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华 赵明贵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智慧养老正成为我国解决养老服务供需侧矛盾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智慧养老服务仍存在普及率不高、养老产品设计不合理、缺乏有效的顶层设计以及缺少专业人才队伍等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智慧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需要推动智慧养老服务模式的普及工作、优化智慧养老产品的设计、加快建成智慧养老服务统一的标准以及推进智慧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互联网;智慧养老;供需侧矛盾;顶层设计;
0引言
截至201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已突破2.5亿,占总人口的18.2%。其中,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已突破1.7亿,占我国总人口的12.4%。相关数据显示,预计2050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将突破3.5亿,成为全球老年人口数最多的国家。然而,在未富先老的国情下,中国的老龄化问题与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相交织,与工业化、信息化相叠加,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是世界少见的[1]。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导致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2]。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智慧养老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智慧养老的核心是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融入到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等诸多养老服务模式,有效解决传统养老服务模式“做不到、做不好、不能做”的问题,在优化养老服务资源配置、提高养老服务效率和降低人力投入成本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3]。然而,智慧养老的发展并不成熟,面临着诸多问题,各方面仍需要继续完善。鉴于此,本文结合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分析智慧养老发展面临的困境以及需要完善的地方,以期推动智慧养老的进一步发展。
1智慧养老发展现状
2017年,卫计委、民政部等相关部门印发《智慧
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计划》,首次提出国家级智慧养老产业发展规划,使得智慧养老成为养老服务体系的重点。基于国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于2019年开发了一款名为“养老通”的APP,是我国首个官方开发的养老机构查询平台。与此同时,各地政府部门也积极响应智慧养老的发展,將智慧养老相关的服务作为未来发展的新兴产业,并且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诸多先进科技,建立智慧养老与其他养老模式相融合的服务体系。
随着国家扶持力度的增强,各地方政府陆续开展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这些部门主要是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先进互联网技术,通过构建不同类别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将智慧产品作为终端,并采用数据平台对需求侧进行分析,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精准的服务,政府则扮演着市场监管者的角色,保证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健康、稳定的运行[4]。北京市通过“北京通e个人APP”和“养老助残卡”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云支付、政府补贴为一体的支付平台。杭州市构建老年人、智能照护系统和政府综合管理平台相结合的智慧养老模式,根据需求侧智能终端的数据,为老年群体提供更加合理、精确的服务。
随着养老服务需求增加、科技水平快速发展以及国家政策大力扶持,很多企业纷纷将发展方向转型到智慧养老服务领域,这些企业主要包括智慧养老平台研发企业、智能养老产品设计企业以及智慧养老运营服务商。最近,卫计委、民政部等相关部门公布的70多家智慧养老模范企业主要以医疗健康管理、老年产品研发企业为主力军,这些养老企业发展模式既有独立运作、自主设计,也有共同研发、跨界合作。目前,我国智慧养老企业已经呈现不拘一格的发展模式[5]。
2智慧养老发展面临的困境
2.1 智慧养老宣传力度不足,普及率不高
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智慧养老服务模式起步较晚,虽然很多地方已经进行了智慧养老服务模式的实践,但仍处于探索阶段,相关政策宣传力度不足,这使得老年人对智慧养老的认知普遍不够。此外,家庭养老自古以来是我国最主要的养老方式,而这种养老方式具有分散性,需要大量人力投入,使得人力的作用在老年人照料方面变得尤为重要。客观上,这也导致老年人对“技术互联”产生排斥现象。同时,老年人往往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慢,加上固有观念的阻挠极大增加了智慧养老工作普及的难度。
2.2 智慧养老产品的研发设计不合理
由于智慧养老产品的研发与互联网技术息息相关,部分产品存在程序繁琐、操作困难、针对性差等问题。
而绝大多数老龄人对新技术、新设计接受困难,导致实际生活中很多智能产品的设计研发并非真正的智慧。譬如,许多智能养老APP功能单一、步骤繁琐,且必须借助智能手机才能完成操作,但很多老龄人并不能熟练使用手机上的软件,导致部分老龄人表示这类智能产品既不实用也不便捷,购买该类智能产品的欲望并不强烈。
2.3缺乏智慧养老服务标准的顶层设计
