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心怡
摘要在“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指导下,“大思政”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并借助课程思政理念加速高校教育改革进程。但在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期间,发现仍存在一定缺陷,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现存不足,并提出针对性解决对策,旨在对现有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进行优化,拓展课程思政广度与深度,将“三全育人”、“立德树人”理念落到实处。
关键词 课程思政 高校 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17.005
The optimization path of promo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OU Xinyi
(Shaan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300)
Abstract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main channel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with the help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cept to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But in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construction, we found that there are still some defects.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first expound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iming to optimize the existing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xpand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mplement the concept 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Keywords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struction path
1高校課程思政建设现存不足
1.1整体认知性缺乏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存在较大差异,要求将思政理念良好融入高校课程中,具有较强的完整性,但在当前课程思政建设期间,教育主体并未意识到课程思政的整体性特点,制约了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课程思政要求教育主体根据教学内容将思想政治理念良好融入课程学习的各个方面,于专业教学设计期间主动挖掘出课程潜在思政教育元素,同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及道德修养。现阶段教育主体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尚停留在表面,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并未正确了解课程思政内涵,使部分课程教学时仅为迎合思政教育指标而形式化融入思政元素,教育内涵不佳;第二,教育主体对课程思政缺乏深度认同,尚未形成课程思政实践自觉性,继而阻碍了课程思政建设。
1.2实施方案流于表面
教学课程设计及教材均为高校严格筛选的结果,思政育人价值丰富,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挖掘出课程潜在思政教育资源,使专业课程知识具有思想道德引导效果。高校课程教师不仅需将知识内容传递给学生,更应以课程为载体展开思想道德教育,使高校课程教育起到课程育人、思政育人双重效果,体现课程价值。在现阶段课程思政实施方案中,为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课程思政改革,多采用“动员式”“命令式”做法,要求课程教育“植入”思政理念,使专业课程表现出“课程思政”形成,得到形式上的“教育美观”;此外,课程思政计划深度不足,内涵缺乏,使思政元素在课程融合期间过于生硬,使学生无法真切感受与理解思政内容,出现“生搬硬套”“教育不协调”问题。[1]
1.3协同效益有待提升
课程思政建设涉及高校不同部门、不同学院、不可专业、不同课程,在建设课程思政时,“各自为政”问题较为显著,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工作职责均存在差异,同时缺乏整体化统筹协调组织,使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协同效果不佳。第一,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间存在隔阂,并未构建深层次协同机制,课程思政的建设需把握好融合的度,做好分工写作,突出协同重点,在实际教学期间,部分教学主体仅按以往习惯组织教学活动,采用思政课程教学方式,将思政知识简单嵌入专业教学中,使思政元素并未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且对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缺乏挖掘。除此之外,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效果不佳,表现为“硬性灌输”与“机械重复”,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缺乏良性互动,衔接不足,继而制约了课程思政的发展建设。第二,高校专业课程间缺乏联系,并未突出专业课程特色,使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呈现出千篇一律的现象,使课程思政缺乏实效,专业侧重点并未突显。例如:高等数学课程应注意培养学生攻坚克难、钻研奋进精神;英语课程体系应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建筑专业课程应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引导其积极参与到家国建设中;工程学课程需使学生形成大国崛起、技术创新意识,不同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侧重点不同,需在教学期间寻找出专业课程的思政特点,形成专业课程独特思政风格,但当前建设期间,教学主体并未意识到专业课程间思政关联,协同互动较少,缺乏思政分工,使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受限。
1.4评价体系尚未完善
课程思政重在培养学生道德观点及价值思维,具有隐性教育特点,这就导致课程思政评价存在一定难度,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期间,因隐性教育的缘故,对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评价有所忽视。在当前教育背景下,课程思政为高校改革创新的重点,致力于细化课程教学内容,确保课程思政教学可顺利推进,但对课程思政效果评估缺乏重视,并未将评价工作纳入高校课程思政体系与教学评估体系中,在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存在效果不佳问题时无法提出应对措施,此为缺乏课程思政评价与反馈的弊端。因此不难看出,在未来课程思政建设中,需以现有评价体系为基础,逐步摸索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通过完整的评价体系促进课程思政理念顺利落实,从思政与专业知识两个角度衡量学生课程表现,对人才展开精准评价,为课程思政育人提供依据。
1.5课程思政实践不足
课程思政不止存在于课程知识传授中,更需引导学生在真实体验中感受思政理念,理论结合实践,以此塑造完整的课程思政体系,但高校现阶段课程思政建设期间,将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均放在课程知识传递中,以讲授的方式灌输思政理念,这就导致学生认为思政为“高大上”的东西,与切身生活联系不大,继而产生思政德育不重要的错误认知,阻碍课程思政建设进程。在现代化背景下,高校纷纷开展教学改革,逐步认识到了实践活动的育人价值,加大了对实践活动的重视,但从课程思政角度来看,实践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主要采用讲座等方式组织实践活动,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课程思政效果不佳,此外并未结合新一代大学生思维特点及行为习惯设计课程思政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不足的情况下无法深入理解思政信息。
2课程思政在高校中的建设路径优化策略
2.1培养价值认同感
