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萍
【摘 要】本文分析了挖掘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教育的目标,梳理中小学开展红色教育的主要方式。这些方式为今后开展红色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但是面对新时代中小学生群体,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创新。基于福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创新实践,本文认为中小学开展红色教育还要用好特色资源,增强归属感;用好身边资源,增强亲近感;用好共情共鸣,增强代入感;坚持学生主体,增强主动性;学段一体化,增强针对性;内容体系化,增强系统性。
【关键词】中小学生 红色教育 红色资源 红色基因 进路分析
在庆祝中国共产黨成立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6月25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设计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教育活动,建设富有特色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引导他们从小在心里树立红色理想。”挖掘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培养红色基因代代传,要突出青少年群体,贴近青少年需求,引导他们听党话、跟党走。如何从中小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展红色教育,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
一、中小学开展红色教育的目标分析
挖掘红色资源,在中小学开展红色教育,首先应该明确教育的目标。红色资源的内涵丰富,教育的目标也不是单一的,不仅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发扬革命斗争精神,而且还要继承艰苦奋斗传统、增强使命担当。
1. 坚定理想信念。“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重大成就”。[1]用好红色资源,要教育引导中小学生从这部伟大历史中感受到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理想信念,让他们从中感悟到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刻道理,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夯实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
2. 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不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捍卫国家民族利益,铸就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写下了中华民族爱国的辉煌篇章。用好红色资源开展红色基因教育,要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看待历史事件、评价革命英雄,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牢固树立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3. 发扬革命斗争精神。不论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还是社会主义发展史,都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直面风险和挑战,不惧强敌、不惧困难、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在斗争中成长和壮大起来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斗争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在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铸就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敢于战胜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我们要用好红色资源,引导中小学生从中学习顽强拼搏、不怕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让革命斗争精神代代相传。
4. 继承艰苦奋斗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遇到了种种艰难险阻,我们的事业成功都是经过艰辛探索、艰苦奋斗取得的。”艰苦奋斗精神,为我们党奠基立业、创造辉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今天我们的条件好了,但艰苦奋斗从来都没有过时,艰苦奋斗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用好红色资源,我们要教育引导中小学生重温中华民族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不同历史时期艰苦奋斗的重要性,立足新时代关注新目标,增强越是发展越要奋斗的意识,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昂扬精神。
5. 增强使命担当。“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2]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人民至上,站稳“群众自古是英雄”的人民立场,“唤起工农千百万”,谋求“苍生俱饱暖”。用好红色资源,我们要教育引导中小学生从“半条棉被”“把泪焦桐成雨”“苦乐桑梓在高原”等故事中,从黄大年、黄旭华等优秀人物的事迹中,自觉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精神追求,不断增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学习的使命担当。
二、中小学开展红色教育的多样化路径探索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全国各地中小学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生动有效的党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为中小学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现以福建省为例,对探索的路径介绍如下。
1. 开展红色宣传。各学校认真组织学生观看《人民日报》少年客户端等媒体的“图说百年”“话说当年”等文章,通过国旗下讲话、分享交流以及专题演讲活动,从历史这部最好的教科书中汲取营养成分、涵育理想信念的种子。福建省委教育工委抽调专家,深入各地搜集整理文献史料,实地走访革命遗址、旧址,针对大学、中学、小学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教学规律,编写出版了《福建红色文化读本》系列丛书,对福建红色文化的主要内容进行系统介绍。
2. 打造红色课堂。福建省各地中小学努力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在思政的课堂里,福州、南平等地中小学教师以“感受党的百年荣光”等为主题,开展中小学同主题公开课,探索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一体化。在社会的大课堂里,福建各地中小学组织学生参观专题展览、考察红色教育主题公园、观看党史电影、访问身边的英雄、参与互动答题等活动。同时,福州市鼓楼区还组织开展了课程思政的展示活动,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同课异构了《七律·长征》《黄继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公开课,教师带领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并通过品读、朗诵等方式,体悟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先辈们的英雄气概。
3. 创建红色班团队。班会课、队会课、团课是开展红色教育的又一重要阵地,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心小学党支部成立了“红领巾党史宣讲团”,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的师生开展情景剧表演、在鳌峰坊开门讲党史,还有许多中小学教师带领学生穿起红军服,通过说、唱、跳等多样化的方式,开起了生动感人的班团队课。他们或再现革命战争的艰难,或再现社会主义建设的壮丽,或再现改革开放的奇迹,激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担当时代责任,做时代新人。
