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格局下工匠精神培养与教师职业素质提升关系探讨

2020-12-30 21:08潍坊职业学院杜洪香孙晓燕李翠翠
亚太教育 2020年18期
关键词:大思大思政工匠

潍坊职业学院 杜洪香 张 勇 孙晓燕 李翠翠

众所周知,在2016 至2018 年的两会上,工匠精神连续三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纵观传统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其职能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进行培养,对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培养不够重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做事风格和创新意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工匠精神又重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培养,还要把工匠精神培养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中,积极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一、“大思政”格局下工匠精神是时代的呼唤

(一)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对高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所谓劳模精神,就是指劳动模范体现出的一种坚定理想信念、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的主人翁精神,一种艰苦奋斗、艰难创业的拼搏精神,一种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乐于服务的忘我精神,是我国工人阶级先进性的集中体现。而新时代工匠精神,是一种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一种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一种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一种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一种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二)从产品质量窥探国家对工匠精神的渴求

横向比较,我们生活中所使用的很多日用品,大到家用轿车,小到一颗螺丝钉,产品质量以次充好的现象非常普遍。譬如,我们的国产家用轿车,无论是制造工艺,还是性能的可靠性、稳定性和智能化,跟德系、美系以及日系车相比,不能不承认还存在很大差距。纵向比较,我国有很多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古建筑,如北京的故宫和河北的赵州桥,到目前为止都保存完好,并且赵州桥还在使用中,可近几十年的建筑质量呢?真的不可同日而语。

人民日报曾刊登《“最低价中标”不改,谈什么工匠精神、中国制造!》一文,并且,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人民日报》两次发文诟病“最低价中标”。也就是说,“低价”与“劣质”是对等的。四川仟坤集团副总裁周述军说:“只要‘最低价中标’原则不变,就很难有什么工匠精神、百年老店!”中国人常强调价廉物美,其实,中国制造到了现阶段,更应强调工匠精神。精心打磨的产品,投入那么多,怎么可能是低价的呢?

透过种种现象,我们时时刻刻都能体会到缺乏工匠精神的一个国家,是不可能强大的。因此,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就是“中国制造2025”。而“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第一步,就是到2025 年我国要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像德国、瑞士、日本等制造业强国,其重要标志就是生产高品质产品。而高品质产品的生产离不开具备工匠精神的匠人。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大批高素质大国工匠,由大国工匠支撑起中国精品。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高质量的产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三)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和思政课改革现状

在此强有力的号召下,地方政府和高职院校对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宣传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走进任何职业院校,“5S”“6S”管理制度,日常行为准则、模范人物照片和名言警句等,随处可见,也就是说,在校园文化引领方面,职业院校都“觉悟”了。然而,对工匠精神的培养如何融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解决“大思政”中对“大”字的理解和实践,应该是关键所在。

目前,高职院校思政教材内容偏重于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呈现给学生的内容都是好的一面,对学生亟须解决的与自身实际相关的问题,如拈轻怕重、做事浮躁、急功近利等,显得一筹莫展。还有我国制造业出现的赚快钱、赚轻松钱、一切向“钱”看的问题,致使产品质量和生产水平落后于先进国家,学生无从了解,更无法激起个人斗志,也难以形成使命感、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所以,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的思政教育,是空谈的教育。

二、中国制造业存在的人才问题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风向标

从国家层面看,早在2017 年,工信部等3 部门就联合印发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解决中国当前面临的制造业人才问题,《指南》着重提到推进制造业人才供给结构改革、加快实现产业和教育深度融合、提升制造业人才关键能力和素质等7 项核心任务。从《指南》可以看出,造就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是建成制造业强国的核心任务之一。而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也恰恰是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

从社会层面看,加强工匠精神培养,也将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短缺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使“中国制造2025”这一宏伟目标成为现实,就要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就需要在高职教育中培育大批的“匠人”。

从企业层面看,结论是一致的。通过对区域内一些企业的实际调查,可以发现,很多企业都希望所招聘的新员工不仅具有岗位所必需的职业技能,更要具有工作的责任心,明白做人的道理。所有的企业管理人员普遍认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可以在工作实践中培养,但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和团队协作、尊重他人、遵守规章等做人的道理以及工作责任心等职业素养,则一定要在校园中加以培养。

所以,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还要对其职业素养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不但是高职生未来发展所必需的职业精神,同时还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社会认可度的需要,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具体体现。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将人才市场,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作为人才培养的导向,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三、上海思政课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记得在学院举办的一次“优质校建设大讲坛”上,有一位专家以上海大学管理学院青年教师马亮讲授的项目管理案例与实务这门课为案例,介绍了上海“课程思政”的改革成效。

