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战平主任医师基于“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理论探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病机制*

2020-12-28 19:19许乔波马战平薛敬东刘莉君
陕西中医 2020年7期
关键词:肾精医家阳气

许乔波,马战平,△,李 猛,薛敬东,刘莉君

1.陕西中医药大学(咸阳 712046);2.陕西省中医医院(西安 71000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具体的发生原因如《诸病源候论》所言“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至外人”[1]。西医认为就是“冠状病毒感染”,而中医本着“外邪感人,受本难知,因发知受,发则可辨”的病因学理念认为,此次“疫病”是因为感受疫疠之气,其病位在肺,基本病机特点为“寒、湿、热、毒”。

1 中医对新冠肺炎发病的认识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明确指出,新冠肺炎属中医“疫”病范畴,为感受“疫疠”之气[2]。“戾气”乃为六气之外的致病邪气,是天地间另一种杂气,具有强烈传染性[3]。即“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4]。疫在古代是传染病的统称,古人对于疫病的观念,早在甲骨文中就有记载[5]。明末清初《温疫论》的刊发标志着中医疫病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疫病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这与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节气时令、人文体质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新冠肺炎始于己亥岁末,主气为太阳寒水,客气为少阳相火,终之气本该阳气潜藏,万物凋零,气候寒冷,然冬至一阳生,再加客气与在泉之气均为少阳相火,相火用事,使得冬行夏令,气候应寒不寒,反见流水不冰、蛰虫不藏等象[6]。地域上,武汉地处江汉平原,市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常年炎热潮湿,雨热同季,加之此冬阴霾雨水尤为缠绵,当地居民多湿热体质,平素喜嗜凉茶水产之物,湿腻阴寒伤及脾胃,故湿毒易壅滞机体,怪病多生。此次疫情重症患者多集中于老年人群,冬季南方室内保暖防护不足,加之老年人多有基础病缠身,具有肾中精气虚衰、脏腑功能减退的生理变化特点[7]。素体内虚,外受非令邪气,故较常人更加敏感,病势更为凶猛。

名中医马战平认为,自然界节律变化的失常,人群抗病能力的不足,致病邪气的侵犯,三种因素错综交杂,状如《内经》中的“三虚”致疫,致使此次新冠肺炎广泛流行。而在“疫戾”发病的成因中,“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是其集大成者,对“疫戾”的发病乃至诊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 “冬不藏精”是新冠肺炎发病的内在因素

冬季寒冷,与水之特性相似,肾主水,主藏精,体现“水曰润下”之特点。“冬不藏精”亦可引申为“肾不藏精”。自古面对疫病的流行,历代医家对肾精及疫病之间的关系就已作记载。明代医家张景岳云:“伤寒瘟疫,多起于冬不藏精,及辛苦饥饿之人。盖冬不藏精,则邪气乘虚易入……故大荒之后,必有大疫”。不藏精者,体质虚衰,易患瘟疫。清代医家薛雪亦在《医经原旨·卷一阴阳》中言:“然温病多起于冬不藏精及辛苦饥饿之人……兼以饥饿劳倦,致伤中气,则寒邪易入,待春而发”。医家彭子益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记载:“大气冬时主藏,寒则能藏,今反寒成热,已经封藏于土下水中的阳气,发泄出来。阳气拔根,遂病鼠疫”[8]。提出了造成鼠疫的重要原因即冬不藏精。冬季寒凉,阳气宜顺藏,若封藏不固则阳气易于外越,所以古有“冬天打雷墓古堆”的俗语,就是充分的强调了阳气的适时封藏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阳气者若天与日”,若其亏损则机体御邪无力,百病丛生,就会“折寿而不彰”;若复感疫疠之气,则疫病难免且病后难瘥。

2.1 冬不藏精,阳气虚衰 肾,精之处,五季主冬,主一身阳气。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本原,中医历来强调肾精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素问·金匮真言论》言:“夫精者,身之本也。藏于精者,春不病温”[9]。机体肾精充盈,阳气充沛,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此正气即为阳气。气是功能活动的动力源泉,人体精气充足,正气旺盛则不易感邪发病。肾精化生肾气,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万物之生尤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阳气充盛,则机体机能旺盛,精神振奋;若阳气虚衰,则脏腑机能兴奋不足,产生瘀血、痰饮等病理产物。《素问·六节脏象论》载:“肾者,主蛰,精之处也……通于冬气”。冬季乃万物蛰伏之季,人体之精只有在冬季得以足够的闭藏,待来年春风鼓动之时,才能徐徐升发,而无温病之患[10]。溯源中医经典医籍,自古医家便十分重视阳气对人体健康的作用。《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丈夫三八,肾气均,筋骨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但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的急速转变,使得伤阳的机会明显增加,嗜食生冷之物,暴饮暴食,长期熬夜,过度劳倦,房劳过度,久而久之真阳耗伤,导致阳气慢性亏损,体质虚弱,易感邪气。

