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启示

2021-01-08 07:43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意义学习话语思政

任 蕊

(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74)

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所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对于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教学工作有着科学的借鉴意义。他在《意义学习新论》一书中曾提出“语言在思维过程中起到了一个不可或缺的操作性(或加工)作用,而不是仅仅起到一个沟通的作用。没有语言,意义学习也许只能停留在一个最基本的层面上 (就像动物学习时那样)”。因此,在开展思政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课堂获得感、提高思政课的有效性、研究思政课话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理论现实意义。

一、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实现条件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与布鲁纳“发现学习”不同,在他看来,青少年学习知识主要靠接受的方式而不是自己发现学习,因此他提出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在该理论中,他特别强调“意义”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作用,他提出有意义的学习是“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大脑中已有的认知系统结构建立起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在该理论中,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必须依靠学生自主自愿的学习心向。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由于其具有高度的理论性、抽象性、思想概括性,显得其课程吸引力不够明显。因此,传统的思政课往往采取教师单方面地理论灌输、学生机械地接受学习的教育方式。按照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这种知识获得方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奥苏贝尔认为,要真正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即学生学习的内容有潜在意义性;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有可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学生表现出意义学习的心向。

(一)学习内容有潜在意义性

学习内容的潜在意义性,即学习内容必须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及价值性。在学习内容有逻辑意义的前提下,学生更易于将知识内化与头脑中并形成自己的知识架构。学生学习知识本身是间接经验的获得,并没有逻辑和意义。因此,需要借助教材的编写、教师的讲授方式、语言等外在条件进行干涉,对学习内容的组成要素进行重组,赋予学习内容逻辑性,揭示知识的价值性。如果教师讲课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书本到生活的原则,则便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具有逻辑意义和价值意义的知识,学生能更加快速深刻地记忆,并且有利于保持长时记忆。

(二)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存在可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

同化是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中的重要阶段,其核心思想是“新的意义是借助于新的、有潜在意义的观念(知识)与以前学过的概念或命题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的”[1]。这一过程是意义学习的关键环节,也是将知识保持在脑海中的重要阶段。只有学习材料有逻辑性不能实现意义学习,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已经存在有固着作用的可利用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和话语,引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同时提高新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学生认知中形成牢固的知识结构,以便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固着点。

(三)学习者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进行机械式学习,这就是因为学生并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要真正实现有意义的学习,除了以上两个条件以外,还必须使学习者具有主动学习和意义学习的心向,也就是说,学生必须有主动激发认知中的原有知识并与新知识建立非人为、实质性的联系的意愿。当然这可能与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有关,许多学生学了新知识忘掉旧知识,最后在反复的“死记硬背”中机械地记住,但并没有在认识结构中建立起牢固的知识体系。因此,培养学生意义学习的心向,需要教师因势而变,因时而化,既要赋予思政课吸引力,又要善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适当的语言符号相统一,使之达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目的,是连接学生与教师的关键桥梁,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能否真正进人脑、入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这对作为思政课主导力量的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我国进入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被复杂多元的国内外环境和文化环境包围,面临着多方面挑战,认识高校思政课话语面临的挑战才能找到正确的解决路径,提升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获得感。

(一)网络话语弱化思政课的逻辑性和价值性

互联网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带来的全新机遇和严峻挑战并存。从积极作用来说,互联网迎合人的需求和喜好,其交互性、包容性和多元性更能吸引大学生群体,利用好互联网平台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更加丰富的教育载体和教育资源;从消极方面来看,互联网又因其空间的虚拟性和交流的隐蔽性对青年的吸引力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的隐患。很多大学生享受于网络空间的言语“自由”,跟风使用不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用语、缩略词、表情包等网络符号,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威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适当引用一些正能量的网络话语,能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思政课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其特有的学科属性包括着意识形态色彩、严谨的政治诉求以及社会主义价值引领,对教育内容的逻辑性和价值性要求较高。网络话语随着媒体传播渠道的扩大,包含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成分越来越多,往往失去真实性、严谨性和逻辑性,在思政课中频繁使用容易对学生的认知形成误导,不利于正确的品德修养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养成。

(二)理论话语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不强

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3]。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只有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使理论被彻底理解;只有与实际紧密联系,才能说服人民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门学理性强的学科,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因此,在讲授思政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紧紧抓住理论话语,深化学生的认知。但是这些理论内容具有系统化和抽象化的特点,与学生的成长学习环境有一定的距离,在学生头脑中容易产生“虚无缥缈”的感觉,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接受知识不深刻、课堂教学效果削弱等后果。长此以往,学生在认知结构中无法建立牢固的知识基础,只会为今后的思政教学带来难度,形成不良循环。知识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去理解理论知识是学生最常用的思维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用生活话语和实践话语给予引导,拉进思政课与学生的距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三)单向话语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不强

