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云霄
【摘要】本文基于分析高效课堂的导学案的应用。首先从导学案流程的编写、设计入手,包括预习案、课堂探究案和拓展延伸三个方面。其次分析出导学案应用的课后反思,及其特点和作用,更加重视的是学生在上课前的自主学习与探究,教师在课堂中采用适应的引导,具有极强的创新、探究性,可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利用信息能力,让学生可以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究体验。
【关键词】高效课堂 导学案 先行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8-0083-02
导学案是以学生为核心,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也可以是由教师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案。其核心内容是把知识问题化更新,完成能力的转化,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以及对学习的态度。根据学生学习的过程开展设计,把学习重心往前移动,体现出课前、中、后的联系,以先“学”为基础,再以后“教”为指导,实现教学两相结合。
一、编写导学案流程
导学案并非一个教师的结晶,而是所有教师一起备课的成果,集合了所有教师的心血。设计出好的导学案是备课组集体智慧的体现。我们高一语文组的导学案是经备课组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
二、问题设计标准
问题设计标准包含五个内容:一是所设计的问题不是简单的,而是可以启发学生思维能力;二是,问题需要集中些,不可过于分散或是过多;三是,问题需要引导学生去思考、阅读;四是,尽量不采用填空方式设计问题或知识点,因为填空方式抑制了学生积极的思维;五是,问题的叙述语可以引发学生去思考并参与。例如,你觉得是什么?你是依照什么判断的?理由是?等等。
第一,预习案
预习案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在读书自学中遇得到的问题。一般是有关本文作者的生平、关于本文写作背景、关于作品简介、字音字形检查等,这部分包括字词基础,如注音、字形、词义、成语等;督促学生做好预习工作,降低预习的难度。比如张雅萍老师编写的《六国论》导学案,预习案包括了:1.对作者苏洵的生平简介和他的文学主张,同时还引出了苏门三父子的简介,丰富了学生的知识。2.本文写作背景的介绍:当时北宋国势衰弱,对契丹西夏采取割地纳贡政策,了解了这个背景就理解了苏洵的写作目的就是借六国割地给秦国导致灭亡的史实,劝诫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3.关于文体。题目是《六国论》解释了“论”这种文体,本文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提供治国借鉴。有了这个提示本文的写作目的就一目了然了。
第二,课堂探究案
课堂探究案包含文本的研究与阅读。例如,在诗歌方面的主要内容是需要掌握文章结构、基调、中心等。对诗歌细部精确的研究阅读,包括句子、手法等等。这部分对于自学而言是重点,需要学生在阅读原文时,需要去对这些问题细细思考,提升阅读的理解力。我们的《林黛玉进贾府》先由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脉,分析情节。然后再合作探究:本文中人物出场各有什么特点?在这里我们以资料衔接的形式,给予学生以方法的指导;在小说里,人物是如何出场的。这在写作方面极为考究。如有的出场是单独而来的,有的是还未见人,先闻其声;有的人物在出场之后,用了一系列的语言及大幅度的行动描写,突出人物情况,还有的则是反复提及。每一个人物出场的方法都不一样,这也决定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地位,以及暗示着他们未来的命运。有了这个方法提示,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时就有话可说了。
第三,拓展延伸
客观事物变化多端,就像一整座森林就没有一片树叶是相同的,我们思维也需要有无限空间。对于语文而言,在课堂教学中需要立足于课文,又不能只局限于课文,不能在教学时“一刀切”或“一言堂”,将学生带领进一个更开阔的世界,把课堂拓展至课外,融入至生活以及社会中。引导学生可以到社会中去探究,去吸取新知识,获取更多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课外拓展方式也非常多。如果只给学生提供一个读本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眼界,无法打开语文的新天地。我们需要提供除了阅读读本之外,還需要开展更多拓展的方式。例如,让学生可以了解学校内、外,或是之前发生的一些故事。给学生播放一些与教学有关的视频,如我们在学《雷雨》和《林黛玉进贾府》,播放话剧《雷雨》和《红楼梦》电视剧中《林黛玉进贾府》的片段,可极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提升对语文的兴趣,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将课堂中所获取的知识与生活有效结合。学生在生活大课堂中,学会了感悟生活,学会了学习以及做人,能真正体会到语文的作用。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充分提升。
三、课后反思、不断完善
对于反思方面,可从以入几点着手:
第一,解决问题能力的实际情况。有的学生对于某些问题,采用个别辅导法解决。如果是大面上的问题,可在下一个阶段,强化训练。
第二,反思教学方法能否提升学习兴趣,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动力。
第三,知识点难易度、训练度,两者是否相符。
第四,某教学环节失误的原因在于对重点和难点掌握不足,对学生的指导不到位。
第五,某教学环节成功是必然或是偶然等等。
反思型教学才是合格的、优秀的,君子还“吾日三省吾身”呢,我们老师就应该一课一反思。反思感悟是创新,教师把每一课堂的内容、体会均一一记录,日后用来查看,只有反思,才能让人有前进的动力。
四、导学案的特色
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画里有一小舟,见小舟内一渔翁正在垂钓,画里没有一点水,却让人感觉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这在传统绘画中,属于“留白”。而在这画里,通过观赏者的想象,达到了“徒有羡鱼情”的目的。这种艺术效果在诗歌里也非常讲究留白的艺术。如《江雪》(作者:柳宗元),全文只有20个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但却让我们看见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更是为我们展现出了一个清高、孤傲的渔翁形象。
