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尝试应用支架理论的教学方式,初步工作是搭建支架,对于整体支架做好动态规划后,下一步就是做好情景的构建,将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出来,之后再应用自主探究的模式,对于整个学习效果进行深化,最后一个步骤是进行能力拓展,做好效果评价。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学之中应用支架教学的模式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提升学生在高中语文的阅读与思维能力。
关键词:支架教学模式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应用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4.009
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苏联就已经有心理学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相关理论,其主要观点是教师在具体的活动之中可以对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有所了解,也明白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对于二者之间存在的差距进行探究,对学生“最近发展区”做好把控。根据上述的研究理论,在开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作为重要起点,再采取教学支架搭建的模式,针对学习过程中复杂的知识点进行分解,对于直接结构进行调整,进一步提升學生在语文学习和语文思维上的能力。
一、建立支架,采取动态应用模式
目前在进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时,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将课堂提问模式转变成更加有张力的教学模式,其中涉及的内容包括分析学情、设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等。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初步做好支架规划,将学生在语文阅读上的框架搭建起来,从而将有效信息提取出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教师需要对学情进行充分了解
作为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生状态有精准把握,利用已有知识和未知知识之间存在的信息差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制造悬念,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将内在动因激发出来,为已经获取到的知识和将要学习的知识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转化。以《雷雨》为例,由于其写作的背景时间较远,内容比较复杂,学生在初中阶段刚刚对戏剧有所了解,所以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就可以采取多媒体支架的模式,让学生能够明白为什么《雷雨》经久不衰,提升学生的兴趣。
2.确立教学发展的目标
在学习理论的构建过程中,强调的是教师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并非一张白纸,而是需要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来对知识系统进行构建。所以,采取支架式教学的模式,教师不能够按照原有的套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需要帮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加工,对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进行参考,并且为学生设置好在未来发展的弹性空间,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主要教学目标设置的时候要防止假大空。结合《雷雨》的内容,需要做好学情与教材内容的分析,从语言和矛盾冲突等几个不同方面来对于人物形象进行囊括与分析。
二、构建情景,对主线内容进行把握
在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已知的经验和未知的知识会不断发生碰撞,教师需要将文本之中还处于未知境遇情况下的相关知识传递给学生,这属于构建情景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模式。采取情境构建的模式主要是通过教师对于学生进行引导,在更加真实的环境之中来加强学生认知上的构建,使其可以向动态知识方向进行拓展。教师可以采取情景上的活动、播放一些视频或者是歌曲、设置悬念等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来建立起更加多维度与真实的教学情境,保证相关的内容可以和主题相贴近,让学生减少对于新知识的陌生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只有有问题之后学生才会进行思考,所以问题是思考的源泉、教师需要在文本剖析的角度来对支架框架进行设计,主要是将不同课堂活动上的衔接作为教学的关键节点。而问题情景之间的构建就是基于学生学习的起始点和发展点,对于教学任务辞去聚焦模式,使学习活动更加具有引导性。
三、采取自主探究的模式,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基于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基础,教师需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应用独立研究与合作研究的支架模式,让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把握文本阅读方法,并且做到举一反三,建立起全新的知识结构体系,深化学习效果。
1.实现独立探索
在高中阶段采取阅读教学不能局限在文字的表面,更多需要做的是深层次感情的探究以及对社会意义进行挖掘,从形式化思考逐渐转换成意义化思考。所以为了能够帮助学生获取更好的意义化思考能力,就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的能力。作为教师需要为学生适当提供规律性知识和方法的支架,例如在《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内容的时候,需要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进行穿插讲解,对于人物形象分析需要结合环境,所以教师可以先设计思维导图,让学生能够从宏观上对于林黛玉的整个行程与路线有所把握,便于理清人物关系。对于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教师需要采取范例式的架构,包括对林黛玉的性格分析进行举例,让学生对《红楼梦》中主要的人物性格进行分析,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的知识维度进行拓展。
2.开展合作探究模式
作为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情况,以及个性发展等各个方面存在的差异等,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配,将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学生和学生之间能够实现同伴支架关系,做好现有的信息交流以及在思想上的碰撞,在进行互动学习过程中来对思路进行拓宽。同时也能够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提升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做好合作与探究工作,主要内容是对合作团队进行设置,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并且依照组间异质以及组内同质的原则,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对于合作探究方式的选择上,教师需要依照教材内容,以及学生情况和实际教学环境等各个方面,采取辩论或者是角色扮演以及多媒体应用等方式,来对合作方式进行探究。最后则是需要依照合作探究的原则,来确保教师和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是互相尊重且地位平等的。
四、拓展能力,做好效果评价
目前新课程模式得到了不断推进,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受到了关注,而对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状态做好评判属于关注的重点内容。在课堂上的阅读教学结束之后并不代表着学生在课后的阅读终止,反而是学生阅读的开始,课后阅读使学生能够怀着对于文本效果的体验以及学习相关的经验来做好能力的拓展。对于能力拓展上构建支架的方法比较多,比如做好交流任务的支架,建立网络平台支架等。交流任务支架主要指的是教师对于一周读书后的交流任务进行设置,在完成之后有教师采取评比或者是比赛的方式,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学习,在将阅读结果进行展示的时候,学生阅读能力得到延伸与拓展。而构建起网络平台支架属主要是由教师来鼓励学生获得在阅读上的体验,并且将相应的成果分享到网络平台上,这样能够和其他同学一起进行互动,对于自己的作品进行分享,还可以看其他学生的作品,这样能够实现共同学习与进步。实践活动支架主要是由教师来将阅读教学逐渐延伸到学生的课外生活之中,对于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进行组织,让学生可以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之中对于阅读文本有所理解。
教师需要将学生所做的评价作为重要反馈,并进行教学内容反思,这样才能够将自身的教学内容是否客观与真实进行衡量,采取客观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的情况做好评价,加快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建立起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评价内容进行及时更新,侧重点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情况,为学生做好引导,搭建其支架,让学生能够提升自身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教学理念随着时代的需求不断改进,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进一步受到重视。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引入新的理论教学模式,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将主体作用发挥出来,防止出现满堂灌的模式。这种新的模式也能够加强教师对学生个体差异与能力的关注,帮助学生提升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九俊《以思维导图为支架的高中语文教学探索》,《江苏教育研究》2019年第35期。
[2] 高艳红《问题支架在深度阅读教学中的设计与运用——以〈合欢树〉教学为例》,《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第10期。
[3] 徐梅《支架:决定阅读教学效果的自变量》,《语文教学通讯》2019年第27期。
[4] 朱晓方《开展支架式阅读,培养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年第8期。
(杨珊珊,1979年生,女,汉族,安徽宿州泗县人,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