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方针指示,全国教育工作者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构建“大思政”格局,大学英语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文属性赋予了其立德树人、开展课程思政的使命担当。在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面临挑战和机遇,应发挥教师、教材和授课三方面的合力,转变教学模式,以“小课堂”之力促“大思政”之格局。
【关键词】“大思政”;立德树人;教学模式;“小课堂”
【作者简介】金晏伊(1983-),女,汉族,浙江临海人,南京传媒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跨文化理论研究等。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阐述了构建“大思政”格局的重要思想。高校要坚持“三全育人”的原则,把思想价值引领贯彻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阵营”。2020年最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指出:大学外语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英语作为大学外语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公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贯彻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教育的重要指示方针,全国高校纷纷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教育大会和师生座谈,对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挖掘不同课程和教学过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等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涌现出不同学科的课程思政實践,从而为教学提供了范本。
就当前高校英语教学实践来看,思政教育与英语专业教育的协同并行还有待进一步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困境格局没有得到改变,“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所谓“孤岛”,就是传统政治课程仍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大多数学生将主要精力用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而忽视了相关的学习,使得单一的思政课程的“立德树人”效果并不理想。“两张皮”,指一方面的英语教学和另一方面的思政建设并没有做到同向同行,而是流于表面,有的生拉硬扯,并未实现两门课程的有机结合。在新时代思想政治融入专业课程的方针指导下,英语教学模式的转向势在必行。
二、充分理解“课程思政”内涵
有些高校教师在探索英语课程思政的过程中犯难,甚至感到无从下手。因为多年来,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流派始终关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走过了“哑巴式”英语的翻译法,到后来的直接法、听说法,外语教学还是停留是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两个领域。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专注传授专业知识,不涉及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的工作,把它和英语教学割裂开来。而一说到思政,就容易形成思维定式,有失偏颇地放大它的政治性,把它和国家机关、治国等同起来,对于“思政”的理解过于狭隘,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的理解不够充分。
要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需要关照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二是实施主体。
结合高校工作的实践,笔者认为课程,就是教授知识,即“树人”。思政,思想政治,即是 “立德”。两者合起来就是“立德”与“树人”,“育人”与“育才”。课程思政,应将“立德”思想贯穿于高校课堂各科各类专业教学的始终,拓展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的同时,拓宽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空间,实现专业教育和人本教育的协同效应,要树立“立德”与“树人”“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理念。 而其中的“思政”不仅仅是政治素质的教育,还包含了政治素质的综合素质教育。
就实施主体而言,广大英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大思政”格局构建的主体应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为主体,转变为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发力、共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面临难题的状态。以建设“大思政”格局为契机,推动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使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要求得到有效落实。
三、大学英语教学与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逻辑关系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堂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是专业思政课程的重要补充。
1. 大学英语教学与思政元素的有着天然的粘合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国语言教学本质上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外语承载着外来文化,是外来意识形态的体现。大学英语是学生了解西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接触西方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长期微妙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在传播语言知识的同时,英语教学进行着隐性人文教育,引导个人提高自身的才能和美德,英语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无处不在。可以说,大学英语是除了思政课程以外,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构建的最重要的阵地。英语教学的人文属性赋予了它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
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在语言教学中,学生了解目标国家的社会和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加强对中外文化异同的理解。了解国内外不同社会形态下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在此基础上,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强大的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从而有效地输出和传播中国文化[4],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和解释权。