留白艺术的运用在中国艺术里,涉及的方面很多,不管是琴棋书画,又或是建筑园林,均对“留白”二字“别有用心”。“惜墨如金”、“无言之境”、“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等描述,均把这一艺术展现在我们眼前,并成为众多文人墨客所追求的目标。
留白,是一种玄妙的文学艺术。懂得把握留白艺术的作家,往往都是艺术素养品味很高的人。巧妙地留下空白,往往使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发挥自身无穷的想象力,结合其自身的人生经历去展开无穷的想象。
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打算在以后的工作中,把留白这种艺术更广泛地运用到各种体裁的导学案编写上,比如现代文的导学案,可以以这种方式作为提示:概括思想内容、梳理脉络情节、把握人物形象、鉴赏艺术特色。
五、导学案的作用
导学案编写时,充分运用了所有教师的智慧,教师间可以相互学习,能促进提升自我的能力,并且具有极强的互补性,和传统教师自己所编写的教案相比,其优势更明显。导学案所重视的是学生在上课前的自主学习与探究,教师在课堂中采用适应的引导,具有极强的创新、探究性,可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可以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
(一)明确教学的定位
导学案,真正彰显了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体现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可以说,导学案明确了师生的课堂定位,是学生的指导教师,学生通过导学案,能够清楚地知道学习的目标、内容及其重点,促使学生自觉进入到自主的学习状态之中。这样,学生可以初步感知和记忆所学的知识内容,并有助于学生发现学习中的弱处和不足,以便学生充分做好课前的预习准备工作。当学生进入到课堂上,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给予学生针对性的点拨和指导,比如学生的自我钻研、小组合作的探讨等等形式,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之中,参与到每一个学习的环节中。在这样的课堂上,没有教师的灌输式传授,全凭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逐步完成学习任务和目标,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和中心点。同时,学生也有目的性的进行知识的学习,从而确保学生的科学有序课堂学习,让学生从会学转变为学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增强课堂的效率
导学案先行的课堂,能够将教学的重心前移到课前,这样教师就可以集中精力在课上,来增强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可以说,导学案包括了学习的目标、重点和难点知识,以及學法的指导,学习的检验和课后的练习,甚至能力的拓展和拔高等等,学生从导学案之中,就可以明确到本节课的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有助于学生在选择习题时,可以针对性地根据实际学习水平、知识掌握程度等情况,阶梯式的展开练习。从而不仅可以扩大课堂的容量,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有所获,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还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和学习压力。
(三)提升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生涯和发展指导的最好老师。可以说,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足以说明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都是教师掌控整个课堂,导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性的学习,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发展,甚至部分学生产生对学习的抵触和厌烦心理。因此,构建高效课堂,导学案的应用,可以尽最大限度降低学生对学习的反感程度,让学生逐渐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欲望,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实现学生的高效率课堂学习。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课堂的竞赛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锻炼,从而充分激发起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意愿,让学生在好胜心的驱使下进一步强化学习的效果。
总之,导学案先行,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以及高效课堂构建的最佳载体。可以说,导学案知识整理,有利于学生掌握好教学的网络,对教学内容整体性、框架性有认知,有利于节约笔记记录时间,增加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从而促使学生更为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实现学生的最大化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秦秀英.高效课堂从导学案开始[J].吉林教育,2012 (1):73.
[2]孙璟.高效课堂,从导学案开始——高中生物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J].学园,2014(3):141.
[3]季敏.高效课堂从导学案开始——对初中语文导学案编制和使用的思考[J].阅读与鉴赏:初中,2011(011):44-44+77.
[4]靳洁蓉.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导学案使用情况的思考[J].都市家教月刊, 2016(5).
[5]何佩莲.对初中语文导学案设计的思考[J].基础教育论坛:综合版,2019(0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