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教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要求较高。为了有效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需要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有效的训练。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深入的理解数学知识,并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思,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文章围绕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引思活动进行阐述,旨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高中数学;让学引思;思维;问题;教學
一、 引言
英国教育家培根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的真谛在于思维教学,就是教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懂得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运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各种难题。到了高中阶段,基础较弱的学生会感到学习上的吃力,那就是没有形成以思维学习的习惯,未能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体系,这就需要教师采取针对性的教学,引导学生体验数学思维过程,帮助他们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究的好习惯。数学思维的培养绝非一日而成,需要教师悉心的培养,方能达到潜移默化地效果。
二、 教师加强引导,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做好基础知识的讲授以外,还应当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多多思考,生成各种各样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思维能力,并且品尝到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获得强烈的学习成就感,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教师要做一名循循善诱的指路人,巧妙设计教学环节与内容,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这样才能构建出良好氛围的数学课堂。例如,在进行几何中《椭圆》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制作画图工具的操作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画出椭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并且由此引发各种知识的碰撞,生成新的数学知识,不但能够巩固学习效果,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这种积极的状态以后,学生就会主动去思考本节课的内容,教师在讲解知识点时,他们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并且用心去识记、理解,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在进行上述活动时,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教师应当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发现问题;第二,教师应细心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给出表扬与肯定,从而培养学生的积极态度;第三,操作活动不可占据过多时间,教师不能对操作活动产生依赖性,此类教学手段毕竟只起辅助作用,重点是以操作带动学生的思维,引发他们对于操作中问题的思考。
三、 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认知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说明了问题和思维之间的密切联系,而对于高中数学的教学来说,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想让学生学好数学,就要运用问题来锻炼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培养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学科素养。在开展教学时,教师采取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构建出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力,使他们迸发出探究问题的热情。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当从生活实际中取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出符合教学需求的问题情境,从而体现出生活化的数学学习思想,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等比数列》之前,教师不妨创建出这样的情境:为了制止酒后驾车的危险行为,我国交通法规定:在酒精检测中,每100mL血液酒精含量为20mg-79mg的,为酒后开车,酒精含量为80mg以上的,为酒后驾车。大量报告显示,一个成年人在45分钟内饮用一瓶啤酒、三杯茶,5分钟后的测试结果为60mg,如果随即开车的话,就是酒驾。假设某公司经理在宴会中饮酒,其酒精含量为300mg,宴会结束后,他的酒精含量以每小时50%速度在降低,那么请问他至少要休息几个小时以后才能开车返回公司?如此生动的情境立刻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就引出了等比数列的概念。
四、 创设认知情境,刺激学生感官系统
升入高中阶段后,许多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感到较为吃力,这是因为高中数学知识量较大,并且抽象性的知识点较多,这就需要教师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及时走出困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新课程改革强调了情景教学的重要作用,在高中数学的课堂上,教师应当积极落实新课改精神,广泛开展情境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生动、立体的情境中感受知识的含义。这样才能帮助他们准确理解所学内容,锻炼数学思维,进而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进行“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来构建情境:“通过之前的学习活动,想必各位同学都学到了两条直线的平行、垂直和相交三种关系,以及平行或垂直关系的充分必要条件,那么就有一个新的问题:已知点的坐标和直线方程,怎样才能求出点到直线的距离?求出直线与直线之间的距离?”学生顿时进入思考状态,教师在课件上展示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并且注明直线方程和点的坐标,引发学生进行讨论,最终获得最佳解决方法。由此可见,情境创设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有效连接旧知识,促使学生将知识点串联起来,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本知识,显示出课堂学习的层次性。以情境创设的方法展现教学内容,总是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反馈。
五、 设计互动游戏,激发学生认真思考
布鲁纳曾提出:“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如何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是检验教师教学艺术的关键,而游戏教学则有着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十分适用于高中数学课堂。一般来说,高中数学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为目标,知识点包含许多抽象内容,这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着不小的要求,而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教师就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互动游戏,一方面可以优化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促使师生之间开展交流,促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例如,在学习函数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组织学生开展了“击鼓传花”的课堂游戏,让学生依次回答提问,并留给每人5分钟时间进行思考,假如学生回答不出,可以向自己所在的小组求助,仍然回答不出的话,就继续“击鼓”,由下一位学生来回答。教师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设计问题,给予获胜的同学小奖品。对于如此有趣的课堂游戏,学生纷纷涌起强烈的兴趣,积极参与到其中,获胜的几位学生更是表现得非常活跃和兴奋,学生们对函数的知识也就有了更深的了解。不难看出,通过互动游戏的设置,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地激发,他们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参与到了游戏中,教师的教学也实现了趣味化与实践化,达到了最佳教学效果。
六、 开展小组合作,培养学生探索能力
小组合作是常见的教学方式,开展小组合作是为了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宝贵精神,和其他小组成员交流、分享学习方法,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教师将全体学生进行适当的分配,组成若干学习小组,从而为学生创造理想的学习空间,自由地探索未知的空间,开展自主思考,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充分提升。当遇到小组合作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的瓶颈,找到正确的答案。在探究问题的设置上,教师应当根据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设计出合适的问题,学生经过积极的探究后获得成功的喜悦,这便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所在。例如,就有这样一道题:1+3,1+3+5,1+3+5+7,探究其中的规律。学生立即开展了小组合作探究,将这三道式子相加,得到4,9,16三個结果,但并未发现有何规律,于是教师启发道:“同学们观察这三个结果之间有什么规律呢?”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发现了令他们惊讶的结果:4,9,16分别是2,3,4的平方,接着教师鼓励学生继续计算下去,于是学生继续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计算,学生共同总结出1+3+5+…+(2n-1)=n2的规律。不难看出,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显著增强,合作探究的能力更是得到了有效培养。
七、 开展多变多解,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现代教育提倡解放学生的思维,打破传统观念的限制,从而使学生建立起灵活开放的思维体系。对于高中数学的教学来说,教师也不必拘泥于“标准答案”的范围,而是应当鼓励学生尝试“一题多解”“多变多解”的练习,积极探寻多种解答方法,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这样的锻炼,能够促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为活跃,始终保持热情的学习态度,在深入的学习中获得更好的成绩。例如,在学习“利用函数性质判定方程解的存在”时,这就是一次实行“多变多解”训练的契机,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一元二次方程,并提问学生:“怎样判断该方程是否成立?”有的学生回答:利用数字代入方程进行计算,然后观察函数图像与横坐标的交点,另外的学生提议运用“转化”的方法,把方程转化成函数,彻底以函数的思想方法来寻求答案,即该函数是否存在解集。接下来,教师就教给学生利用函数的方法判断方程解法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几道习题,从而进一步强化“多变多解”的思想,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增强。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强调“一题多解”和“多变多解”的思想,对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有着积极的影响,学生在完成多变多解训练的同时,也使得自身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从而收获了多重效果,让高中数学的学习变得更加高效。
八、 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我们的重要任务,关系到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形成,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应当在结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实施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勇于探究,从而使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切实提升。
参考文献:
[1]陆永刚.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探析[J].信息化建设,2016(6).
[2]王建成.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措施[J].亚太教育,2015(29).
[3]白奕波.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成因及突破[J].高中数学教与学,2018(20).
[4]孙佳剑.互联网时代下高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J].高中数学周刊,2017(6)
作者简介:孙娜娜,江苏省扬州市,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