冬不藏精,阳气虚衰,脏腑机能失调,则易生水湿,阻滞气机,热邪内生,痰热互结,甚或兼瘀,易出现“吐粉红色血水者,死不治”的危侯。老年人本多肾亏阳虚之体,正气不足,因而容易发病。此次新冠病毒毒性强烈,来势凶猛,老年人肾精亏损、阳气虚衰、气不养神,因而老年新冠肺炎患者雪上加霜,预后不良。

《内经》最早提出“伏邪”概念,“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季,生机萌发,阳气始生,若机体冬季未能充分封藏阳气,则易于形成肾虚精亏、内生伏热之病理状态,若适逢春季风热外邪引动,内外相引,则易罹“温热”之病。正如《六因条辨》载:“温之为病,由肾精之不藏矣。盖肾既失藏,坎水先亏,少阳之少火,悉化为壮火,与春时之温气,互相交炽”[11]。肾藏相火,肾精充则脏腑安,肾水制权有度,相火安份内守,则脏腑安宁。人与自然息息相通,自然变化,人体的生理也随之发生相适应性的变化[12]。今冬应寒反暖,肾精封藏不足,阳气无以约束,肆意升发,则为温病。缪希雍言:“伤寒、温疫,其不可治及难治者,皆属下元虚”。肾元虚衰,阳气大伤,加之伤寒、瘟疫,则病情危重。

仝小林院士明确提出“诸温内发,有表无表,皆属于伏”,他认为:感邪之后人体若没有及时发病,外感邪气便会潜藏入里,邪积日久,郁而化热;邪伤气血阴阳,脏腑功能失调,水液停聚,血行缓滞,则生痰湿、瘀血,久而化热,潜藏于内,皆为伏气[13]。《伤寒论·伤寒例》言:“冬日伤寒,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14]。有研究指出,此次新冠病毒感染后的潜伏期一般为3~7 d,最长潜伏期可达24 d,合伏邪潜藏于里之典型表现。

2.2 冬不藏精,金不化水 医通阴阳五行理,始晓天时民病情。在五行学说中,肺属金,肾属水,金水相生。肾为“先天之本”,肾阴肾阳又为“五脏阴阳之本”,肾与他脏之间相互资助,相互为用。《景岳全书》言“阴水不足,阴火上升,肺受火邪”。一方面,肾阴为诸阴之根本,肾精充足,上滋于肺,肺气宣降正常。另一方面,肺阴充足,下输于肾,使肾阴充盈,保证肾之功能旺盛。冬不藏精,肾气亏虚,日久阳气耗散,子病及母,肾精不能上润于肺,肺津渐涸,肺叶枯萎,则出现阴虚肺燥之象,干咳无痰,甚则咯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加之春季感受疫毒之邪,则陷入恶性循环,加重病情。肺系病久,肺气不足,肃降失常,则传其子损肾阳,肾阳亏虚,熏蒸乏力,水液不化,停聚于肺,就必然易于壤痰生湿。新冠肺炎死亡病例的解剖报告显示:死者肺部损伤明显,切面可见大量黏稠的分泌物从肺泡内溢出,并可见纤维条索。正合于痰湿阻肺、湿热相合、疫毒闭肺之机,最终使患者陷入危重症乃至死亡。

2.3 冬不藏精,脾虚生湿 清代医家石寿棠《医原·百病提纲论》云:“内湿起于肺、脾、肾,脾为重,肾为尤重;盖肺为通调水津之源,脾为散输水津之本,肾又为通调散输之枢纽”[15]。脾胃为后天之本,亦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不藏精,阴阳失调,肾气不得滋养脾胃,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则水液代谢失调。脾不输津上行,在上不得精微之滋养则头晕目眩,倦怠乏力;下有精微下流则泄泻、便溏。中焦脾胃的调护历来深受医家的重视,吴又可遵循“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的思想,认为胃气的流通对疫病的治疗非常关键[16]。正如新冠肺炎患者出现部分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因此,扶先天之阳,顾后天之本,则五脏自得安和。

2.4 冬不藏精,水火不济 心为君火,如日当空,推动全身气血的运行。肾为相火,相火主内,源源不断为君火提供能量来源。如《景岳全书》言:“故君火之变,化于无穷,总赖此相火之栽根于有地[17]”。

