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导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

2020-12-28 01:58李光仁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48期
关键词:导学初中化学渗透

李光仁

【摘要】初中化学是学生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更应当坚持为学生传授化学知识的过程中,高度重视核心素养培养。导学,导学阶段对学生的新课学习非常重要,导学的有效性能够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前面学习的内容建立有效的衔接。所以化学核心素养渗透要从导学中做起。本文主要分析如何在初中化学导学中渗透核心素养,为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化学  导学  核心素养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8-0062-02

前言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核心素养培养已经成为各学科的重点和关键,也成为各中小学落实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初中化学是学生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不仅对学生日后的知识体系构建、学习能力养成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建设,良好的性格品质的形成同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更应当坚持为学生传授化学知识的过程中,高度重视核心素养培养。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导学阶段对于学生在后续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动力和效果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是教学的重要阶段,核心素养培养必须要从导学阶段开始。本文将重点探讨初中化学导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

一、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所谓核心素养,就是一个人在社会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品格和能力。当前,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核心素养培养已经成为了普遍共识,在逐渐渗透到各個学科中。所谓化学核心素养,就是化学所能够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的关键品格和能力,既包括化学的知识和技能,也包括相关的过程与方法,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当前的化学新课标中有明确要求,将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对于初中生来说,核心素养的体现主要包括:变化观、元素观、微粒观、实践观、化学价值观等等,也就是“变化守恒”、“元素守恒”、“宏观与微观探析”、“实验探究与创新”、“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要想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这些核心素养,一方面需要充分遵循学科的规律,对学生展开全面的教学,对于化学来说,就是要密切结合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化学;另一方面要在教学中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逐渐掌握化学在实践领域中的应用,从而逐步具备相关的核心素养。

二、初中化学核心素养渗透的障碍

虽然当前素质教育理念和核心教育观点已经深入人心,而且新课标也非常明确地将核心素养培养作为了培养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初中化学核心素养渗透依然存在着一些障碍,主要包括如下三方面:

首先,在当前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都存在着非常显著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相比于高中化学,初中化学的实验非常少。化学课程本身就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课程,非常注重学生的探索精神、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学生在实验方面的经验缺乏一方面让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感到越发艰难,更重要是对化学核心素养无法有效感知和认识。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知识的灌输的重视程度往往超过对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不是一时可以体现的,但是学生成绩的提升则是可以立竿见影的,再加上中考本身更看重的就是学生的成绩,而不是核心素养的状况,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在培养核心素养方面存在着嘴上说得多,而实际做得少的问题。

最后,当前初中化学的教学,大多数还是采用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带有显著灌输性的教学方法,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所以往往在学生内心中也仅仅只是将化学作为一门需要考试的学科来对待,并没有发自内心的希望对这门课程有深入了解,并没有对化学知识产生探索的欲望,所以也就谈不上形成相关的核心素养了。

另外,也有一些学生乃至教师,对于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缺乏正确的认识,将化学看成是一门纯理论,纯技术性的学科,所以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仅仅依靠课本知识展开教学,不愿意涉及其他的内容,这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三、初中化学导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的策略

导学阶段是新课学习时非常重要组成部分,导学的有效性能够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前面学习的内容建立有效的衔接。而化学核心素养的渗透,必须要从导学阶段开始。要做好初中化学导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导学内容选择紧扣学生素养发展

新课导入时不仅要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兴趣,还需唤起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使新知的生长找到落脚点。当前的初中化学教学中,老师都是为了让学生在各类考试中能够出类拔萃为学校争光,让学生死记硬背课本中的定理规律以及重点化学反应和实验,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能动性,让原本有趣的学生实验课变成了枯燥的记忆课。为了培养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逐步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就应该在确定化学教学内容时注意化学素养的渗透。比如在学习“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一节时做一个黄金雨实验,在学生集中注意听课时,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还可以让学生总结实验结论,进而让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在学生掌握实验操作后,教师就可以通过对实验原理的讲解,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内在规律,进而让学生对后续的化学学习产生兴趣和探究欲。通过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学习化学知识和思想,在脑海中树立正确的化学观。再比如,在学习“分子和原子”一节时,为了使学生对具有微观性的分子、原子这两类物质有一个宏观的认识,教师可以将小石子和沙子这两类物质相混合,使学生获得关于分子、原子最简单、最直观的特征启发。因此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就要求教师在化学教学的导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在导学内容的选择中既要内容直接还要能体现核心素养。

