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一本好书去飞翔,掬一缕清香来滋养

2021-01-08 04:28陈清清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24期
关键词:古典名著评点整本书

陈清清

摘 要:童年有趣,童书有诗,童书犹如美妙的种子,引领着儿童阅读整本书,就是在童年的土壤里播种,那是文化、美学、思想、 语言的种子……小学中高级阶段是学生学习阅读整本教材的初级阶段,有效的阅读教学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思维能力的催化剂,为实现“阅读有方法、思考有想法、读书有分享”的阅读目标奠定基础。

关键词:阅读教学 整本书阅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4.002

整本书阅读,意味着学生摆脱单篇词句理解和较简单情节欣赏的局限,脱离浅层次、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将阅读的触角伸向更繁复的内容,在阅读中体验更丰富的生活,切身感受人物的悲欢离合,并产生自己的认知。

那么,怎样能够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读整本书?现阐述如下:

一、跳跃猜测促进阅读兴趣

猜测阅读是猜测和阅读的融合。“猜测”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从未读书籍中提取零碎信息进行猜测,将人物遭遇与情节变化联系起来,推测故事的走向或结局;“阅读”是在“猜测”的基础上阅读原著,然后将其与自己的猜测进行比较以获得阅读体验的过程。因为“猜测”需要依据,而且充满了未知数,所以很容易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产生阅读期望。

以《俗世奇人》为例,教学《刷子李》一课后推荐本书目。翻开《俗世奇人》这本书,我们会发现有的题目一眼看上去,就能看出这个故事中所写的人是干什么的,比如《刷子李》《泥人张》;有的题目,一看就大概能知道人物的性格特点,比如《好嘴杨巴》《冷脸》;有的故事虽然不能马上猜到写的是什么,但可以看出称呼背后应该有故事,如《苏七块》《张大力》等。由单篇而“窥”整本、从整本而“瞰”单篇,引导阅读穿梭于整体与部分之间。

正如冯骥才先生所述:“巧妙的底限是意想不到,上限是匪夷所思。”以《蓝眼》为例,混迹天津古玩行——最能识破假画的高手,为了不砸自己的招牌,佟老板和蓝眼以比先前多近三倍的钱买下崔家的那幅画,然而,事与愿违,买回后,两幅画挂在一起对比,他才发现先前买的是真画,而这次从崔家买的却是假画。这一波三折的买画情节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在边猜边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情绪也跟着跌宕起伏。

书中有的故事看起来情节简单,但是故事的结尾突然来个大反转,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如举起石锁后,却没有领到赏银的《张大力》;一直喝假酒都好端端的,一喝真酒反而丢了性命的《酒婆》;不给钱不看病,看完病又偷偷还钱的《苏七块》。这些故事结尾也是这样变戏法般反转,或令人震撼,或令人深思,不失为运用猜读策略的好案例,将教科书中涉及的中外名家名著,作为整本书阅读的出发点、立足点,深度和广度的着眼点,力求做到读懂一名家,读透一类人。

无独有偶,在学习《景阳冈》一课中,有的学生不懂“大虫”为何物。这时候就可以让学生来猜一猜。怎么猜?联系下文是个好方法,下文中有“便真个有虎,老爷也不怕”。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前后照应,不难猜出“大虫”就是“老虎”。这一个猜的过程,是紧密联系文章的关键词句,抓住埋下伏笔的点并分析思考的过程,因此“猜读”也是有依据的。当然,在教学中摒弃“一猜到底”,精准挖掘“猜读点”,好的“猜读点”一定是辅助阅读的催化剂。

二、评点式阅读,把握阅读节奏

间奏是歌曲词组或片段之间的过渡和连接,具有贯穿整体、承前启后作用。评点式阅读指导,即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节奏。

评点即评注,是记录读者在阅读作品过程中对内容的感知、体验、质疑和评价的一种方式,是一种阅读方法。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毛宗岗父子评点《三国演义》,蒋勋说《红楼梦》……是评点式阅读的缩影。教师应引导和提醒学生借鉴学习古代的阅读方法,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能动性、主体性,遵循阅读规律,在从表层理解到深层理解的飞跃中,提炼独特的情感和阅读体验。

