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惠芬
摘 要:科学探究能力是科学素养的核心要素,它的培养渠道多种多样,日常生活、区域活动、种植饲养都可以为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助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开发一些微课程,为幼儿开辟科学探究的新路径。本文着重阐述了幼儿科学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关键词:科学探究能力 微课程 设计与实施
科学素质的培养应从娃娃抓起,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重视幼儿科学素质的培养,在幼儿的心田播撒科学的种子,激发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幼儿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对此,教师可以开发一些科学微课程,为幼儿开辟科学探究的新路径,不断提升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设计和实施科学微课程,以促进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 主题小而精,微小中彰显大价值
科学微课程是一种主题课程,以微小为主要特点,聚焦幼儿生活中的现象,关注幼儿活动中的偶发事件。微课程的切入点小,实施周期短,一个科学知识点、一个观点、一次意外的举动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微课程的素材。微课程是一种新型教学方式,针对性强,意义深远,教学价值高,能够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有效调动幼儿科学探究的积极性,促进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
科学微课程的价值在于其生活化的特点。微课程的主题从生活中来,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话题等,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进行科学发现和探究。主题可以预先设计,也可以临时生成,笔者设计的主题多半来自生活细节,受幼儿言行的启迪。例如,在一次课间活动中,笔者偶然发现两个幼儿在大树底下争论不休,走近一看,原来他俩发现了两只蚂蚁在争抢食物,便蹲下身子饶有兴致地观察,边看边议论。一个说:“蚂蚁喜欢吃饼干。”另一个说:“蚂蚁喜欢吃糖。”听到他们的议论,看到幼儿对蚂蚁感兴趣,笔者灵机一动,决定设计一个主题为“贪吃的小蚂蚁”的微课程。笔者引导全班幼儿围绕“蚂蚁喜欢吃什么”展开讨论,在猜想之后组织幼儿进行验证,带领幼儿饲养蚂蚁,给蚂蚁喂各种不同的食物并仔细观察。该微课程的研究对象是蚂蚁,探究了蚂蚁生活习性中的一个方面,帮助幼儿解决了“蚂蚁爱吃什么食物”这一科学问题。主题虽小,但微小中彰显大价值,不宽泛、不空洞,小而真实,小中见大。
二、 课程园本化,在园区内挖掘素材
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许多幼儿园结合现实情况,依托幼儿园教育资源,开发出一些新课程,微课程就是其中的一种。在微课程的建构过程中,我们应坚持园本特色的原则,挖掘园区内资源,充分利用园区内有价值的素材,而不应好高骛远、好大喜功,搞出不切实际的课程来。微课程应当走园本化之路,构建富有本园特色的课程,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
各幼儿园一般都有自己的特色,如乡土文化、健康文化、科学特色、艺术特色等。科学微课程的构建可以以某种特色为基础,开发出有创意的内容,从而丰富科学探究内容,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发展。例如,科学教育是我园的特色,我园环境优美,绿化面积较大,园区开辟了植物园、种植园,每株植物旁悬挂了简介牌,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向幼儿介绍各种植物。种植园成为幼儿科学探究的重要阵地,我们充分利用种植园,开发出一些科学微课程,如“黄瓜开花了”“小红灯笼”“快乐丰收季”等,每个课程主题虽小,但活动内容丰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园区内开发的微课程,做到了因地制宜,有利于具体操作,能够切实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与能力。
三、 教学生活化,在生活的土壤中萌芽
一日生活皆课程,幼儿的生活中处处有知识,时时是科学探究之机。生活是科学的源泉,是科学兴趣、科学能力、科学精神萌发的土壤。科学微课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生活就是教学场所。教学生活化的最大特点就是汲取了“生活即教育”的精髓,科学微课程取材于生活,自然应走生活化教学的道路。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用生活中的事物或现象为载体,引导幼儿探寻其中的科学道理,让幼儿在生活中感悟科学的奥秘。
例如,在科学微课程的教学中,笔者会将教学场所设置在教室外,带领幼儿在种植园内开展活动,或观察,或播种,或施肥,或拔草,或采摘等。田间的劳作经历,可以让幼儿通过亲手实践、亲身体验获取科学知识,锻炼动手能力,不断提升科学素养。
四、 课程游戏化,构建幼儿喜欢的教学
只有热爱科学,才会乐于学科学,懂得用科学。科学微课程的主旨在于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让幼儿喜欢上科学探究,引导他们在科学的道路上自主前行、自主探究、自我反思,掌握科学探究方法,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磨砺科学探究意志,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教师在科学探究课程中,要基于幼儿的立场,遵循幼儿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利用幼儿的好玩心、好奇心,让他们用喜欢的方式去探究学习,让科学探究变得具有趣味性。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窗口,在科学微课程教学中,我们应当采取游戏化的教学形式,将科学探究活动与游戏有机结合,寓学于玩,寓教于乐,用游戏激发幼儿的探究热情,让幼儿在游戏中锻炼探究能力,理解科学道理。
例如,“神奇的影子”是笔者根据幼儿的课间活动开发的科学微课程,在该课程中,笔者没有采用枯燥的讲授方式,而是设计了几组游戏活动,其中有室外的“变影子”“追影子”“踩影子”游戏,还有室内的“找影子”“做手影”游戏。游戏不仅激发了幼儿对影子的探究兴趣,而且帮助幼儿感受到了影子的神奇之处,理解了影子的产生原理。再如,笔者开发的微課程“奇妙的声音”以游戏形式为主,课程由几组游戏构成,分别是“听声音猜物体”“模仿动物的声音”“创造各种声音”等。有趣的游戏活动可以激发幼儿对声音的兴趣,激活幼儿的科学思维,让幼儿在游戏中感知、实践、体验,探究声音的奥秘。游戏化是实施幼儿微课程的有效路径,探究活动的游戏化激发了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助推了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
五、 “让导练”一体,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涉及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创造能力等,因此综合能力的发展需要综合性的教学手段。在开展微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坚持“让导练”一体,即将“让学”“导学”“练学”三者相融合,构建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微课程。
在科学微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让出课堂的主体地位,让出教学时空,大胆放手让幼儿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人,赋予他们充分的探究自主权。要全面解放幼儿的创造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他们用眼观察、用手操作、用耳聆听、用心思考,在活动中锻炼各种能力。
其次,“导学”的作用应被充分重视。教师的“让学”不是无度的退让,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不能对幼儿不管不问,而要“让中有导、让中有助”,当好幼儿科学探究道路上的引路人与合作者,给幼儿提供探究建议,为他们指点迷津。教师的“导学”可以给幼儿明确的科学探究目标和方向,大大提高科学探究的质量和效率。
最后,“练学”即学以致用,促使幼儿在新的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练学”不仅是一种巩固,更是一种拓展,有助于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例如,在“神奇的圆形”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先给幼儿提供了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并演示了三种玩法:拼一拼、折一折、画一画,即分别拼出花朵、折出动物、画出图案。接着,笔者把时间交给幼儿,让他们自己动手尝试,展开自主练习。在笔者的适当引导下,幼儿一边做一边思考,一边实践一边创造,做出了各种漂亮的东西,他们的想象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总之,让我们遵循幼儿的兴趣,捕捉幼儿生活中的细节,用心设计科学微课程,让微课程成为发展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沃土。
参考文献:
[1]刘风云.“熊孩子”教育中的体验战术[J].教学与管理,2019(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