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协同路径研究

2021-01-10 11:25孙海婧
科教导刊 2021年17期
关键词:协同效应专业课课程思政

孙海婧

摘要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要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人才培养的协同效应。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对于克服专业知识“子系统”的失衡和脆弱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协同效应产生于专业课程知识教育与“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引领的协调合作。长期以来,在“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由于参与力量不足、碎片化以及协同机制不顺畅等问题,阻碍了协同效应的发挥。需要通过加强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养、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完善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等途径,综合提升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协同效应。

关键词 专业课 课程思政 协同效应

中圖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17.031

Research on the Collaborative Path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N Haijing

(School of Health Management,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1436)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s"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should fully reflect the synergy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talent training. The value guid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overcoming the imbalance and vulnerability of the " subsystem"ofprofessionalknowledge.Thesynergyeffectisduetothecoordinationandcooperationofthevalueguidance of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knowledge educ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s". For a long time, in the practic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s", the lack of participation, fragmentation and the unsmooth coordination mechanism have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ynergy effect.It is necessary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synergy effec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thought and administr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strengthening the top-level desig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s"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 curriculumIdeological and politics" ofprofessional teachers, perfecting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Keywordsprofessional cours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s; synergistic effect

1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协同效应的重要意义

1.1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协同效应的内在机理

“课程思政”建设是专业课育人的内在支撑。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不同专业课程体系形成育人的知识教育目标,各门专业课之间的相互联系共同构建了不同专业大学生的知识体系。从微观层面看,作为个体的如果不知为何而学习专业知识、也不知道学习了充分的专业知识如何回报社会和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他的学习过程将是迷茫和缺乏内在动力的,无法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和期待,尤其是面临外在环境的变化和冲击,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和消极应对。因此,对大学的培养而言,知识导向必须以价值引领做支撑,没有价值导向的知识传授是无本之木,失去人才培养的方向,难以实现知识教育效用的充分发挥。从宏观层面看,各个专业彼此之间较为明显的边界,形成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相对零散的专业知识“子系统”。但社会发展不能单独依赖于任何一个专业的专业知识,而是需要不同专业之间的互动与竞合来共同促进。因此,从专业建设的发展意义看,仅有专业知识构成的知识体系对于社会人才的培养,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挑战,是处于失衡和脆弱状态的。

价值引领对于克服专业知识“子系统”的失衡和脆弱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协同效应产生于专业课程知识教育与“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引领的协调合作。“课程思政”建设就是将蕴含于专业课知识体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挖掘出来,引导并支配知识“子系统”之间有序的结合,形成单各子系统层次所不具备的结构和特征,也就是赋予知识传授的价值引领,形成专业知识与思政素养的有效结合、形成各专业知识人才培养的整合体系,并因此而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家和的协同效应。因此“课程思政”作为价值引领在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具体落实的重要途径和制度安排,既是蕴含于专业课知识之中以专业课的知识为基础,又支配和作用着专业课知识“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和输出实现,并决定者高校教育体系人才培养的最终方向和结构。

1.2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协同效应的外在表现

一是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打破了思政课的边界,使思政教育真正融入高校育人过程。思政课程单纯作为一种课程体系,由于课时和师资有限,往往会有其作用边界,这种边界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思政课程育人功能的长效发挥(邱仁富,2018)。而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形成了对思政课作用界限的有效补充,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思政工作在大学生专业课课堂的重要实现途径。立德树人并不只是思政课的教学任务,更是专业课课堂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只有专业课课堂融入思政元素,才能实现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潜移默化,实现立德树人的润物细无声。并且能够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学校教育的始终,真正实现高校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培养目标。

二是切实提升了专业课的价值,实现对知识传授进行有效的价值引导。专业课通过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丰富了学生的思想,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多维度理解和吸纳。比如,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因为“课程思政”的引导,学生不仅能够在课堂上系统掌握专业的医学知识,更通过教师对优秀医生和楷模的介绍,树立大医精诚的情怀和对社会奉献的责任担当。再比如理工科专业课程的学习,因为“课程思政”的引导,学生不仅能够充分掌握专业的理工科知识,更通过教师对著名科学成长和奋斗历程的介绍,产生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学习勇气和钻研精神,接受传承科学家精神和爱国情怀的鼓舞。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建设赋予了专业课价值引领,不仅能够更好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内在动力,而且为未来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和个人发展明确了方向引导。

2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2.1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协同参与不足

专业课教师是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参与主体,专业课教师对本门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程度和课程设计,直接影响“课程思政”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现实效果。然而现阶段仍然普遍存在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参与不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思想意识没有从根本上提升,仍然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归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或学生辅导员的工作,在授课过程中,仍然只重视单纯专业知识的讲授,没有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核心价值观,忽视了育人的教育使命;此外,专业课教师仍然倾向于关注自身课堂的知识讲授和教学任务的完成,缺乏与思政课教师以及其他學院或学科研究人员针对“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问题进行交流和协同应对。参与力量的不足,严重限制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协同育人的效应发挥。