互联网技术是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关键,完善的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则是智慧养老的基本载体,也是实现智慧养老的重要条件。虽然国家已经提出智慧养老发展的相关规划,但目前我国还未建立统一的、系统的、法制的养老服务标准,各地还存在养老政策制定不一、行业间协作途径不畅、服务标准各异等问题,导致很多企业无法判断进入智慧养老行业的门槛,难以参与到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6];另外,不同的服务标准可能导致老年人及其家属对智慧养老服务模式产生担忧,怀疑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潜力,最终导致老年人群不敢购买、使用智能设备及服务。
2.4 智慧养老缺乏高素质专业型人才
智慧养老服务行业的专业型人才队伍建设直接影响到养老服务的水平和效率。然而,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养老服务人员呈现专业性能力不强、科技素质不高等问题;智慧养老服务行业极度缺乏同时具备老龄人医疗护理、信息数据分析以及智能产品研发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同时,考虑到社会认同感低、职务晋升不确定,入职奖补较少等问题,导致很多高素质人才从事养老服务行业的意愿不高,这些因素是成为桎梏智慧养老服务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严重地影响着智慧养老行业的服务水平和满意度评价[7]。
3智慧養老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宣传工作,推进智慧养老的普及工作
首先,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智慧养老”行业的人力、物力投入,重视国家政策的宣传工作,积极推动智慧养老服务模式的普及;相关部门要通过志愿者进社区、新闻报纸推送、智能产品推广等多种渠道让老年人更容易获取智慧养老的信息,促进老年人的传统观念转变,从根本上提高智慧养老的接受度和普及率。此外,当地政府还可以通过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让老年人的家属认识到智慧养老的优越性,让老年人的子女了解到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可以让老年人享受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
3.2 智慧养老服务产品研发设计的优化
政府、社区以及家属应该积极引导老人,提高他们对智慧养老产品的接受度。社区和家属可以为老人详细介绍智能产品的主要功能和操作规范,消除老人认为智能产品不会用、不好用、不实用的主观印象。其次,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老年群体对智能养老产品进行差异化设计。譬如,针对普通的老年人,企业可以推广一键式手机、智能沙发、智能机器人等产品。在实际生活中,一键式手机学习简单、操作便捷,符合普通老年人的使用习惯。智能机器人则可以通过模拟常见的生活场景,照料老人日常生活,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
对于失能失智老人,企业可以推广智能轮椅、智能手环以及红外线防护系统等智能监护设备,实时监测老人的具体位置、心跳频率、体感温度等等。当老人发生紧急情况时,智能监护设备还能及时向家属和医院发出求救信号。各部门要切实完善智慧系统终端的配套服务,让智慧产品能真正智慧起来。
3.3 加快建设智慧养老服务行业标准
在养老服务行业标准方面,国家应围绕着老年人对智慧养老服务和智能产品的实际需求,加快养老行业标准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建立统一的、系统的、法制的服务标准体系,其中包括服务场地标准、服务管理标准、服务内容规格、服务质量评价、服务对象评估、服务信息标准等方面[8]。同时,各地政府应该有序扩大居家养老试点范围,并消除试点出现相同地区养老模式多样化、碎片化的情况,建立统一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在该体系的基础上,应逐步推进信息化网络建设,整合各服务平台相关信息,建立科学的、精细的智慧养老大数据平台,从而实现养老服务平台的人性化、跨区域化、高层级化。
3.4 推进智慧养老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各地政府应该重视智慧养老服务行业的教育体系建设,加快智慧养老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一是加强一线养老工作人员的科学素质培训,让工作者熟悉智能养老产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在实际生活中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二是积极鼓励当地中、高等院校开设智慧养老相关专业,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社区养老活动或是进入相关企业学习,实现教育与就业的无缝对接。三是积极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出台相关激励政策来鼓励智慧养老行业的创新创业,培养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 党俊武.老龄蓝皮书: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201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2] 左美云.智慧养老内涵与模式[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4.
[3] 冬梅.基于 AHP- CIM 模型的河北省智慧养老服务项目风险评价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9.
[4] 高萍,孙玲娟.构建新型智慧养老服务体系[J].社会治理,2019(11):68- 73.
[5] 张丽, 严晓萍. 智慧养老服务供给与实现路径[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44(4):96-102.
[6] 王冬梅.基于 AHP- CIM 模型的河北省智慧养老服务项目风险评价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9.
[7] 朱勇,田宜春,徐旭昶.中国智能养老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7.
[8] 廖喜生,李扬萩,李彦章.基于产业链整合理论的智慧养老产业优化路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9(4):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