评点式、批注式的阅读方法不仅适用于整本书阅读,课内课文的学习中同样可以合理采用。“批注式”阅读无时不在发生,阅读时,读者受文章触动,所产生的个人思考与自身感受是读书笔记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如《背影》一文中写道:“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他已经抱着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点,在此处批注可以帮助大家真切地感受到父亲对儿子质朴无私的爱,还可以对文本的“空白”处进行批注,把简练的地方补具体,或把含蓄的地方补明白。这样既能对原有的知识进行补充、锤炼、加深、提高,又能检验提高阅读能力、阅读效果。

本策略实施过程中,可指导学生以“五读法”即圈、点、勾、画的批注方式进行阅读。所谓“五读法”,顾名思义:一个题目,两点感悟,三个好段,四句名句,五个成语,学生在读完一个章节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水平、欣赏角度进行摘抄、批注。长此以往,聚沙成塔。正如培根所说:“有的书只要阅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需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所以,要引领学生在讨论评点中,通过各抒己见,产生共鸣,触类旁通,再去读同类的书、同一作家的书。

三、比较性阅读,培养阅读思维

在整本书阅读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教学策略——比较性阅读,它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将同一组单元课文进行对比,寻找文本之间的异同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分析、整合重组,产生优化的信息链,以此提升阅读质量,拓宽思维的深度。

“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断。”部编版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名著导读专题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在通读的基础上,请学生来说一说这句话中包含了我国的哪四大名著?哪些人物在你的脑海中留下印记?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凭借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他们对经典名著的阅读兴趣。

这四篇课文的片段也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各具侧重点,遵循“删、改、留”原则,如经过编者改写的《草船借箭》,删节处理的《景阳冈》和《猴王出世》,直接原文选入的《红楼春趣》,《景阳冈》和《猴王出世》虽进行了删节,但仍尊重原文内容,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编者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编写意图,彰显古典名著单元的学习特色,即由现代文阅读逐渐引申到原著片段阅读的发展梯度。再者,单元设置中的“快乐读书吧”,以“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为主,推荐对整本的中国古典名著进行深入挖掘,与先前安排的“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一脉相承,使部编版教材“精读”“略读”和“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得以有效衔接,对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完整的阅读链。

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三国演义》中荡气回肠的战争场面描写;《水浒传》栩栩如生的人物塑造,入木三分的描写;《西游记》文笔隽永,恣意挥洒,尤其是小说中所呈现的超凡想象力,堪称我国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之作;《红楼梦》中的风花雪月,论诗谈词,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表现手法、文字运用等方面都是对比点的素材,在孩子们的分享中再一次鲜活起来。

“异中求同”“同中求異”。古典名著的阅读存在着一定的语言障碍、内容障碍、时代障碍等,在比较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思维导图,让学生更直观地把握文章的整体及特色,引领学生深层次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含英咀华,古典名著是人类艺术的瑰宝,是人类语言艺术和思想智慧的结晶,阅读名著就是和无尽的知识矿藏对话,体会阅读带来的无穷乐趣,让我们视野大开,化身主人公,体验不同的人生,撷取更为丰富的人生阅历。然而,文学名著的“整本书阅读”又不同于传统的语文学习,它是篇章阅读或片段式阅读的进阶,所以不管是从阅读量还是在阅读的难度上都是极富挑战性的,希望探索并依托“整本书阅读”策略,逐步形成个性化阅读风格,引领学生乘一本好书去飞翔,掬一缕清香来滋养阅读人生。

参考文献:

[1] 仝家彬、孔凡花《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例谈》,《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44期。

[2] 郑晓丹《“整本书阅读”策略的思考》,《新课程》2017年第19期。

(本文系2020年度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专项课题《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生阅读潜能激发的策略研究》的成果,课题立项号:FZ2020ZX044)

猜你喜欢
古典名著评点整本书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初中语文古典名著教学探讨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书评点讯
阅读古典名著在中心校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分析
论阅读古典名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让自由评点与专题评点“比翼齐飞”
翻译擂台(116)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