马亮把上海世博会作为项目管理的真实案例,并精心选聘10 位不同行业的项目管理专家轮流走进课堂,以“我国历史上的工匠类型有哪些?新时代为什么更加需要工匠精神?”为问题导入,结合各行业专家分享的亲身参与的项目管理、个人的丰富工程经验及精深研究成果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把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人生都讲得很深很透,在专业课中构建了“顶天立地”的课程思政价值链,打通了思政与专业的壁垒。这就使得学生感到自己专业上的精进与国家发展是紧密相连的。这样一来,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水乳交融,不分彼此,课程思政的效果自然就会得到加强。

听完报告,本以为是个案,不具有普遍性。但是,回到办公室网上一查,事实告诉笔者,上海的先知先行和大思政课培养已初见成效。2017—2018 年,随着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的召开,上海启动新一轮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按照“统筹布局、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思路,形成12 所“整体试点学校”、12 所“重点培育学校”、全市所有高校全覆盖的工作新格局。这儿不仅有马亮的项目管理案例与实务,还有闫方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沈瑶的生活中的经济学、陆瑜芳的爱情心理密码,等等。这些专业课的思政改革,打破了学生不乐意“抬头”的课堂,提高了学生主动查阅资料,善于总结、提炼、吸收、消化知识的能力,并涌现出一批像张维为、陈果、施索华等普遍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名师,营造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

四、工匠精神培养对专业教师职业素质提升的要求

从“上海经验”看,要将工匠精神融于思政教育,关键在于教师和育人环境。试想一下,如果马亮没有在上海世博局借调全职工作三年,具有很强的实务背景;如果马亮没有丰富的人脉关系,不能精心选聘10 位不同行业的项目管理专家轮流走进课堂;如果学校在教学安排、场地协调、活动经费等方面不支持,估计马亮的课改也不会如此精彩。因此,高职院校加强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育的前提,是要培养一批具有“匠心”的教学名师,搭建起学生从课堂走向实践的桥梁,寻求培养工匠精神的有效载体与路径,构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分析研究,笔者认为,要培养一批具有“匠心”的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思想引领,首先要在教师群体中树立工匠精神的价值理念

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培养学生具有工匠精神,如果教师缺乏这个理念,那培养学生又从何谈起呢?所以,理念作为一种宏观层面的概念,对于实践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

在当前大环境下,要培养教师的工匠精神,需要高职院校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引导。首先,高职院校要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观念出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加快推进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让教师先行一步进企业。其次,教师要把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当作一项与教学同样重要的任务对待,逐步强化对工匠精神的理解认识。最后,作为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要深刻钻研、体会、领悟工匠精神的新时代价值,从思想上改变,强化对于工匠精神价值的认知。

(二)优化校园环境,营造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文化氛围在对学生进行熏陶的同时,对教师也是一种提示和指导。如在教室门把手附近张贴“请随手关门”的提示,这不仅是对学生的提醒,而且也是对教师的一种提醒。高职院校学生要在校学习和生活三年,在这期间,他们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所以,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对高职院校师生工匠精神培养来说尤为重要。

(三)创新教学改革,充实工匠精神的思想内涵

创建高职院校“大思政”工作格局,首先要以思政课教学为抓手,突出工匠精神的传承教育。同样,在其他专业课堂中,高职院校教师要尽可能涉及敬业、认真、细心、诚信等工匠精神相关的知识和行为习惯,想办法提升课堂的吸引力和个人行为的“示范性”。增加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增进对学生的了解,在师生互动中彰显工匠精神。

(四)增强校企融合,专业教师要脚踏实地参与企业锻炼

培养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工匠精神,不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积累和锻造,同时还要依赖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的熏陶。学校要利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平台,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师真正参与企业锻炼,在企业锻炼中体验和领悟“工匠精神”的内涵,强化教师自身工匠精神的养成、体验和实践,使教师能够将工匠精神外化于行、内化于心,达到躬行践履、知行合一,为教师的“示范性”提供足够的“营养”。

同时,学校也可以聘请优秀的技术工人、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他们有着多年的历练和丰富的实践,对于所在行业的实践动态有准确的掌握,具备当下高职院校学生急需的工匠精神。学生通过和富有工匠精神的名匠们面对面交流,能更加直接地体会名匠身上的精神品质,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专业教师首先要具备工匠精神。目前,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提出的“大思政”教育,无疑要遭遇很多困难,也会面临空前挑战。如果我们把工匠精神培育融于其中,在做好德育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这既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也为“中国制造2025”的实现做好了人才保障。同时,也优化整合了高校乃至社会资源,有利于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形成“大思政”教育合力。

猜你喜欢
大思大思政工匠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工匠神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工匠赞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改革视角下的教学资源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