2.2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碎片化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孤岛”困境,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难以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对专业课程的支撑。突出体现在:在思政课与专业课的融合方面,现阶段专业课教育教学实践中,专业课任课教师对本课程思政教育的结合点没有清楚的把握,学科知识呈碎片化,难以很好的落实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共同推进,也难以有效落实各门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在队伍建设和师资培训上,由于各门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不同,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落实主要依赖各门任课教师对本课程思政教育结合点的把握,因而落实的程度会因任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水平的高低而呈现差异和局限;在管理机制上,教育教学部门之间缺少持续性的沟通和反馈,多部门合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机制体制尚不完善。

2.3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完善

一是针对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评价机制不完善。由于量化统计的困难,“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和课程改革缺乏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相应的“课程思政”的管理也难以有效落实,这也容易导致任课教师忽略实际教学中课程思政的贯穿。二是专业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多面临来自科研考核、职称晋升等多方面的压力,倾向于将有限的精力优先应对有形的考核和激励,对于课程思政在课堂的落实能力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从现有的实效性评价研究可以发现,无论是肯定还是质疑,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论证,而对实效性评价改革的争议也说明了其本身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既要加大实效性评价研究的力度,又要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优化评价改革。

3提升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协同路径

3.1加强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

课程思政的建设与推进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坚持科学理念,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因此,必须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导向性作用。作为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要处理好价值引领的主导性与专业课程知识传授的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既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引领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育人实践,又要充分分析不同类型专业课的内容设置和受众的知识背景,做到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以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引领专业课的教育教学。具体而言,要从构建大思政格局出发,立足专业课课堂教学主阵地,对不同学科、专业和课程门类作为考量标准,构建“课程思政”建设的参考意见指南。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科专业课的课程定位和内容设计进一步建立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各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着力形成不同学科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指南和规范,在专业课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环节明确思政育人要求。此外,还要重视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舆论宣传和制度保障,增强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环境支撑,以“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逻辑打破专业壁垒,有效应对“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碎片化问题,提升协同效应。

3.2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养

专业课任课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不仅要不断提升专业知识的业务素养,更需要着力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养,从根本上增强专业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这六个方面下功夫。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素养是内涵要求,贯穿每一位教师能力提升和事业发展的全过程。需要通过强化对专业课教师思政学习的继续教育、定期培训,全面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自觉,增强专业课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政治使命与政治担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课堂。真正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摒弃偏重知识传授忽视价值引领倾向,立足于课堂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切实把思政教育的基本元素和思想品德塑造的基本要求注入课堂教学、贯穿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引导大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形成个人成长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正确导向,将个人的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伟大理想之中,在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力量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

3.3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课程思政”建设的不断提升,不仅需要专业课教师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思政育人的能力。专业课教师自身的思政学习要贯穿教育事业始终,要密切关注国内外时事动态,特别要把握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领会重要政策文件精神,并且以自身的专业素养基础和优势将新时代思政元素融于科技创新、经济理论、医学教育等各专业领域。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优秀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教师的经验推广与交流,丰富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参与形式。举行多种形式的集体备课、授课竞赛,鼓励同一专业的教师定期舉行集体备课,在讨论“课程思政”内容设计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引导专业课授课教师充分挖掘本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要充分体现“课程思政”建设的针对性和深刻感,鼓励专业课教师始终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成长需求和期望因材施教,选取适宜的案例和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浅出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将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会贯通于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

3.4完善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

统筹规划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针对各高校专业设置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构建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标准,将“课程思政”的融入程度作为评教评学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校领导及教学督导要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任务的落实,通过参与授课、听课等途径充分把握“课程思政”建设所可能面临的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对策,加强对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学校教务主管部门要统筹教育资源,拟定课程建设的规范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评价标准,加强试点课程、示范课程和培育课程的建设。各高校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建立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效果为导向的激励机制。通过人才引进、师资培养、职称评定等途径引导高校专业课教师将精力更多关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充分动员和组织专业课课程教师,引导专业课教师积极参与,使“课程思政”建设在教学大纲、课堂授课、课外拓展等方面得到具体开展和落实。

参考文献

[1]巩茹敏,霍跃.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效应的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1):74-79.

[2]贺武华,王凌敦.我国课程思政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4):26-30.

[3]汤苗苗,董美娟.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1):45-56.

猜你喜欢
协同效应专业课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视角下英语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英语笔记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解决南海争端的“双轨思路”
全域旅游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效应
蓝黄两区建设的协同效应及其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