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文 (甘肃省定西市源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甘肃 定西 748200)
高中数学课程的知识点具有极强的抽象性、综合性和复杂性,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非常高.教学手段单一落后,只重视知识点的讲解而忽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发展,这样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和提升.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探究数学奥秘,通过探究获得知识,在探究中提升数学综合素养.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具有极高的价值,集中体现在:(1)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应用探究式教学法,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数学例题的引入,并充分结合数学家的思维、数学名题解决思维,逐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2)有助于丰富数学文化.数学与文化密不可分,数学史与数学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育之中,可充分发挥数学史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并提升学生的数学文化修养.(3)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思想.在高中数学学习阶段,数学思想尤为重要,对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在具体的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思维品质,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4)有助于增添高中数学课堂活力.在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多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堂教学氛围比较沉闷.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能为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增添生机和活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探究式教学法要注重情境的创设.情境是探究产生的前提,能帮助教师找到与学生之间的共同话题,激发学生想要了解和探究的欲望,从而引起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但是要注意:情境的创设应与教学相关,或者对学生有正面和积极的引导作用.教师还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不能以教师的权威让学生被迫接受某种观点,也不能代替学生考虑问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
在实际的探究式教学法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下面一些问题.
有些教师在应用探究式教学法时,并没有结合学生特点进行分组,只是随意将几名学生划分到一个小组内,并临时指派一名学生担任小组长.在这种情况下,组长和组员之间的分工与职责都不明确,在后续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各行其是,以至于小组之间缺少有效的互动交流.这样随心搭配而成的学习小组,组员间很难顺利进行探究式学习,小组和小组之间也无法建立公平竞争的关系,不利于个性与层次存在差异的学生之间实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进行课堂探究式教学时,有很多学习小组在组员只发表了一个意见后便结束了探究学习.这种情况下的探究式学习只能流于表面,并不能起到什么实质性作用,单纯是用合作来取代思考.究其根本,一是设计的探讨问题过于简单,不具备探究性、启发性及思考性,并不具有可以引发学生探讨的价值,学生缺少相应的碰撞以及争议;二是设计的探讨问题过于复杂,学生不知道从哪里找切入点,以至于缺少参与兴趣.还有一些学生始终徘徊在学习状态之外,经常会有学生做出不分享、不参与、不探究的表现,严重阻碍了探究式教学法的高效实施.[1]
现阶段,探究式教学法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师过多干预学生,特别是在公开课上,学生之间的交流看似顺畅,也和教师的设计意图相契合,课堂活动热热闹闹,具备极强的观赏性.但是,这大多是教师人为的结果,在学生探讨、教师巡视的环节中,有些教师会有意识地给予学生暗示或提醒,把自己想要听到的回答提前转达给学生.这种探究式学习的方式依然是“程式化”的,只停留在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收的层面,并没有给予学生开展合作探究的权利与机会,以至于合作探究学习愈发缺少真实性、自然性.
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互动.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必须在良好的课堂互动过程中才能有效进行,并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就目前而言,在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法应用的过程中,仍然缺乏有效的互动.这主要是因为高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时,由于缺乏一定的经验,无法激发学生互动的兴趣和欲望,以至于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互动效果不佳.同时,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并未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引,导致探究性学习出现了学优生自主探究、学困生跟进难度大等问题,致使探究性学习效果不佳.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法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感.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应建立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并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意见,让学生在兴趣的推动下,乐于了解,乐于学习,乐于沟通,从而增强学生的互动性,提高探究式教学法的效率.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低下,在学习中存在极强的依赖性.因此,当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探究学习中的时候,应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要达到这一点,高中数学课堂应该围绕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兴趣,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具有趣味性的数学情境,进而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积极参与到知识的建构中,最终完成知识的探究学习.[2]例如,在“随机事件的概率”的探究性教学中,一位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就借助了创设情境的教学模式:教师借助多媒体这一工具,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随机事件进行了展示,包括玩游戏时学生用“石头剪刀布”决定玩游戏的顺序、体育比赛中因为出现了随机事件而使整场比赛更加刺激和精彩等,之后教师提出问题“随机事件的发生是否有规律”.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被教学情境所吸引,因而针对教师在教学情境中所提出的问题也会积极主动思考,参与到知识的探究性学习中.又如,假设张三春节期间收到500 元压岁钱,他准备把这些钱存到银行,银行有三种存款方式,分别为一年期(年利率是5.22%)、三年期(年利率是6.21%)、五年期(年利率是6.66%),如果张三连续存两个五年,那么请问本利和是多少.学生一听就觉得熟悉,因为在生活中常常有机会和银行接触,所以他们会对这个问题比较感兴趣.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在探究性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情境增强学生的探究动机,让学生能够自发地进行探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多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这样课堂效率就会有效提高,这也是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非常有利的.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问题成了学生思维深入的阶梯,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因此,问题探究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层次性的引导问题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思考,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需要说明的是,在借助问题引导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时候,为了保障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设置问题之前,必须对学生的基础、教学大纲、教材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设置具有层次性、探究性的问题,促进学生思考,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例如,对于“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知识探究的时候,就借助了问题的引导.教师首先提出了具有层次性、探究性的问题:“两个平面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 你是如何对直线与平面之间的平行关系进行判定的? 依据所学知识,对两个平面位置关系的判定定理进行分析.”在这三个问题中,前两个问题是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回忆,并将其作为探究新知识的基础.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第三个问题展开思考、分析,最终促使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数学知识的探究性学习.[3]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在开展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时,尤其是在面对一些难以理解的数学问题的时候,必须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实验,在数学实验操作中深化对数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学生在实验的实践过程中,也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知识探究能力,真正提升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4]例如,在“椭圆”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对椭圆这一概念、方程的认识存在一定的模糊现象,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针对这一情况,一位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就借助了数学实验的教学模式.他先给学生准备了实验所需要的工具,即一根细绳、一张A4 纸、两个图钉,之后做了演示实验,让学生按照要求绘制椭圆.学生在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对椭圆绘制过程有了充分的感知,从而轻松掌握了椭圆的定义和性质,全面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学生探究学习的需要,教师要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发现数学现象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规律,增强学生的自主和合作探究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应深入了解教材和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探究规律,科学设定探究的问题.以“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这一知识点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一个表格形式的三角函数图像与对应的性质图表,引导小组成员采用实践操作等形式,共同完成对这一知识点的探究学习.[5]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紧紧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借助创设教学情境、问题引导、数学实验、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究性学习中,进而促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