2. 英语教学与思政深度融合是新文科通识教育战略的必然要求。为了应对当前数字时代和国际形势的千变万化,教育部新闻科建设工作组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新文科之新,不仅是新旧的“新”,更是创新的“新”,涉及论域扩展、价值重塑、话语主导、交叉融合等多个维度。课程思政旨在专业课程中贯穿思想价值导向主线,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作为通识教育基础的大学英语,在大语文的背景下,必然要倡导学科交叉融合和全人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广博视野、批判性思维及责任感。英语教学对接课程思政是新文科战略的必然要求。现阶段相对较少开展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在实际教学中,通用英语课程往往融入了相应的内容,以隐性教学形式为主,展现丰富的中西文化知识,培养学生文化差异意识。这种将语言学科与文史哲的交叉融合,传统文科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正是大文科建设应有之义。
四、“大思政”格局下的“小课堂”建设
“大思政”说的是其内涵之大,施教范围之广,相对于思政之“大”格局,课堂在物理空间上看似“小”,却是思政教学贯穿始终的阵地。大思政需要落实和回归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初心和课堂本位的理念。“小”课堂是担负起“大思政”之重的实践阵地。课堂离不开教师、教材和授课三要素,需要形成课程的实施者——教师;教材的建设——内容和授课的形式三个方面的合力,才能成就“大思政”的格局。
1. 廣大英语教师要明确思政内涵,提升思想政治素养。教师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职业、塑造人生的神圣使命。教师应坚持自我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先进的教学价值观、多元文化价值观和开放的价值观。个体道德与国家战略的需要高度耦合,是日常思政教学开展的有效保障。
作为英语教师,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要紧跟时代,学习思政教育不断被赋予的新内涵,在大思政格局下,拓宽视野,将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消除学生对传统德育的固定成见,避免枯燥的说教和理论灌输,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既传授专业语言知识,又培养学生思政素养,全面构建“大思政”格局,进一步优化学校整体教育教学体系,使其他课程始终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2. 改进英语教材建设,要特别重视跨文化课程的开展。教材是教学大纲的体现,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保障。在今年4月举办的“新文科背景下高等院校外语课程思政与通识教育” 专题学术论坛上,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王岚教授提出,大学英语教材要与时俱进,客观介绍语言材料背后隐藏的文化和价值观,以积极正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领学生,培养学生谦逊健全的人格和心智、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胆识以及胸怀国家放眼世界的眼光。我们教师要不断提炼英语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内容,将思政教育入润物细无声地渗透于课堂教学,最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高与思想熏陶、价值引领相互交融,相得益彰。专业教材和课程内容应体现时代性,教师在知识传授中应注重主流价值观引领
为了增强民族文化意识,更好地结合本国实际,我们应该选择与时俱进、紧跟时代主题的文章,关注教材的思想性,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素养,体现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自我完善、改革开放和对外友好的精神,关注学生可能遇到的涉外语境[7]。跨文化外语教学成了国民教育的必要因素,要在教材建设中尤其注意跨文化课程的开展,以人为社科核心知识为依托,突出对学生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话题强调古今中外文化,融会贯通,引导学生在文化差异中鉴别文化差异,建立正确的国家馆、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能得体地与来自多元文化背景的人们交流与合作。
3. 以互动的第二课堂作为补充,丰富授课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做好文化输出。传统的课堂:一位教师,一本教材,一个讲台,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常态,学生对多媒体的刺激越来越麻木,加上英语班级人数较多。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使用目的语进行交流互动的机会较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很被激发,跨文化实操训练成为空谈。
英语第二课堂紧密围绕英语教学目标开展,“寓教于乐”,看似“娱乐”,实则“操练”的本质,以丰富多样的形式,赋能英语教学,是人文化、创新性、实践化的交互主体性教学活动。大学英语由于课时较少,以语言知识和语言形式为重点的传统课堂成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渠道,广大教师往往没有多余的时间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动实践,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孕育,第二课堂恰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教师以阅读、讨论、辩论、演讲、话剧、歌舞、配音、电影赏析等形式,挖掘素材中的人文知识,关联传统课堂中的语言知识,尤其可以强化和开展以翻译为基础的各种实战性操练。也可以巧妙地利用当下比较流行的微博、volg等,鼓励学生制作主题短视频,吸引网友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中国传统美食、各地的传统工艺,以展现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和中国人民勤劳质朴的民族性格,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让世界人民产生共鸣共情,让学生成为中国文化输出的民间大使和桥梁,讲好中国故事,消除中西文化误解,塑造中国正面形象,为增强我国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于向东.聚焦立德树人,健全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J].红旗文稿,2018(6):32-34.
[2]刘艳.“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思政发展”的创新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20(3):89-90,57.
[3]陆舒湄.“三全育人”格局下高校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20.
[4]陈小红.浅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 (7):18-19.
[5]吴铁军,谢利君,丁燕,殷珂.文化互动视域下英语第二课堂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9(33):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