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席年 (甘肃省武威第九中学,甘肃 武威 733000)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积极倡导合作探究学习法,这是有效教学策略之一,能提高学习效率.合作探究法要求教师既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运用科学的教学内容和合理的教学手段,创新方式、方法,及时传递知识,又要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积极主动地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技能、团队合作意识与探究意识、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有效获得数学知识,锻炼思维能力,提高合作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效率,促进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心理健康向上发展.下面笔者结合多年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经验,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具体应用合作探究法的有效策略展开探究.
合作探究法是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它能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结构,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探究性学习.合作探究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需求后,循循善诱,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深入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因此,合作探究法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广泛.
1.有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是主要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因此,在教学中实施合作探究法有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了解和认识新课程改革,并在教学中勇于实践.
2.有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合理指导和帮助下,启发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探究,敢于创新想象,与他人有效合作交流,自己提出问题并加以分析解决.这样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3.有助于学生深入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合作探究法,能够让学生通过实践去学习,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勇于探索,结合实际的数学情境及时发现问题与规律,整体理解问题,掌握知识点与学习方法.
4.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
合作探究法突破了传统教学方法,是传统教学方法的延伸.它将学生合理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组内成员共同探讨,互帮互助,互相监督,获得学习的思路与方法,掌握知识.因此,合作探究法有助于学生形成较强的团队意识,培养团结互助精神,提高学习效率.
5.有助于因材施教
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可更多地引入讨论的问题与环节,在讨论中多关注与了解不同学生的思维特点、理解方式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1.主体性原则
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才能有效运用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这就需要从学生的兴趣、需求出发,设计合理的合作探究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2.启发性原则
在教学中要合理借助合作探究法,启发和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促进他们思维的创新性与灵活性,提高合作探究的效率.
1.激发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欲望和主体意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有效运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策略与方法,就要以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目的,尊重和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生活元素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水平,营造民主、科学、和谐、活跃、宽松的课堂氛围,创设各种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及科学合理、生动有趣并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欲望、动机、好奇心和主体意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有目的、有方法地进行指导点拨,使学生积极主动并独立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进行实践操作和讨论,展开有效合作探究,使学生自由轻松地学习,主动思考,自主探究,广泛交流,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见解.教师要多肯定、多鼓励、多引导学生,让学生进行自我辨析和有效合作交流探讨,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保证探究学习活动的顺利展开,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先用通俗形象、生动具体的生活事例出示例题:从A 城到B 城,火车每小时行200 千米,客车每小时行80 千米,客车先行5 小时,火车再开,问火车能否追上客车.教师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后分组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及时引导学生在组内有效合作交流,探讨结果,自由解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各小组选出代表发言,展示不同的结果:有的组说追得上,有的组说追不上,还有的组说这道题给的条件不充分.教师收集不同的结果,并归纳出不同的解题方法,在此过程中及时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正确解答.教师讲解该题,得出结论:如果两城距离很远,火车追得上客车;如果两城距离很近,火车追不上客车.(这里的“远”和“近”须要通过计算得出具体数据)最后教师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行程问题,让学生真正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并学会灵活应用,解决相关问题.这样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2. 合理组建合作探究学习小组,把握好合作探究时机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利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学生可以学到新的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意识与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合理组建合作探究学习小组,把握好合作探究时机,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认知水平、性别、性格特点、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特长爱好、家庭背景等,把不同层次、不同特征的学生分成一组.这样,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帮互助,并且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从而进行有效的合作探究.其次,教师应把握好合作探究时机,让各小组公平竞争,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使每名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例如,教师给出问题:你能在一块长方形木板上画一条直线,把它分成两部分,且这两部分的面积相等吗? 想想如何画这条直线.这条直线是唯一的吗? 请说明这样画的理由.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法,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探究,每组选出一人总结并回答.教师汇总各种情况:①把长方形木板记为ABCD,画过A,C 两点的直线即可,或画过B,D 两点的直线即可;②连接AC 与BD 交于O 点(即线段AC 与BD 的中点),再过O 点画直线即可;③找出线段AD,BC 的中点,画过这两个中点的直线即可;④找出线段AB,CD 的中点,画过这两个中点的直线即可;等等.通过这样的探究发现:这条直线只要经过长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即可.在合作探究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进行小组学习,每名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相互弥补,借鉴协作,共同进步.合作探究法使个体、小组、群体三者优化组合,促使人人积极参与学习,为每人提供发表见解的机会,从而掌握知识要点.
3.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意识和能力
在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法,就要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和谐氛围,挖掘、拓展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时机,积极有序、合理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善于利用小组合作探究,增强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化解教学的难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展开积极有效的合作讨论,尝试合作交流学习,体验获取知识的乐趣.合作探究法的运用能解决和弥补学生个人能力不足的问题,促使学生学习有效方法,借鉴不同的学习角度和技巧,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例如,在学习“平方差公式”时,这一节的学习重点是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习难点是如何归纳出公式.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个公式,教师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首先出示两道题目:(1)101×99;(2)203×201.待学生解题完毕,教师再出示两道题目:(3)(100+1)×(100-1);(4)(202+1)×(202-1).待学生解题完毕,教师让学生通过讨论,对比(1)与(3)、(2)与(4),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最后让学生运用发现的规律计算下列各题:(5)(x-6)(x+6);(6)(1+2x)(1-2x);(7)(2a+3)(2a-3).计算完毕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一步合作交流,及时发现解题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并针对不同情况加以引导,最终推导出平方差公式.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相互交流,掌握知识点,这样做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又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时,教师课前让学生准备一张等腰三角形纸片,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操作,引导他们把这个等腰三角形先沿着顶角的平分线进行对折,折完后让学生把图形展开,仔细观察,积极交流观察得到的结果,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等腰三角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通过这样的合作探究,学生将思考和观察有机结合,在教师的启发下进一步探索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积累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能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促使学生学会与其他同学进行有效的协作和讨论交流,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取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用集体的力量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发展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有效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及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