(二)素材的选择符合学生认知逻辑

在新课学习时,我们学习的内容相互之间是有逻辑关联的,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将是什么、为什么、如何用等知识一体化,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各种基础知识的形成各具特色。化合物、化学概念、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知识生成的方式不同规律也不同。化学是在分子和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性质又在变化中体现了其微观结构这是化学知识形成的基本逻辑顺序。化学教师应该熟悉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的内在逻辑关系并熟知每个知识点产生的背景和衍化。在学习新课时在素材的选取时要从化学学科逻辑出发,由此课堂内容各部分知识的选取要彼此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整体。如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秒”,首先应该认识本章知识在整个九年级化学课程体系中的逻辑顺序,本单元知识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既是对前面第二单元对物质进行了简单小结,又为后期学习化合物做了铺垫,更为后面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奠定了基础,还为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在内容的编排上它包括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概念,又包括原子结构模型、核外电子排布等空间概念的建立,还有元素符号的书写等基本用语的掌握和元素的意义等应用性知识。这些结构知识的学习都是基于前面已经学习过身边常见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这一宏观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微观层面进一步认识这些变化与性质的本质原因,从具体到抽象、从宏观到微观,我们可以让学生先把这些知识罗列出来思考彼此之间的联系,进行合作交流将知识整合起来完成各个层面的相互过渡。

(三)练习设置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化

在教学过程中不论如何设计课型,但教师都要善于创设问题,能够关注学生思维的启迪和深化。这是培养思维能力最常用的方法。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果问题太易或者太难,涉及范围过大过小,有偏离学生的实际或课堂教学的问题不明确都是不可行的,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一章关于“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教学时,教师在演示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溶解时的温度测变化时请两名学生走上讲台,用钥匙各取一药匙三种化合物,分别放在三支小试管里,每人各拿一支装水的烧杯,分别向三种化合物中加等量的水。学生看到的现象是固体溶解,两位同学手触试管感觉冷热。教师提醒学生思考:为什么一支試管明显发热、一支试管明显变冷?这个问题就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都会回答:因为固体溶解了。这个时候教师再出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都是溶解而一支试管发热一支试管稍冷?学生感到很棘手,但都在认真思考。待学生思考一会儿后教师启发:物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是一个放热过程。物质在水分子作用下离解成分子或离子的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学生终于找到了正确答案。新课结束时,将当堂的新知与已经学过的旧知关联起来,逐步丰富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内容。

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忽略了“贪多勿得”的道理,总觉得做题越多越好,认为这样能使学生开阔眼界,所以在各种资料中去搜集各种版本的复习资料,考试指导,名目繁多的测试题、模拟题、深化题、竞赛题等,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练习,使学生陷入茫茫“题海”当中。这样不但加重了学生的作业负担,也影响了学生对其他科目的学习。如果这样学生不能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提高解题能力,即使做再多的习题也可谓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我认为在习题的设置中多收集一些是必要的,但让学生去做时,就要加以精心选择,要把典型、适量、深化作为问题设置的第一标准, 不是越多越好,而且选择的习题尽量与生活和工农业生产能够密切相关。老师在讲评练习时对有些典型题目要力求做到分析透彻,一题多变、一题多做:变形式使学生能够将知识学活;变角度就能够最大限度的扩展学生解题思路;变内容把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放到第一位;变解法力争让掌握更多的解题技能和技巧。力求使学生真正能够掌握解题规律做到举一反三,把习题精讲精练努力做到事半功倍之效。在这几年的化学复习教学中我只采用自己编制的一套复习资料。资料上的每一道习题我都让学生认真去思考、去做,然后我认真批改,再发给学生听我评讲分析,课后再要求学生加以更正。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题目,我就在课堂上先作简单分析引导,然后再让学生去做。而其它成品的复习资料就不需要学生去订,如果还有精力的学生可以选做一些成品资料中有助于思维深化的创新题和探究题 , 学生在中考还是取得了理想成绩。

总之,教师要在化学教学中逐步落实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了解核心素养体系与前期的“三维目标”的关系。前期的传统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双基”逐渐不能适应完整的化学学科体系,随之而来的是三维目标逐渐向核心素养的过渡和转型。但这一过程正是体现了我国教育从教书走向育人的历程,形象化的教育“软件”的逐步升级。“核心素养”需要教师在落实化学学科知识教学时学生更要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让学生能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处理生活、生产等中面对的现实问题。能让学生对中学化学知识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际、由课本到生活,学有所获、学可致用。

猜你喜欢
导学初中化学渗透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初中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技巧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基础教学初探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