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琼
无论是基于历史学科的本质和历史教育的要求,还是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应对高考命题特点的需求,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近些年中学历史教学的常态和改革的热点。
一些专家和同行在评课时也往往会以“是否引用了新颖的、多样化的史料”作为评价课堂的标准之一。这个标准的出发点是好的,目的是希望凭借丰富的史料,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提升关键能力,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到实处。但由此又出现了一种矫枉过正的现象:过度引用史料。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尤其是公开课时,出现了史料过多、史料过于专业、为论设史、史料脱离主题、重史料轻分析等现象。这些现象一方面挤占了有限的课堂时间,脱离学情,另一方面也与历史“论从史出”的基本原则相违背,是一种典型的形式主義的“史料教学”。
笔者曾上过一节《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公开课,为了在同行面前展示“优秀的”专业素养,笔者“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一心要找到一些少见、最好同仁都未曾见过的史料。为此,笔者拿出当年写毕业论文的劲头,在知网、人大复印资料等平台上找了一遍,还真找到了一些。例如:“牛庄(营口)应国际贸易需求…… 哈尔滨开始大量种植小麦。河流里挤满了许多最优良品种的鱼,包括鲑鱼和鲟鱼,更东部的地区有野生的蜜蜂生产大量的优质蜂蜜。”“满洲药材丰富,除人参外,至少还有60种药材出口,几乎全是草药和树皮。……”“猪肉多又便宜,好牛肉和羊肉也不少。山羊肉是仅次于猪肉的最受欢迎的肉。因满洲到处都是山羊。”
为了方便学生阅读,笔者还对材料做了一些精简和处理,结合课堂需求,设问如下:阅读材料,提取有关牛庄对外贸易的特点。目的是引导学生得出课本现成结论:小农经济解体的表现之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与此起类似作用的史料,课堂上共用了十几条。课后,收到了同行们“史料丰富,注重史料实证和史料解读”之类的好评。
如今重读,简直不忍直视。那节美其名曰“于史料实证的培养上有了新发现”的公开课,其实一节“史料堆砌”的课,通篇以史料引导验证或得出现成结论,只能叫做“有史料的教学”。笔者那时所谓“有用的史料”,标准只有一个:是否能服务于课本现有的结论。笔者以史料为线索设计该课堂教学,就是以史料说明或印证课本中的观点,就是“为论找史”。整节课上下来非常顺畅,但于学生历史质疑与思辨能力的提升,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并无太大帮助。
在教学中,一些老师为得出某一结论,也为了使课堂加入“史料教学”的因素,直接剪辑相应的史料或根据结论“量身定做”史料。 华东师范大学的聂幼犁教授也曾指出:“现在有一种倾向,有些教师喜欢在课堂上‘晒’学术权威,特别是国外学者的论述,以此显示很有学问。”中学历史教学毕竟与历史研究不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适当地展示一些新史料、介绍一些前沿学术动态,的确可以提升课堂档次、激发学生思维的作用,但凡事有度,过犹不及,以上种种都不能忘了历史教育的初心,不能脱离核心素养的落地,更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
“史料教学”一定是“有史料的教学”,但“有史料的教学”不一定是“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注意区分开来。真正的史料教学是通过呈现全面多角度的史料,通过讨论,引发学生的思辨与质疑,启迪学生历史思维,培养历史核心素养。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原则需要注意:
一、筛选精简史料,准确理解史料
史料是人类认识历史和研究历史的基本依据,甚至有历史大家傅斯年提出了“历史学只是史料学”。但无论从课堂时长、减轻学生负担,还是从提升课堂有效性考虑,决定了中学历史课堂选用的史料一定要“精”。冗长的史料不适合课堂教学,过于专业的史料不适用于中学历史课堂,动辄十多则的史料也不适合课堂教学。英国著名历史教育学者唐纳德·汤普森说,教师的重要活动之一是筛选和精简史料,对资料进行相当专业的评判,以便适用于学生。
当然,教师在选取史料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在准确理解史料的基础上进行选取,不可断章取义,更不可与原意相悖。若不能准确解读,宁可弃之不用。一些教师在选择某些史料展开历史教学时,因种种因素或某种目的,有意或无意地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不顾及史料的前后语境,从而导致历史失真。这不仅是专业素养缺失,更是学术道德不良的表现。
二、注重史料分析,用透已有史料
史料教学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的培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生认识历史的桥梁,是知识转化为素养的桥梁。历史课堂上,常见重史料轻分析的倾向,史料教学流于形式,为史料而史料,看似丰富充实,但学生往往停留在浅层次的史论印证上,限制了学生理解知识、建构意义、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教师要有目的地加强史料分析过程,调动学生所学知识,运用关键能力,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史料浩如烟海,穷尽毕生也不能窥其一端,更谈不上全面解读与合理并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那么,何不换一个思路,用尽用透手头已有史料,不要贪多求新一味寻找。横看成岭侧成峰,换一个角度看史料,或许又会别有洞天。
三、关注学生的学,重视课堂生成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历史学习的主体。学生往往对材料题有一种无名的恐惧,所以我们在进行史料教学时,不仅要关注老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生已有知识与能力基础,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个性差异,更要关注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历史课程学习的主体,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学生认识历史的能力。
总而言之,史料是构成历史的基本要素,史料教学最终必须要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完成,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不可为“史料教学”而“史料教学”,一切不以目标达成和学生发展为宗旨的“史料教学”都是“伪史料教学”。
【参考文献】
[1]赵欣.国际视域下的中国东北首个约开口岸牛庄(营口)研究[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7(10):24-32.
[2]高修政.史料教学中的几点反思[J].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8(07).
[4]陈志刚.史料的特点与史料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广州),2009(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