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校企融合的本科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模式

2021-01-04 18:19李欣王广智南军李伟光
科教导刊 2021年14期
关键词:新工科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李欣 王广智 南军李 伟光

摘要为改变原有本科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顺应新工科和卓越计划的要求,以本科生实践基地建设为平台,通过校企双方共同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广泛开展科研合作,培育双方的人才队伍等一系列途径,激发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探索校企深度融合的本科生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教学新模式,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高素质工程人才。

关键词 新工科 校企合作 创新实践基地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14.005

ConstructionModeofUndergraduateInnovativePracticeBaseBasedonthe IntegrationofSchoolandEnterpriseundertheBackgroundofNewEngineering

LI Xin, WANG Guangzhi, NAN Jun, LI Weiguang

(School of Environmen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90)

AbstractIn order to chang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original Undergraduate Practice Teaching, comply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engineering and excellence program, take the construction of undergraduate practice base as the platform, through a series of ways such as jointly guiding th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widely carrying out scientific research cooperation, cultivating the talent team of both sides and so on, stimulate the enthusiasm of enterprises to participate in talent training, to explore the new mode of undergraduat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and practice teaching with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 and cultivate innovative high-quality engineering talents to meet the needs of future social development.

Keywordsnew engineering;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novative practice base; training mode

0引言

新工业革命对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教育部提出的“新工科建设”和“卓越计划2.0”以服务产业、走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引,探索并实施工程教育“融合创新”模式,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高素质工程人才。在这一背景下,以新理念、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为代表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迫切需要对传统工科进行较大规模的改革及创新。

传统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校内、轻校外,高校教师普遍缺少工程背景,高校和企业在学生培养方面缺乏交流,高校人才培养不能完全满足企业需求,工程教育学习内容落后于企业发展的需要。在新工科背景下,通过校企融合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具备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行业发展需求引领工程教育改革方向,满足新业态新经济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

本文通过分析原有工程教育模式中本科生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校企深度融合,建立本科生创新实践基地,激发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等一系列解决途径,探索合作共赢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1原有本科生实践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实习是本科生工程教育模式中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实习可以将课堂所学习的理论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将书本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和场景化,加强学生对工程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探索能力。多年以来,高等院校一直非常重视实习环节,常以建设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的形式来实施,通常的模式为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学校定期派遣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提供实习场所和实习指导人员,双方合作完成实习的教学内容。[1]

卓越计划1.0实施过程中各高校建设一大批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解决了教学实践环节中时间不足、场地不足和师资不足的问题,加深了学生对工程的认知和理解,提高了学生实习实践效果,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但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化变革的来临,国家和企业對人才的需求发生明显变化,基于传统工科建设思路的卓越计划1.0体系也暴露出了明显不足,具体体现为以下三方面:

学生人数多、实习时间短且集中,影响实习实践效果。目前高校本科生培养体系中通常采用在指定时间内集中实习的模式,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在短时间内要集中接待大量学生实习实践,容易影响企业正常生产,并给企业造成较大的安全压力。从企业角度通常希望缩短或简化实习环节来规避潜在风险,学生在短时间内也无法深入了解企业生产过程,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学生实习实践效果。

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创新能力培养环节。企业在实习中仅仅充当配合者的身份,提供场地和技术人员,带领学生了解企业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回答学生问题等,虽然达到了实习基本目的,但仅限于单向传递给学生实践知识,缺少让学生参与生产、参加技术改造等双向互动的实践环节,距离校企融合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2]

企业作用发挥不足,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当前的信息化时代需要工程创新型人才,目前高校的教学内容更新速度较慢、教师工程经验少、对企业需求了解不足,校企实践基地中企业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跟不上近年来产业技术高速发展的速度,不能满足社会高质量发展对工程创新人才的需求。

我国工程教育由大到强要解决的难题就是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依靠高校单方面努力是很难成功的,企业界作为工程人才的需求方和最大受益方,对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同样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企业建设本科生创新实践基地,是构建校企深度融合的重要平台和纽带,是新工科和卓越计划2.0背景下实现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2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模式探讨

基于新工科和卓越计划2.0背景下的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主要通过调动企业积极性,与高校形成合作共赢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秉承继承创新、交叉融合、协同共享的新工科理念,汇集高校和企业精英共同打造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平台。

调动企业积极性是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保障,校企双方通过建设创新实践基地,可以共同开展科学研究,联合申报科研项目,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技术难题,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撑;可以优势互补育人,即为高校和社会培养人才,也为企业自身培养人才,成为企业人才培养的基地。

校企融合的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可以分为学生培养、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和企业人才培养、校企科研合作等三个方面。

2.1学生培养

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学生培养,要调动一切因素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服务。具体可以通过创新创业训练、实践能力提升和交叉学科知识拓展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2.1.1校企融合的创新创业训练

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在各高校已经得到广泛开展,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培养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当前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大多是高校单方面组织的,企业参加的并不多。如果采用校企融合的方式将科技创新和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科技创新的成果能为企业所用,一方面能提高成果的含金量和应用价值,提高企业资助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创新成果的成效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的养成、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激发更多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具体实施途径:一是企业提供经费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科创项目在高校导师和企业导师指导下进行,结合企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或企业发展遇到的问题来选题,既解决了学生科创的项目和经费来源,又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二是企业举办学科竞赛或创新创业竞赛,邀请不同高校学生参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还能在学生心中树立企业形象,在社会上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校企融合的本科生创新创业训练实质上是以学生双创活动为纽带,将高校的科研资源、人才资源和企业需求相连接,使双方形成能够形成合力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2.1.2工程实践能力提升