君相安位,升降有序,运行不息。肾精不藏,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致阴愈虚则火愈亢,火愈亢则阴愈虚,相互影响。疫毒之邪潜伏日久,心失所养,则心中憺憺大动。肾功能减退时,参与心脏功能调节能力必然下降,从而在负荷严重时心肌负荷就不能有效通过肾脏得以调节[18]。心藏神,肾藏精,神安则能摄精,精固则能养神,心肾不交,则百病蜂起。正如新冠部分患者甚至出现邪闭心包之危重证,见身热,心烦不得卧,神迷等症状。

2.5 冬不藏精,水不涵木 肾为肝之母,肝为肾之子,母子相生,水涵木荣[19]。肝为风木之脏,体阴用阳,赖肾水滋养,真阴耗损,水不涵木,水亏木旺,则肝风内动,气机逆乱。诚如赵献可在《医贯·温病论》所言:“盖甲木,阳木也,藉癸水而生。肾水既枯,至此时强木旺,无以为发生滋润之本,故发热而渴[20]”。《张氏医通》记:“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血。” 乙癸同源,精血相生,肾精不足则肝血亏虚,血虚则肝失濡养,肝气疏泄不调,气血壅滞不通,遂为瘀血[21]。部分新冠尸检报告可见肝细胞变性,灶性坏死;肝血窦充血,微血栓形成[22]。

3 天地之“不藏精”是新冠肺炎发病的外在因素

名中医马战平认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既指机体不藏精,亦涵盖了天地不藏精,即天地阳气之不潜藏。冬季本是蛰伏之季,世间万物禀寒内敛,阳气潜敛,藏精不发。而今冬季气温偏高,天地之阳气不得敛藏,则易生怪戾之气。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言:“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元代朱丹溪所说“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皆相似者,名曰瘟疫病也”。这种自然界的“不藏精”之象为疫疠的流行埋下了深深的隐患。2019年武汉出现历史上少见气候,一是持续高温,2月份以来又连连降雨,降雨量超过往年;二是秋后一伏又出现罕见的燥热、干旱;三是冬季温度反高,出现阴雨连绵湿毒偏大的异常气候; 此种现象均为“不至而至、至而不至”之怪相,为疫疠的流行提供了前提条件。

4 “藏精”理论指导预防保健

新冠病毒为疫毒之邪,乘人体正虚经口鼻侵入,该病传遍迅速,加之肾精不足、经脉气血不足或有基础病的老年人是此新冠肺炎高危人群,故老年人感染“疫气”后病情较重,死亡率高。那些平素嗜食冷饮刺激肥甘厚味者或体虚易感冒者,因后天脾胃之本亏虚,经脉气血不足也易成为易感人群。

正气是维持机体对抗病邪的重要元素,“养内避外”自古以来就是中医应对疫情的重要理论依据。人体内环境的稳定是机体与外环境协调适应、抵御外邪的基础,《素问·刺禁论》称“肾治于里”[23]。藏精有时,正气充沛,保持“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就有利于抵御邪气侵袭。

“温病最善伤精”,阴精的盈亏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展转归。留得一分阴精,便有一分生机。在祛邪的同时,更要以顾护阴精为要务。其中“治未病”的思想为如何“藏精”提供了指导方向,对疾病的预防有着长远的意义。晋代医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指出:“一家合药,则一里无病,凡所以得霍乱者,多起饮食”。清代医家王学权在《重庆堂随笔》中提出:“宣气之法,不但用药为然,如衣被宜洁净,饮食宜淡泊”。平素饮食有度,不贪凉嗜辛,则水谷之精滋养脾胃之精,脾升胃降,正气充足,即所谓“四季脾旺不受邪”。《灵枢·本神》言:“心藏神,肾藏精”。 劳神过度,耗伤心血,消耗肾精。平素劳逸有节,则神安精足,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目前尚无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物,因此,“藏精”对新冠肺炎的预防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藏精有时,顺应自然,则“形与神俱,度百岁乃去”。

5 小 结

《冯氏锦囊秘录》言:“足于精者,百病不生,穷于精者,万邪蜂起”[24]。肾封藏有度,方可做到“外有所召,则内数起以应之。”顺应外界环境变化而不为病 。由此见之,“精”在中医理论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促进生命生长、发育及抵御外邪,即是“藏精”之后发挥作用的要义体现。“精无外泄”、“无扰乎阳”,方可“精神内守”。只要遵守“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之法度,方可杜绝“春必病温”的发生条件。

猜你喜欢
肾精医家阳气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晚睡晚起“双杀”阳气
穆志明:“产品+服务”提升生活品质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春天哪来这么多怪病?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
立脑为脏的可行性分析
早上洗澡伤阳气
中医补肾与养生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