,不去深入思考,学习流于形式,只能解决同类型的问题,缺乏数学思维的迁移能力。数学来源于我们平常的生活,教师教学中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各项资源,让学生认识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的生活当中,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主动提出问题。例如,在高一“集合的概念与表示”的相关知识学习中,让学生思考一下元素的全体是否可以组成集合,说明自己的理由:
(1)著名数学家
(2)我国的大河流
(3)某学校2021级的新生
(4)血压很低的人
(5)班级里学习较好的人
学生根据题目,联想到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并给出自己的回答,教师让学生先对彼此的答案进行讨论,教师本身再给出中肯的点评,讲解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等等,再指出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和图形语言描述一个集合,但是这对数学的学习而言过于烦琐,为数学研究带来诸多不便,那么还有没有其他方式表示集合呢?教师在课堂上设置一个关于集合大搜索的活动,让学生联系自己中午吃饭、跑操、周末回家等常见的生活场景,自己提出相关集合的问题。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带着问题去思考,在对集合有基本的了解后,自己在心中提出问题,是不是可以用列举或者描述的方式进一步简化表示。从此处,引出课堂知识“列举法”和“描述法”。设置这样的情境是为减低本节课难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其数学核心素养。学生熟练掌握集合的表述方式,也关注到各个事物和集合的联系,将问题落实链条式的嵌入,促使学生数学思维发展。
2.配合贴近学生的生活任务,鼓励学生质疑
设置贴近学生的教学内容,可以是对上节课的延伸和拓展,也可以是教师梳理教学或者其他学科核心内容,互相结合起来找到和真实生活的对照点,设计出合理的学习任务。可以从解决真实问题,或者完成现实任务为入手点,确定整合的学科内容,设计学习性任务。
例如,在讲解到集合的知识时候,可以设置例题:
向100名学生调查对A、B事件的态度,赞成A的人数达3/5,其余不赞成,赞成B的人数比赞成A的人数多6人,其余不赞成。且对A、B都不赞成的学生比对A、B都赞成的学生的1/3多2人,求对A、B都赞成的学生和都不赞成的学生各有多少人。
在讲解该例题的时候,可以将A、B换成学生遇到的事件,如同意订阅学习报纸和辅导书,或者是否同意早上跑操及是否同意课件跑操等。学生在解决该问题的过程中设身处地的考虑问题,提出赞成A的人数有多少?怎么推算出赞成B的人数?以集合的思维如何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学生提出用韦恩图理清楚错综复杂的关系等,各个问题一步步的引领学生完成任务,激发学生的创意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重以生活化的内容,集中学生注意力,选择学生可以接触到、解决的生活问题,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让学生根据自己学过的知识试着提出问题,这样就是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面对这种情境该提什么问题,并对这种类型的题目加以强化,以便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印象,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有助于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二)尊重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质疑
数学教学和学生的意志、情绪联系起来,其触及到学生精神需求后,往往可以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本着对事物的好奇心,往往愿意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合理的学习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数学不仅仅是抽象符号,各個符号具有不一样的作用。对高中学生而言,教学设计要注重实用性,结合高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将抽象的符号具象化,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将数学当作游戏,以饱满的热情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在学习“反证法”的相关知识中,可以创建一个辩论会的故事或者法庭辩论的故事,将反证法适宜证明“存在性问题,唯一性问题”,带有“至少有一个”或“至多有一个”等字样的问题,或者说“正难则反”,直接证明有困难时,常采用反证法”融入进去。
举例:小明是小刚的父亲,小刚是小花的父亲,欲证明小明是小花的爷爷,就先设小明不是小花的爷爷,这时我们可以推理出则小明不是小刚的父亲或小刚不是小明的父亲,但是这个结论与题设相矛盾,故可以得出小明是小花的爷爷。反证法在一些侦探游戏、侦探故事中也有诸多应用,讲解到这里教师可以将《福尔摩斯探案集》、《名侦探柯南》、《法医秦明》等高中学生都非常感兴趣的内容结合起来,找出里面的反证推理内容,再引出反证法是继前面学习完推理知识后的证明方法中的一种间接证明问题的基本方法,它弥补了直接证明的不足,完善了证明方法。通过上述学习,学生对反证法的作用有更好的理解,学生经过探究和思考,学会用反证法思考并证明简单数学问题,自身逆向思维能力大大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研究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这样才会逐步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家校配合教育,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家庭属于学校教育的补充,高中学生本身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配合,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提出给更多疑问,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可以将更多的数学知识迁移到解决生活问题中去。家庭要和学校在教育目标方面保持一致,实现教育的紧密衔接,强化教育效果。教师要和家长加强沟通合作,让家长认识到提问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重要作用,让家长在学生生活中多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将问题分享在班级交流平台中。分享出来的问题不一定必须是数学问题,也可以是生活中的问题,重要的在于为学生创建一个提问的良好氛围,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认知,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自己或者和其他学生合作找到问题的答案,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养成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唤醒学生对提问的情有独钟。
结束语
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连续性的工作。在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方面,注重调动学生自己的提问天性,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时时刻刻都处于动脑思考的状态,积极思考,促进学习方式转变。在新课改的影响下,高中数学教学要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大胆提问,和其他学生、教师沟通交流,践行“我要学”,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提高自身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该文为江苏省教育科研“十三五”立项课题“高中数学教学中‘唤醒’艺术的美学建构研究”(D/2018/02/26)的阶段性成果;江苏省教育科研“十三五”重点自筹课题“中学智性数学的教学品质与本真意蕴研究(B-b/2018/02/0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