目前高校教育体系中实习和设计等工程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学校组织的实习由于受时间、人数和经费限制,大多只能以参观了解为主;设计由于指导教师本身普遍缺乏工程经验,只能采用“真题假做”或“假题假做”的形式,设计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创新实践基地可以设立在不同企业,作为学生实习和设计的实训基地,学生采用小组分散的形式进入基地轮训,适当延长实习时间,企业提供实训场地和师资,指导教师采用企业和学校双导师制,实习变“参观”为“操作”,设计变“假做”为“真做”,彻底改变原有的实习设计模式,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

具体实施途径:一是把毕业设计放在设计院进行,学生分散进入各设计组,在“师傅”的带领下参与实际工程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新的设计方法和工程理念。二是将生产实习放在生产企业,学生采用“顶岗实习”的方式参与一线岗位操作,并进行定期轮岗以熟悉更多岗位的管理要求,在实习中掌握生产工艺的运行规律。

创新实践基地借助企业人才的工程经验和管理经验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企业又可以通过学生培养选拔优秀后备人才。

2.1.3协同合作意识培育

团队协同合作是未来人才所必备的素质,学生们通过在基地参加各类创新实践项目,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企业优秀文化,体验团结合作是成功的要素之一,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协同合作意识。

2.2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和企业人才培养

高校专业教师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理论研究、轻工程实践的倾向,部分青年教师博士毕业直接留校,本身缺乏工程实践能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实践能力强,理论知识偏弱。校企双方人才队伍存在明显的优势互补,校企共建创新实践基地可以师资队伍建设上实现合作共赢。一方面校内青年教师利用实践基地开展工程实践能力培训,通過教师队伍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企业员工可以通过基地开设的讲座和职业培训学习最新的学科发展动向,还可以借助基地平台参加继续教育,系统地学习基础理论知识。

2.2.1高校青年教师工程能力培养

高校制定青年教师工程能力培养计划,定期选派青年教师到实践基地进行培训,或安排青年教师作为学生实践的带队教师,和学生一起在基地参加工程实践活动,形成青年教师工程能力培训体系与模式,促进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

2.2.2企业兼职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高校而言,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可以对学校青年教师工程能力培养起到传帮带作用。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总工和高工到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定期举办工程讲座,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对具有行业特色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学校聘请企业知名专家、高管等工程界领军人才为高校兼职教授或工程讲席教授,聘请经验丰富企业技术人员为高校工程实践指导教师,通过建设企业兼职师资队伍来弥补高校专业师资队伍的不足。

2.2.3职业培训和教育服务

为提高企业对于共建创新实践基地的积极性,基地在学生培养之外还要开展企业人才培养工作,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为企业员工进行职业培训和教育服务。例如,基地可组织高校教师定期在企业开展技术讲座和短期培训班,也可以选拔符合条件的企业员工参加第二学历和同等学历等继续教育,为企业培养人才。

2.3校企科研合作

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强化企业创新的主导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国家大力支持企业牵头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实践基地可以建设成校企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承载平台,校企双方成立联合实验室和科研团队,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和企业的资金优势、产业优势,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创新高地。科研合作是校企深度融合的途径,是创新实践基地“上台阶、上层次”的重要支撑。

2.3.1科研项目合作与创新

校企联合组织联合创新体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满足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3]科研合作还可以为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诊断分析,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难题。项目合作过程又能为学生创新培养提供丰富选题和研究条件,促进创新实践基地的良性发展。

2.3.2科研成果转化与创业

创新实践基地可依靠企业支持建立科研成果转化的孵化器,高校科研科研成果可进入基地孵化器进行培育,专利技术优先向基地合作企业转化。孵化器的设立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条件,降低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可以为致力于创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3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保障机制

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和运行需要人力、物力和资金的不断投入,形成长效机制是创新实践基地能够稳定运行的保障,保障机制主要分为资金投入保障和政策制度保障两个方面。

3.1资金投入保障

学生培养是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主要任务,基地建设经费可以通过国家、地方、高校和企業多方筹措来解决。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创新人才培养,随着新工科和卓越计划2.0等建设项目的推出,相应的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企业受益于国家财税政策激励,对高校办学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大,通过高校和大型企业密切合作,可以通过多渠道解决基地的建设经费。

创新实践基地的运行经费可以来自几个方面,一是高校可以将学生培养经费中关于创新创业和实践环节的部分经费投入到基地建设,二是企业可以通过创新创业竞赛冠名权的形式将经费投入到基地建设,三是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转化获得的经费可以为基地运转提供支撑。

3.2政策制度保障

创新实践基地稳定运行需要一系列政策和规章制度保障,需要政府出台财税优惠政策支持高校和企业建设创新实践基地;需要校企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深度融合全面开展人才培养与科研合作,并出台相关人事、管理和财务保障政策,调动双方教师和人员从事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为基地的持久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4结语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满足行业发展需求,就需要企业参与到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发挥高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通过建设本科生创新实践基地,将高校和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整合双方师资优势,为本科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训练提供平台,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基金项目:2018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模式的研究与实践”(SJGY20180162)

参考文献

[1]乔薇,何键,刘树郁.基于产学研一体化培养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探索[J].高教学刊,2018(4):43-44.

[2]李晨霞,康娟,董艳燕,等.卓越工程师工程实习基地构建及其管理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28(7):10-11.

[3]刘彩玉,王素玲,赵立新,等.协同理念下研究生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探索[J].科教导刊,2020,9:77-78.

猜你喜欢
新工科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