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63)
运动训练专业术科课程组织设计对于体育类院校的教育成果有直接影响,为了适应社会对高职运动训练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需要通过合理设计术科课程组织结构,满足应用型体育人才综合能力素质的发展需求。因此,应积极研究其建设方案,推动我国体育高职院校运动训练专业的快速发展。
五年制学生是由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及中职院校的运动员或体育特长生通过单招的方式招考的生源。据调查显示,体育高职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有80%的生源均来自五年制,因此,五年制学生的教学与管理工作成了各体育高职院校运动训练专业的工作重点。为此,体育高职院校开展五年制运动训练专业术科课程组织设计过程中,应明确办学目标和理念,在以人为本、追求创新的基本要求下,致力于提高体育术科课程组织成效,将课程实施质量作为专业发展的基础,注重对学生多元化能力素质的培养,使其切实通过术课课程的学习,形成较强的专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在运动训练专业术科课程组织设计过程中,也需要充分考虑社会和人才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遵循就业导向原则,以培养启蒙、青少年训练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突出体育高职院校的自身办学特点基础上,通过构建灵活的校企合作机制,打造“校企一体、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五年制运动训练专业术科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内容深度结合起来,并为学生提供专精化的指导,促进其基本素质、知识、技能的协调发展。在课程设计中,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调整,不断丰富内容。此外,建立教师激励长效机制,适应于新课程结构及内容的实际需求,通过打造一支高质量的专业化师资队伍,提升实际成效。
校内实训基地按照生产性实训基地标准建设,以体育竞赛服务产业链展开实训基地建设。前端主要建成体育竞赛营销策划实训中心、场馆管理实训中心,中端主要建成运动竞赛服务中心、拓展培训基地,后端主要建成运动防护实训中心、轻松100实训室等,通过主办或承办体育赛事,创造体育竞赛服务的工作岗位,让学生直接在赛事服务工作中进行实践,创建真实的职业情景,实现“实践环节与职场角色融合”,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要求,达到与体育产业链的无缝对接。
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运动训练专业与世纪城集团、融创集团、佳兆业集团等为代表的35家企业进行了紧密合作,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求,学校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指导教师,负责实习学生的组织管理、技能训练等工作。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实现“订单培养”,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完成实习实训现有术技能平台。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体育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关键,因此必须提高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度。目前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运动训练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9名,教授2名,副教授3名,讲师15名,助教9名,“双师”素质占80%。但校内教师缺乏企业一线实践经验,职业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因此,为了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职业能力,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机制,建立长效化的专业课教师培训机制,为校内教师提供更多学习交流机会,丰富其实践经验。同时广泛引进企业专家、运动队领队及教练人员,到学校提供专业化的指导。从而提升五年制运动训练专业教师队伍的教学与指导水平,为学生成才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依据五年制运动训练专业特点,完善了教学管理体系以及相关保障制度,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保障。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学校教师、教辅人员、俱乐部或运动队教练和学生同时作评价主体,对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和实训情况作出全方位评价,时刻掌握学生专业素质能力发展状况,并对相关教学活动进行适时调整。实践教学管理中,也形成了多方主体、齐抓共管的管理方式,特别是对退役运动员的管理方面,采取了由教师、辅导员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共同承担管理的职责,并制定了明确的管理制度体系。避免了管理缺位和权责冲突的情况,确保五年制运动训练专业术科课程的有序实施。
以广东省体育技术学院为例,运动训练专业术科的课程组织设计过程中,以学院的五年制实践教学体系为切入点,通过对本校运动训练开展情况进行实际调查,并结合其他体育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设计情况,开展顶层设计工作。具体设计内容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组织管理体系、内容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等。基于社会对高水平体育人才的培养需求,通过将运动专业术科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联系起来,制定详细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其基本设计原则包括:(1)重视理论课程设计,强调在专业技能培养中所需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系统化学习,而不只是学习运动技术本身的内容;(2)提高选修课课程比例,构建以学生为主导的课程组织框架,支持学生的自由选择和个性化发展;(3)继续加快对运动训练专业术科课程的优化调整,引进先进的训练形式,强化学生实际训练效果;(4)适当开设一些体育边缘学科,引入休闲运动、旅游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支持体育运动人才的多元化发展。
在五年制运动训练专业术科课程设计过程中,需围绕实践教学目标,通过开展专业化的运动训练,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能够充分掌握未来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同时在专业技能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帮助其形成良好职业道德,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训练专业人才。除了课内的专项运动训练外,还广泛组织学生开展本专业知识竞赛、同水平体育技能竞赛等活动,将其作为实践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训练指导。在实际课程教学与训练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时刻围绕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使其掌握运动训练技能、运动训练指导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从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运动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主线设计情况来看,主要采用“3+2”人才培养模式,按照跟岗和顶岗实习二个层次进行划分。在高职第三学期的跟岗实习期间,安排学生在校内跟岗间习,而第四学期则进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对专业术科训练的课程时量设计方面,要求实践课程时量达到教委评估的实践性课程学时要求,其中一级实践课程和二级实践课程的时量总数占比要达到50%以上。在专业技术训练标准的制定方面,教学计划中包含的训练内容,应对应与实践教学大纲中的要求。此外,通过对学生日常实训、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时间进行详细划分,确保各项实训内容的有序衔接,并使学生得到充分锻炼。
师资队伍是体育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结合高职院校体育运动训练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情况,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师进行体育教学工作,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的主流意识,加强师德建设,提升教师人才的教学研究水平,打造一批专业化运动训练教师团队。建立健全针对体育教师的学习机制,引导教师人员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高度总是对教师的培养,为其提供培训机会,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针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以下建议可供参考:首先,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了让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拥有良好的品德,从这一刻开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作为引导者的存在,在与学生交流和接触过程中,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重视对运动训练专业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提升教师的责任意识,将职业道德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其次,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创新机制,落实竞聘制度,着重考察教师的技术示范能力和授课能力,要求教师对各项体育运动及技巧动作明确作出示范,强调教师团队间的协作能力,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引导教师在今后的学习中致力于体育科学研究;最后,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在学校中,青年教师就是整个体育教师团队的主力军,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一半。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推动青年教师尽快熟悉岗位工作,可以为全体教师搭建交流平台,鼓励青年教师和中年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学习。鼓励青年教师外出进修,或跨学校进行合作,安排科研能力较强的教授带领青年教师科研团队,针对运动训练方法的创新进行科学研究。除此之外,学校应给予青年教师一定的人文关怀,改善其工资待遇,使青年教师的生活有所保障,让教师可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工作。
综上所述,体育高职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术科课程组织与实施直接关系着高职体育人才的培养效果。通过明确其课程组织设计思路,对课程组织与实施过程加以完善,可以确保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实现综合能力素质的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应结合专业术科课程实施现状,尽快对其实施基础和保障体系加以完善,从而确保课程组织设计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