4. 寻找红色足迹。各地中小学因地制宜,利用自己本地的博物馆、纪念馆,引导师生追寻红色足迹,接受思想洗礼。龙岩的学生们参观古田会议旧址、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演绎了一堂堂体验式的“行走的思政课”。福州的一些中小学联合成立“红色心学堂”,组织师生前往福州宦溪中学、“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进军福建陈列馆”所在地——福州宦溪降虎村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学生们通过参观、听讲解、研讨,对红色历史更加了解,对英雄人物更加敬仰。
5. 开展红色阅读。各地中小学深入开展“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主题阅读活动。例如,三明市第八中学隆重举行了以“红船载史行万里,经典传颂永流传”为主题的“三月读书节”,引导师生在读书活动中沐浴红色文化,接受革命传统的洗礼,了解革命历史,享受阅读的快乐。漳州市芗城区金峰实验小学等学校举办“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主题阅读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用过的典故。进入秋季学期,各地更是积极研究,引导学生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深入理解新时代,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
6. 家校联动共育。福州市举办了“红领巾亲子营”“一百个家庭讲述一百个党史故事”等活动,通过“大手拉小手”,旨在推动家校联动共育。例如,福州市群众路小学的“百年党史百家说”活动,学校组织一百个家庭,由家长和孩子一起讲述了一百个党史故事。参与的家庭积极搜集资料、深情讲述故事,并制作成《百年党史百家说》百集微视频,在福州市教育局、群众路小学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多个平台推出。《百年党史百家说》所讲述的故事既有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的大事件,也有中小学生身边的红色故事、红色先锋、红色家风;讲述者有年轻的父母,也有九十几岁高龄的老红军、老革命。
三、中小学创新红色教育的進路分析
开展党史、革命传统等红色教育,事关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要提高实效性,在认知、认同、践行等方面下足功夫,让红色教育更加可知可感可及可行。
1. 用好特色资源,增强归属感。挖掘本地特色资源,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促进对红色教育的认同。福建是革命老区,也是革命文物大省。据2018年福建革命文物全面补查统计,福建省拥有革命文物1835处,并登记有8家革命纪念专题博物馆。[3]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3月在福建考察时特别强调了福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独特优势”:“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用好本地的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既是福建中小学教师的优势,也是我们的责任。
2. 用好身边资源,增强亲近感。“天边不如身边”,学生身边的资源、贴近生活的情境,有利于增强亲和力。厦门外国语学校作为“中法百校交流计划”项目学校,他们举办了“追寻蒙达尔纪的红色记忆”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参加了云游览中国旅法勤工俭学蒙达尔纪纪念馆活动并聆听云端讲座。师生们通过虚拟技术参观百年前的蒙达尔纪小城,重温革命先辈学习马克思主义、研究建党理论、组建旅法共产党早期组织、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骨干和领导力量的历史征程。通过学习,学生们更加坚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纷纷表示要传承红色基因、续写实现中国梦的奋斗故事。校史中的人物、乡亲的故事、师生亲人的故事、教师自己的故事等都是身边的红色资源,如随着《长津湖》的热播,我们可以讲讲闽籍少将彭德清率部参与围歼美军“北极熊团”的故事;抗日女英雄李林是集美中学的校友、漳州的乡亲,漳州、集美都开发了相关的资源,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
3. 用好共情共鸣,增强代入感。代入感就是通过切换视角,把听者带到自己的课堂中、对话中去,让他们感同身受,甚至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感觉,从而达成最佳的教育效果。增强代入感要切换为学生的视角,多运用学生同龄的资源,增强共情、共鸣。泉州培元中学的教师给学生上党史课时,带领学生一起回顾了《觉醒年代》中的若干片段,然后亲切地问学生:《觉醒年代》中的陈延年、陈乔年当年就是你们这样的年纪,假如时光可以穿越回100年前,你会作出他们那样的选择吗?一个假设把学生带入那个年代,让学生陷入了沉思……再如,让中学生爱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可以先从马克思17岁时的高中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开始,同样是十几岁的年纪,中学生容易把自己代入进去,去思考去感悟,增强学习的实效。少儿版的红色经典书籍《小兵张嘎》《红星照耀中国》《雷锋的故事》等作品一直再版,正是这些书中的主人公与小读者的年龄相仿,作者从小读者的视角切入,增强他们的代入感,学生容易进入沉浸式学习,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
4. 坚持学生主体,增强主动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例如,福州市鼓楼区的“小老师”、厦门市思明区的“小先生”课堂,以及厦门第六中学“学生思政宣讲团”,让学生唱主角,以青少年的视角,用青少年的语言,激发思想共鸣,呼唤价值认同。学生们运用朗诵、戏剧、绘画等丰富的形式进行宣讲,用歌声和画笔描绘“我心中的中国梦”,在学习的同时锻炼了综合实践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展示新时代中小学生风采,激发中小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5. 学段一体化,增强针对性。中小学生的认知起点和规律不同,目标设计、资源和方式的选择不能上下一般粗,而应有所不同,形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注重选择故事、文物、歌曲等,对学生进行道德和情感启蒙教育,让学生“听到”“看到”感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初步树立远大志向,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初中阶段重在培养思想意识和锤炼品德,注重选择重大历史事件、伟大成就、代表性人物,让学生感悟伟大精神,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高中阶段重在政治认同和精神升华,注重选择各个历史时期的理论成果和作品,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
6. 内容体系化,增强系统性。红色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能陷入碎片化的误区。在时间的跨度上,红色教育包括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不同时期。从目前中小学红色教育的实际上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内容所占的比重较大,其他部分内容的比重有待提升。红色教育可以按照学生认知的陌生程度有所加强,但不能把红色教育等同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教育,要以百年党史为主轴,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有机地融入红色教育中,形成相互支撑的内容体系。要保证充分的历史感,同时又要“结合时代性,联系青少年的生活世界,让学生更为准确地理解历史”,[4]以史鉴今、展望未来。在内容的维度上,红色教育不仅要达成认知、认同,还要激发学生践行,在自己的学习中树立远大志向、磨炼坚强意志、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刻苦学习、勇于创新,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责任编辑:林彦 刘贞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