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华安
摘要:语文科目以基本汉语知识为基础展开教学活动,其是其他科目学习以及学生日常生活的保障,与此同时,小学阶段除了教授知识的教学任务,还具有引导学生形成正確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的重要目标。写作是语文学习进程中的高阶能力,因此教师应着重关注小学生写作技巧与能力的提升。农村地区,教育资源与师资力量相对匮乏,因此教学难度相较于城市地区较高,为此,教师应积极研究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
关键词:语文科目;小学阶段;写作;农村地区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54-0
作文在考试中占据分值较大,所以写作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为此,教师重视开展写作教学活动,深入研究教学现状,通过分析发现在目前农村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着以下三方面问题:首先,写作主题与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关联不够密切,小学生群体能力未发展到可以针对抽象主题展开写作的水平,从而导致其写作内容空洞;其次,学生在开展写作活动时,缺乏一定的素材支撑,文章像流水账,文章质量偏低;最后,忽视文章的点评环节,学生无法清晰知晓写作改进方向,无法获得持续提升。为此,教师从内容贴近生活、实现以读促写以及推进点评环节三个方面阐述针对性教学策略。
一、内容贴近生活,重视日常观察
小学生群体的能力未发展到可以清晰阐述抽象主题的水平,并且小学阶段写作重点应是引导学生运用文字记录生活,以此推进学生感知文字的魅力,从而逐步培养写作意识。为此,教师应保证写作教学活动贴近生活,推进学生观察能力提升,例如:教师以“我身边的美景”开展写作教学活动,首先,固定每周三开展写作教学课,并且在上一周布置下一周的写作题目,要求学生在课程开始前一周观察班级、上下学路上以及家庭等场景内的景色,以此通过设置写作目标推进学生的日常观察;其次,教师要求学生选择在一周观察中具有最深印象的景色,并以此为主题,展开文章写作活动,学生将其所见所感运用文字进行描述,一方面增强其文字运用能力,另一方面促使其感知写作的趣味性以及有效性,推进其写作意识的培养。由此可见,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因地制宜,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并且运用文字记录,以此促进学生养成运用文字记录生活的良好习惯,从而逐步提高其写作能力。
二、实现以读促写,积累写作素材
素材是文章写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在文章中运用素材是帮助其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语文科目中的素材多存在于各种形式的文章中,为此,教师应运用阅读教学推进写作教学活动,为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供良好通道。例如:教师以课文作为阅读教学内容,推进写作教学活动,首先,选择“精卫填海”这一内容,教师讲解故事发生过程,并且带领学生共同探索故事背后包含的“坚持不懈”精神,以此促使学生在后续写相关主题的文章时,可以合理运用该素材,提高文章质量与水平;其次,选择“小英雄雨来”这篇文章,在讲解完课文内容后,引导感知掌握小雨来身上的“面对敌人不畏险阻”的民族精神,以此学生可在后续写爱国主义以及坚持勇敢品质的文章时,调动记忆并运用素材,为其文章内容的丰富奠定基础。由此可见,重视以读促写,有助于学生积累多种类型的写作素材,为其后续开展写作活动提供一定的基础,从而逐步提升其写作技巧与水平,进而促进其文章质量持续提高。
三、推进点评环节,创设互助机制
点评环节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查找不足的重要环节,学生可在其中不断改进、不断提升,并且教师开展点评活动是掌握学生写作水平以及调整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为此,教师应重视点评环节的重要意义,开展多角度点评活动,例如:教师运用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教师的单向点评活动相结合的策略,首先,在完成写作活动后,要求学生自由结组,组内选择他人文章进行阅读,并运用铅笔在文章空白处写下其感受与建议,随后换回文章,学生阅读他人的点评,学习新的写作方法与角度,以此完成文章的初评环节;其次,教师统一将互评过的文章收上来集中阅读,结合其文章、对别人文章的评价掌握学生的写作水平,随后与学生开展一对一点评指导活动,从更为科学的角度为其指导写作方式与方法,以此完成文章的复评环节。由此可见,重视点评环节,并且创设互助机制,有助于学生获得持续性发展,从而其写作水平可获得逐步提高,进而推进教学成效与学习成效同步提升。
综上所述,首先,小学语文科目是学生学习与日常生活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教学与现实意义;其次,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中的重点教学内容,并且其在学习与教学进程中存在一定难度;最后,农村地区受各种现实条件因素影响,教学进程较为缓慢,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为此,教师应正确认识小学语文与写作教学的重要意义,客观分析教学现状,制定针对性高效教学策略,力求不断提升农村小学生语文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韦玲玲[1].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22):1.
[2]孙爱凤.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8(11):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