单向话语主要指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话语方式。灌输理论自古以来就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并产生着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我国古代虽然没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但是一直都注重道德教化和社会行为规范,各朝代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巩固统治地位,编撰大量启蒙书来进行教育灌输,主要通过设立私塾、教师传道授业、化民成俗等方式进行道德教育。关于灌输理论的重要意义,最著名的是列宁的论述:“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4],揭示了灌输在社会主义教育中的必要性。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开始建立起来,逐渐形成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和以理论灌输为主要的话语方式,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在如今网络文化多元、青少年个体意识强烈的时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以教师单向话语为主的思政课堂已经难以吸引大学生的兴趣,容易导致课堂枯燥、趣味性低,学生难以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失去了意义学习的心向。

三、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启示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三项实现条件启示我们,要实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有意义学习、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的思政教师队伍要善于通过转变话语方式来满足这三大条件。通过将网络话语与科学话语相统一、理论话语与生活话语相统一、单向灌输话语与双向互动话语相结合,提高思政课的高度、力度、温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

(一)网络话语与科学话语相统一,坚持趣味性服从于逻辑性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条件之一——学习内容具有逻辑性,一方面指教材话语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指教师语言的正确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大学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本精髓,特别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要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道德引领。这关系到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关系到青年大学生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方向,因此必然要求思政课话语具备严谨的逻辑性与价值性。面对多元复杂的社会环境与网络空间的影响,思想政治教师应善于调节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语境,把握本学科的科学话语与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话语的转换契机。既要防止思政课变得枯燥乏味,又要避免一味迎合青年的兴趣而导致思政教学娱乐化;既要增加这门学科的活力与趣味,又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性,坚持趣味性服从于逻辑性。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首先要真学、真用、真信马克思主义,只有教师真正地理解理论,才能正确讲授理论,只有教师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才能引导学生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其次,教师要紧随时代发展而变化,适时地运用一些正能量的网络话语调和气氛,例如“云监工”“后浪”等热词,吸引学生获得学习的实际意义。

(二)理论话语与生活话语相统一,筑实认知结构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条件之二——“学习者的头脑中具有牢固的认知观念以便实现新旧知识的同化”启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有效性,还必须使新传授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的相关知识基础相联系。因而激发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知识并帮助学生构建牢固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接受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积极利用多种话语方式,坚持理论话语与生活话语的统一,使思政课话语既有说服力,又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在学生头脑中筑实认知结构。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门学科,必然要讲理论话语,通过理论话语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师应避免理论话语脱离实际生活。理论源于实践,源于生活。只有当理论内容与现实情况相联系时,学生才会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真实性,才会在认知结构中自觉建立牢固的知识体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学生所熟知的生活环境相结合,有利于使得大学生有代入感,明白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有利于引起师生共鸣,吸引大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在获得教育的同时实现自我教育。

除此之外,生活话语是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方式。在讲述理论的同时,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话语将道理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阐释,使学生真正将理论内化为自己的认知。例如,思政课教师可以在理论讲解的过程中穿插学生群体所关注的时事或者与学生群体有关的案例,使学生能够将新内容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知识建立实质性的联系,从而获得学习意义。

(三)灌输话语与双向话语相结合,扩大话语主体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实现的第三个条件是“学生需要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这一条件启示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感,通过增强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心向。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中没有充分体现,因此,大学生主动接受学习意义的积极性不足。有意义学习理论说明了在学习中,学生有进行意义学习的心向是实现意义学习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将单向灌输话语与双向互动话语相结合,让大学生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主体。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的基础学科,思政课教师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与学生展开对话、相互尊重、将心比心,让学生敢说、能说、会说。其次,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强,接受到的网络信息十分丰富,有时候甚至多于教师获取的信息,因此教师应鼓励让学生开口讲课;最后,可以正确地引导大学生参与思政课教学过程,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抗疫专题教育等主题课时,教师通过设置翻转课堂或演讲模式,让大学生讲述自己身边的爱国事迹、榜样人物。通过分享自己的观点来获得思想交流,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只有让大学生融入教学过程,才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才会有接受学习意义的心向,从而提高学习获得感。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对今天高校的思政课话语的运用仍然有深刻的启发意义,为我们反思当前高校思政课话语存在的不足之处,转变话语方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于促进大学生真正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重要意义。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高校思政课正应该抓住青年“拔节孕穗期”的发展规律与学习规律,同时抓住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规律,转变话语方式,辩证地运用网络话语与科学话语、理论话语与生活话语、单向灌输话语与双向互动话语,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更好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意义学习话语思政
化学“有意义学习”的模型建构及教学建议
意义学习,价值教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浅谈在士官教学中的意义学习
意义学习观视域下的变态心理学教学实践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