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静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观的全面普及,更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以下主要围绕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具有悬念的和具有矛盾性的学习情境这三个方面展开相关的教学研究。
【关键词】 小学数学;情境创设;探究
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普遍比较多动,并且对多种事物都有很强的好奇心。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小学生的这种年龄特征,积极给他们创设各种学习情境,引导他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正确利用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呢?
一、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保护学生自信心
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比较明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避免以学生的成绩来定义学生的好坏,而是应该充分尊重他们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针对一些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学理念比较传统的教师就比较容易挫伤到他们的自信心,哪怕可能教师只是无意间的一句话。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给学生创设比较轻松、和谐的学习情境,保证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情。
无论是小学生还是成人,在心情愉快的状态下做任何事情就都会比较顺利一些,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一样的,只有保持舒畅的心情才能更加顺利地接受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有安静、聪明且学习成绩十分优秀的;自然也就有多动、贪玩、学习成绩不理想的。而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学生,教师都要给予相同的尊重,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们相同的参与机会。
例如,教师在教授“能被 3 整除的数”的相关内容时,学生开始接触的时候会找不到规律,这时多言好动的学生就会不加思考地总结出规律:“老师,我知道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规律,就像2和5一样,能被2整除的数,个位上的数一定也能单独被2整除;能被5整除的数,个位上的数也都能单独被5整除;所以相同的能被3整除的数,那它个位上的数也一定都是能被3整除的!”学生在回答的时候是自信满满的,可事实却是这位学生并没有认真思考,更没有亲自实践就妄下结论,这时教师可能只是一句:“你回答的根本不对,一看就是没动脑子。”那么这就极可能会浇灭这位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这位学生再也不敢主动回答问题了,并且还会连带其他学生产生恐惧的心理。所以,教师一定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即使是在学生回答错误的时候,教师也可以说:“你的回答很棒!说明你能懂得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思考当下面对的新问题,但遗憾的是你并没有全力去实践,所以就导致了你的回答出现了错误。不过老师相信你只要再多加思考一会儿、再实践一下,就一定能探寻出正确的规律。那么其他同学呢?你们现在是不是可以给老师一个更加准确一点的答案呢?”在这种和谐的学习情境下,能保证学生们的心情比较放松,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就是保护他们的探究热情。
二、创设悬念学习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适当的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这个道理对于小学生而言也是一样的,教师不能因为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就只给他们设置绝对简单的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思考的欲望。所以,教师在给学生设置学习情境的时候,也要适当地制造一些悬念,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更有动力去探究问题的根本。
例如,同样是关于“能被3整除的数”的相关教学内容,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跟学生进行一场比较,让学生随便在黑板上写下100以内的数,然后教师和学生按照顺序在自己的本子上作出判断,即不需要给出正确答案,只需要快速判断这些数字是否能被3整除。比如,学生在黑板上随意写了10个不一样的数字,然后在开始正式计时之后,教师和学生们一起开始判断。那么,学生们可能就会在本子上一个一个地计算,然后再得出结论,而教师只是简单的口算一下就能判断出它们是否能被3整除。也許学生们在刚算到第3或者第四个数字的时候,教师就已经得出全部的答案了。这时学生的心里就会比较疑惑,老师怎么这么快就能得出结论呢?他用了什么样的妙招吗?在这种具有悬念的情境中,学生就更有欲望听教师接下来的讲解,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探究学习的活动中去。
三、创设矛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深度思考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新旧知识进行关联,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也能巩固一下旧知识。并且有些新旧知识放在一起对比之后,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矛盾现象,这时学生就会更加好奇,同时学生的探究欲望也就更加强烈,再接着进行教学活动,就会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例如,教师在教学“乘法应用题”的时候,就可以先以两道之前学习过的求和的应用题来引出新知识。第一,同学们一起种树,一组有4个人,另一组有5个人,请问一共有几个同学?第二,同学们在一起种树,一组种了4棵树,另一组种了5棵树,请问一共种了几棵树?这两道题都是求和类的应用题,学生在看到题目中的“一共”之后,首先就会想到把4和5加起来得出结论。这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引出需要新学习的“乘法应用题”,如,同学们在一起种树,每人种4棵,5个人一共种多少棵?这时学生受到之前的数学知识概念的影响,思维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势,看到题目中的“一共”这两个字就会想到应该把它们加起来。这时,教师就可以指引学生:“这道题目中的‘一共可不简单哦!”这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矛盾心理:“同样是‘一共,为什么到了这里就变得不简单了呢?”然后学生就会展开深度思考和探究,接着教师再详细地给他们解疑,从而使学生对“求和”和“求积”的概念更加明确。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给学生创设相适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只有对数学知识有了探究热情,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曼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6(11):108-109.
[2]任晓光.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