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海军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数学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学生在对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之后,就应该学会“举一反三”,这其实就是所谓的数学“变式”教学,即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知识点进行合理化转变。而这种“变式”教学方法应用最广泛的地方还是小学高年级数学的习题教学,因此以小学高年级数学为例,探究习题中“变式”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变式教学;应用;探究
数学习题教学中的“变式”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对习题进行的变通推广,让学生能从多种不同层面上重新理解数学知识,这个方式在小学高年级数学中最为适用,高年级数学相较于低年级时期难度有所提升,对学生思维扩散能力要求也更高,因此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习题的“变式”教学,使学生能更加牢固地掌握和运用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一、“一题多变”,提升思维的灵活性
“一题多变”是指变换题目中的条件或者结论,在本质不改变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变换的条件思考问题,使学生的思维灵活度更高。
例如:原题为“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了一个长47.1分米,宽12分米的长方形,这个圆柱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转换一下题目中的条件得到这样的一道新题:“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了面积为500.4平方分米,宽为12分米的长方形,求圆柱的表面积与底面直径。”
原题是通过用长乘宽的方式求出长方形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再根据长方形的长就是底面周长求出圆的直径,继而求出圆柱的底面积,再用底面积×2+侧面积的公式求出圆柱的表面积。而变化后的题目就转换了思维,要先求出底面周长,才能求出表面积,这样题干上的改变,就让学生同时接触了两个题型,其逻辑思维能力就更强。
二、掌握“一题多解”能力
数学区别于其他的学科,其在解题思路上有很强的变通性,很多时候解答一道题并没有标准答案,可以用很多种方法解答出来,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同一素材从多个角度思考,能够很好地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例如,在解答“某公司新购买了一批新的办公用品,按照3∶7的比例分给了甲、乙两个办公室,甲办公室分到了15套,求这批办公用品一共多少套?”时有多种不同的解法:
思路:办公用品通过3∶7的比例分给两个办公室,可以看成一共分了(3+7)份,甲办公室分到3份,将所有办公用品看作整体“1”再将甲分到的数量“15”代入之后求得答案。
三、“多题一解”法
有了“一题多解”,自然也有“多题一解”,相较于前者,“多题一解”更重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在学习了一定数量的题型之后,学生要尝试自己根据以往经验总结出一套特定的解决方案或者解题思路,等到再碰到类似的问题就能快速找到答案。但是因为学生处在小学阶段,知识的储备量有限,因此他们运用这一方法时更偏向于题量的积累,所谓“熟能生巧”,只有积累量达到一定的数量,才能做到“多题一解”,而此时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为学生归纳、总结答题技巧,以此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强化他们的解题思路。
四、题目结构的改变
数学中有大量的数的运算,但是数的概念非常广泛,也活跃在数学教材的每一个角落中,因此教师不能将视线固定在一个角度,要不断改变习题的结构,变单一为灵活,引导学生逐渐建立以及扩展对“数”的概念,从而对数进行运算,找出公式新的推导办法。学生熟练应对习题结构的变化,不仅能有效地提高数学成绩,还能在現实生活中对数量的变化及其变化规律有更深层的探索,从而对数学学习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培养了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习题的变式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课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也要对此教学方法加以重视。合理又恰当地使用“变式”教学的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听课效率,在习题“变式”教学中学生学会了举一反三,能将一个知识点转变为多个知识点,这样在考试时遇到陌生的题型也不用害怕,由此可见,“变式”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江南.分析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A].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一)[C],2019:2.
[2]邓佳玉.谈谈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思路教学的策略[A].教育理论研究(第七辑)[C],2019:1.
[3]叶兆美.浅析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小学教学研究,2019(17):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