第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完善高校教学过程,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落实到课程研究的所有环节,从各学科课程中挖掘出其内蕴思政价值,使专业教学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对学生进行引导。[2]第二,对专业教师的错误认知进行纠正,避免由认知偏差限制教学活动效度,此时高校需引导教师感悟课程思政价值意旨,使其沉淀专业知识,从专业行业实际发展形势及人才需求中挖掘思政精神,使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相辅相成,从专业及思政的角度看待人才培养任务,将思政理念良好融入专业课程中,使学生在专业课程背景下锻炼自身思维,完善自身价值观念,以此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素养。第三,采用课程思政会议或专项培训的方式,对教师现有错误观念进行改进,使高校教师均意识到课程思政的育人方法与育人价值,弱化由错误认识带来的不良效果,继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思政教学中,使学生在专业课程中提升专业素养及道德观念,使价值引领、能力培养育人目标同步实现。
2.2优化教学实施设计
首先,厘清高校内所有部门、专业、课程的思政职责,将思政理念良好融入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并结合新时代思想制定多学科专业的课程思政方案,针对专业特点及差异明确课程思政重心,突出学科特色属性,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无缝衔接。其次,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逐步完善课程思政方案,优化教学大纲,使课程管理更为高效,在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同时,使其更贴合高校课程实际情况。最后,加强高校课程组织建设,组建课程思政监督小组,落实督导听课制度,将课程思政作为督导听课的重点,便于高校课程管理团队明确当前思政践行效果,并以督导听课第三者的方式准确判断出课程思政教学缺陷与优点,为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优化工作奠定基础,此外,督导听课制度可有效提高专业教师对可课程思政的重视,并可以此为依据修订课程思政教学章程,使课程思政更为规范有序。[3]
2.3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第一,引导思政课程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展开良性互动,使两者在交互合作中挖掘出专业课程的潜在思政元素,并探寻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程中的融入方式,对思政育人目标进行优化调整,确保思政教育深度。除此之外,應构建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资源同步挖掘机制,深化教师间的联系,在专业教师及思政教师共同努力下完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并为不同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提供支撑。第二,在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同时,主要打破不同专业课程间的教学壁垒,使专业教师认识到不同课程间的差异与特点,以此为依据得出不同课程的思政教育侧重点,使课程思政更为高效。第三,对专业课程思政内容进行定位,引导专业教师重新审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以原有专业课程知识为载体,根据思政元素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将其良好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以此加快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步伐。
2.4完善思政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对学生、教师的考核,且可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展开评估,为使专业教师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需根据课程思政内容设计特色化评价指标,优化评价体系,使课程思政改革更为深入。首先,需明确课程思政评价主体,为保障评估效果,评价主体需由教学管理者、专业教师、第三方评价机构、学生,从不同主体视角对高校课程思政体系进行评价,根据多方主体评价结果展开逆向分析,并做出针对性优化。其次,为全面了解不同主体对当前课程思政评价的看法,探究课程思政教学实效,需科学设置课程思政评价维度,针对不同主体设计不同评价视角,确保课程思政体系完整科学。在以教师为代表的管理者维度,需将课程思政实际育人效果纳入办学质量评估体系中,由教师等教学管理者探究现阶段课程思政体系的教学质量效果;专业教师维度中,需客观真实评估学生在专业课程思政环节中表现出的态度、情感及价值观走向,对学生专业知识、学科伦理、职业操守等方进行评估;第三方评价机构主要为评估当前高校课程思政体系是否完整,教学模式是否符合教育发展形势;学生评价维度主要为了解学生对课程思政的看法,对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及内容做出评估,学生作为课程思政的主要接触者与参与者,且评价意见尤为关键。最后,将多方评价进行整合,得出现阶段课程思政体系主要缺陷,以评价结果为依据对课程思政体系做出调整,完善评价反馈机制,以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为手段,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进程。课程思政的落脚点为学生,课程思政可通过思政理念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定学生思政信念与民族信仰。此外,思政素养提升并非一蹴而就,需循序渐进,因此课程思政评价体系需以发展性为原则,并突出课程思政评价为定性评价,注重过程评价,使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感受思政理念。[4]
2.5构建全面实践机制
课程思政实践可分为课堂实践与课外实践,将思政理念渗透到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思政理念。
课堂实践活动:教师可根据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趣味性实践活动,如主题辩论赛等,由教师设计课程思政辩论主题,使学生分为观点对立的双方,学生在主题辩论中完成思想碰撞,对思政观点进一步理解消化;此外教师还可将时政热点、行业大事件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中,使学生们在特定情景中形成思政理念,引导学生展开不同角度思考专业知识,体会实践活动中蕴含的思想价值;组织情景剧编排课程活动,使学生以专业课程榜样典范成长历程或具有思政教育价值的故事为依据自主编排情景剧,使学生自主搜集资料与排练,在情景剧中融入自身观点,并使学生在情景剧演绎期间感受榜样典范及专业故事中所蕴含的正能量,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并使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良好融合。
课外实践活动:学生走出课堂所感受到的课程思政知识更为真实,高校可组织一系列课程思政校园活动,如学科竞赛、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巩固专业知识,体会思政理念。例如:高校可借鉴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模式,组织“超级大课堂”活动,由专业教师与学生共同参加,圍绕某专业课程思政观点展开探究与“PK”,教师与学生展开观点碰撞,在“PK”期间实现思政理念的传递,以此补充课程思政实践活动形式。[5]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期间仍存在一定不足,导致课程思政育人价值尚未体现,并制约了高校“大思政”育人机制的建设,为使当代大学生深入理解思政内涵,塑造健全人格,形成正面价值观,需针对高校实际情况逐步完善课程思政实施计划,明确课程思政育人价值,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构成协同育人机制,完善评价体系,丰富课程思政实践活动,以此实现课程思想建设路径的优化。
参考文献
[1]李敏.构建高校课程思政“三全育人”模式的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20):43-45.
[2]杨真,刘方涛,周毅.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08):187-188.
[3]石定芳,廖婧茜.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本真、阻碍与进路[J].现代教育管理,2021(04):38-44.
[4]刘珊珊,汪忠国.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新内涵与新路径[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1,41(02):52-56+63.
[5]元善喜,彭雪容.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与优化路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1):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