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月霞
2021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坚决扭转当前义务教育学校作业存在的问题。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学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我校致力于“适性发展”,实施“适性发展作业”。基于适性发展理念,我们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聚焦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每位学生拟订不同的作业目标,提供可选择的作业,设计个性化的拓展作业,并将作业设计与《通知》导向结合,让文件精神真正落到实处,切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一、聚焦作业现状,确立作业管理理念根基
为了全面了解当下作业设计与实施现状,我们从作业设计的真实问题出发,通过问卷和作业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分析目前作业设计存在的真实问题、主要表现和产生的原因。从调查问卷结果了解到,在作业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教师缺乏自主设计作业的能力,作业内容选择随意;(2)作业与课堂教学目标的匹配度、一致性不够;(3)作业类型单一,以课辅为主,缺乏趣味性;(4)作业设计缺乏整体性、序列性,针对性不强;(5)教师有作业分层的意识,但是缺乏分层的实际操作;(6)作业以巩固知识技能为主,缺乏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7)缺乏对作业完成过程的指导,讲评方式单一。
可见现行作业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作业设计方面,既影响了作业的功能实现,也导致教师批改和讲评方式的传统单一,学生学习的效果不明显。因此,我们确定了指向核心素养的适性作业设计目标。在提升教师作业设计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促使教师对教育教学、学校作业功能定位形成科学的认识。这也是实现科学设计、布置、评改作业的先决条件。
二、落实素养理念,探寻“适性作业”设计策略
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式在政策文本中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其中“学会学习”“科学精神”“实践创新”是重要素养。适性发展理念的作业设计观,强调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因此,教师应该学会基于学生个性及其需要的核心素养设计作业。
1. 基于学生差异,整体设计作业目标。作业属于针对性特别强的一种学习方式,更应该强调“基于个体的学习”。适性作业包括对学生学习能力、认知风格、性别差异等各方面的综合思考。因此,适性发展理念下作业目标是综合课程标准和学生情况进行设计的目标。例如,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学习内容或者无需继续巩固强化的内容,是可以不要继续通过课外作业来强化的。而对于学生普遍掌握不好的教学内容,应该通过作业来继续促进和提高。
2. 把握素养要素,设计凸显学科关键能力。从前文所述作业设计现状的分析结果来看,目前作业设计中作业内容往往呼应一些低层次、机械记忆背诵性质的作业目标,而对应于高阶思维性的目标、综合应用性的作业目标的作业内容设计极少,甚至没有。因此,基于各学科核心素养设计作业内容,应该成为各个学科作业设计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在作业内容的设计上也应更加关注实践类、合作类的作业,这有助于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我们需要对小學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分别进行解读,在进行基于适应发展理念作业设计时,重点关注四大基本理念:一是强调作业设计要以任务为驱动,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二是作业促进课程目标的达成并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三是作业设计要符合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四是作业设计要有助于诊断与改进学生的学习。
3. 依据作业结果,反思完善作业设计。借鉴已有的课程研究范式,作业设计应该根据学生实际的作业结果,发现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从而针对不同的学生情况,开展有一定针对性的教学,以及改进和完善作业设计本身。比如,教师可以制作并形成适合自己任教班级的“作业备忘录”,及时记录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和主要表现。教师可以根据作业结果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和表现,及时反思与改进,如学生的书写错误、计算错误等;有些问题也可以积累到一段时间后进行集中反思与改进,比如如果在作业中反映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普遍缺乏,那么教师不仅需要反思课堂教学中这方面的指导有效性问题,还需要反思阅读理解的要求是否超出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调整作业设计的内容与要求。
4. 关注个性学习,设计适性发展作业。作业设计应考虑适合各个学生不同的需求,教师对学习优异的学生可适当拓展作业内容与要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考虑布置给他们能够完成的作业任务,也可把同一内容要求的作业允许不同认知的学生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等,这样有助于这些学生获得学习的信心。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一是作业的难度或者作业的数量不同;二是给学生提供的结构性材料或者脚手架的数量不同;三是用不同的类型来满足学习风格或兴趣的不同。具体如何操作,教师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灵活使用。
三、诊断素养现状,合力跟进推动作业减量
减量,是当前学校作业管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一个关键所在。但是,减量,绝不是学生完成作业量的减少,而应是在满足学生成长需求、达到课程实施要求后的“有机减量”。作业减量就适性发展理念下作业设计而言,其旨在通过评价保障作业设计思想的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从而最终促进学生素养的提高和作业设计质量的提升。因此,我们努力在以下几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1. 制定细则,指导落实。学校仔细研读、领会《通知》导向,及时修订教学常规管理标准,创新作业管理办法,落实、细化面向教师的实践指导。如,将落实“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与努力提升课后延时服务参与率并轨落实。让学生在校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并由教师辅导,从而给学生留足课后进行亲子运动、阅读分享、家务劳动、兴趣发展的时间。如此,不仅作业量控制、课后服务参与率提高,而且家校、师生多方共赢。
2. 学科统整,有机结合。当下的学校作业布置,大多是不同学科各自为政,这割裂了各科之间因为彼此作用于同一受教育对象而本应紧密相关的联系,跨学科的作业统整自然难以推进。为此,学校要积极搭建探究性、实践性作业的落地平台。比如,要求各学科教研组整理出各年级教材中明确编排却容易被忽视的活动式任务项目(如每册语文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每册数学教材中的“综合与实践”等),将其作为每年的“学科活动月”(如读书节、数学节等) 的规定动作,分解任务环节,安排活动步骤,举办成果展示,注重过程交流,确保人人参与,让活动课程真实落地。
作业领域需要研究和实践的问题依然很多,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探索!确定基于适性发展理念的作业管理,不仅因为它是作业管理中真实问题的现实诉求,而且也是作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更加因为它符合未来作业的价值追求与策略引领。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紫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