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博溢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逐渐发生改变。教师在进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时,不再采用传统的单篇文章阅读方法,而是利用新型的群文阅读方式,使学生在语文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推动自身的思维发展,提高自身的语文阅读能力,从而有效培养自身的核心素养,促使其成长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群文阅读
教师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鉴赏能力能够促使学生形成语文素养。教师进行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能够让学生逐渐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促使其在核心素养的推动下实现持续性发展。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索有效提升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措施,使语文教学效率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
一、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现状
(一)教师教学方法落后
由于教师的语文教学理念过于落后,其无法领会到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群文阅读的重要性,也没有掌握有效开展群文阅读的方法。教师在进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时,还是采用对单篇文章进行阅读并仔细分析的方法,导致学生无法通过阅读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也无法有效掌握文章中所包含的知识,影响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另外,教师语文专业素养的不足也会让群文阅读无法顺利开展。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局限于语文教材,导致学生不能通过语文阅读进行知识拓展,影响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学生阅读水平不高
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产生巨大的学习压力,使其过于重视做题技巧的训练而忽视语文阅读,这会导致学生的文章阅读量不足。学生无法通过大量的阅读去总结阅读方法,会使其阅读水平得不到提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也会让学生失去思考能力,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
二、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措施
(一)感知文字
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文字的魅力,使学生能够加强对文章内在含义的认识,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对文章进行的能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学会对重难点以及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段落进行记录,使其能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提高自身的文字运用能力。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以及教师解答的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学生在单独学习《归园田居(其一)》时,会无法体会到作者通过这首诗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陶渊明创作这首诗时,所处的社会背景进行研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作者该时期所创作的作品进行赏析,使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作者通过该诗所表达的决心归隐的思想情感,促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
(二)品味段落
教师在进行语文群文阅读教學时,要引导学生对文章段落进行仔细地品味,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在每一段落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想要表现的具体内容。阅读教学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读的能力,使学生从读中学习知识[1]。学生在自主阅读时对某些段落产生喜爱之情或是产生深刻的印象,教师就可以依据学生的喜好将文章讲解的重点放在学生喜欢的段落,使学生能够投入到教师的讲解中。例如,学生在阅读《祝福》时,文章对描述祥林嫂去世的段落印象比较深,教师就可以在讲解文章内容时着重讲解这一段落,学生通过作者的描述体会到祥林嫂一生的悲惨,也体会到作者通过文章所表达出的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教师在讲解时可以引出学生之前学习过的《故乡》等文章,让学生明晰作者的创作背景,使学生通过文章的阅读能够产生爱国主义情怀。
(三)创设情境
教师想要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优化课堂导入环节,以提升学生开展语文阅读的效率。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等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生动的情境,使学生能够充分投入到语文学习当中,从而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促使学生的鉴赏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例如,教师在进行《家乡文化生活》的教学时,就可以将自己家乡的美景制作为课件,使学生能够直观体会到家乡的美好。然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搜集展现家乡美景或是家乡生活的文章进行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能够提升自身的鉴赏能力。
(四)注重经典
教师还应在阅读教学中多利用我国的经典作品,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我国文化的美,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能够保证文化表达的完整性,使学生分析理解文章的能力能够进一步提升。例如,教师在进行《沁园春·长沙》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重视经典作品的阅读,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现出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教师在对文章进行讲解时还可以引入《沁园春·雪》,让学生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使学生能够明晰词的特点。
结论:教师运用群文阅读教学方法,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阅读习惯,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要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群文阅读的策略,促使语文教学质量能够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前锋.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J].中国教师.2021(2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