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 剑,杜学元
陶行知作为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生活在世界逐渐步入一体化的时代。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对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入侵,使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慢慢解体,“西学东渐”加强。在这种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陶行知,他的儿童劳动教育思想必定会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他认为,生活教育理论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建立自由平等之教育理论和方法”,儿童劳动教育是生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笔者从宏观上探讨陶行知儿童劳动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面对西方国家的不断侵略,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挽救民族危机成为当时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与时代任务。近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陆续爆发,各阶级、阶层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不断实践,陶行知先生在学习前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最终发现:要救国,不但要培养好年轻的一代,更要培育好年幼的一代,发动好年长的一代;救国不能脱离大众,要与大众保持亲密的联系,教育要到民众中去,到他们关爱的孩子中去;救国不能脱离实际,要到实际中去,在实际中求得真知;救国的人要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陶行知先生从小生活在这一水深火热的环境中,感受到中华民族已经到了十分危急的时刻,所以他从十六岁时就树立“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①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 卷 论著[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672.的理想,二十六岁时志愿“要使全中国人都受到教育”②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 卷 论著[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674.,三十五岁在《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上,明确提出“‘为我们三万万四千万农民服务’;决心‘筹集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③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 卷 论著[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690.。他的理想随其社会实践的演变而发生变化,他将理想与实践结合,而儿童劳动教育思想也在其中不断发展与完善。陶行知1927 年创办晓庄师范,1932 年创办上海工学团,1939 年创办育才学校,这些学校在教学中无一不将陶先生的劳动教育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大门被打开,西方列强开始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渐出现了一批近代工业。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世界经济危机的相继爆发,促使中国必须加速发展经济,而经济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发展经济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的实干型人才,但是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却不能满足这一要求。虽然西方有一些先进教育思想如杜威的教育思想、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等传入,但并未根本改变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传统教育仍在不断培养着一群又一群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且一心为官求仕的书呆子,这些书呆子只劳心不劳力,不到实践中去求真知,不关心劳动人民,却能驱使劳力者,出现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局面①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08.,但这种教育培养的人根本不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这种教育也不是人民大众需要的教育。陶行知为了将教育、生活与实践联系起来,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要求人们要以“做”为中心,在“劳力上劳心”,做一个有健全身心的人②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3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72.。
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直到1840 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大门被打开,西方文化伴随着军事、政治、经济的侵略而加速传入,中国传统文化遭遇挑战。在此过程中,出现了顽固不化、抱残守缺、坚持传统文化不变、全盘否定西方文化的人;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把西方文化全盘接纳的人;也有如陶先生那样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引入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利用的人。陶行知虽早期推崇中国传统学者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但在投入教育实践过程中发现“行”在“知”之前,所以将自己的姓名由“陶知行”改为“陶行知”;他虽师从杜威,早期也认同其师之理论,但将这些理论放到中国实际中来却发现行不通,由此也对杜威的理论进行改造,将“教育即生活”改为“生活即教育”,“从做中学”改为“教学做合一”,更加凸显“生活”和“做”的价值,以此来适应中国大众没有书读的现状。陶行知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与相争中对两种文化继承和发扬,由此奠定了儿童劳动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陶行知所处时代的中国教育是较为贫乏的。当时的学校远远无法满足各地民众对教育的需求,接受学校教育仍是少数人的特权,大多数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脱离实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对此,陶行知意识到中国教育非改革不行,因此他率先改“教授法”为“教学法”,并提出“即知即传”的教学方法,开创了“艺友制”和“小先生制”,增加了民众获取知识的途径,同时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和“教学做合一”理论,将生活、教育与劳动三者相结合,使民众于生活中得到教育,在劳动中发展身心。
陶行知所处的时代,教育积贫积弱,广大百姓受苦受累,但却过着食不果腹的艰辛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较多尸位素餐、却过着人上人的生活,劳心与劳力严重分离,“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现象非常普遍。为改变这一现状,富有责任感和奋斗精神的陶行知先生对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做了有益的探索。
儒家的“学而优则仕”③孔子.论语·子张[M]//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2532.思想长期占主导地位,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君子远庖厨”④孟子.孟子·梁惠王上[M]//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1474.,做官就是为了远离劳务,脱离劳力,成为劳心者,“劳力的人只管闷起头来干,劳心的人只管闭起眼睛来想。”⑤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08.所以传统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成为统治“劳力者”的“劳心者”,但是陶行知却提出了与之截然相反的观点,他主张教育者要教儿童“在劳力上劳心”,教育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⑥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3.。所以他认为“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⑦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331.
1.谋手脑相长
儿童劳动教育最直接的影响就在于促进孩子们手脑共同发展。陶行知所处的年代,贫富差距大,农民生活贫困潦倒,在这一现状下,陶行知想要培养的是未长大的儿童,通过劳动教育将他们培养成能用手用脑创造社会财富的人。他说:“在劳力上劳心,手到心到才是有意义的做。”①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2.为此他写了一首《手脑相长歌》来鼓励儿童手脑并用,歌词为:“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②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4.手脑并用的人才是能为国民生计谋利的人,这群人创造的不是“富的个人”,而是“富的社会”③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510.。我们的儿童有着创造“富的社会”的巨大潜力,教师引导他们有动手动脑的志趣,去养养小鸡,种种花草,培育和发展多种潜力。
2.增进自立能力,获得真知
儿童劳动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让儿童增进自立能力。即要让儿童认识到:只有靠自己辛勤的劳动才能创造财富,生活才能独立和富有,人生才有意义;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是可耻的。儿童劳动教育的另一目的是通过劳动让儿童获得真知。陶行知认为:“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④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528.,“宁为真白丁,不作假秀才”⑤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9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24.。求真是儿童最基本的品质,这需要教师与儿童的协同,教师教儿童追求真理,儿童学做真人,这是教学做的统一。“行动的真理必须在真理的行动中才能追求得到。”⑥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3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382.在生活中,教师和儿童从实际出发,共同行动,就会获得真知,交得真朋友。
3.了解劳动者之甘苦进而关爱大众
陶行知认为当时学校用斋夫、听差、老妈子帮助儿童做了很多本该由儿童自己做的事,既剥夺了儿童做事的机会,又让儿童不知劳动之甘苦,成为游手好闲的懒人。为此,他主张尽可能减少斋夫、听差、老妈子,以便让儿童自己动手做事,通过劳动体会劳动的甘苦,从而获得教益。同时陶行知认为中国“这严重的国难,小众已经解决不了,大众必得起来担负救国的责任而中国才可以救。”⑦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3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372.大众是与掌握国家大权的小众相对的,大众以农民为主体,所以陶行知认为教师必须有“一个农民甘苦化的心”⑧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74.。教师带着这颗心去教育儿童,儿童也就能被这颗心感化。他在《天将明之师范学校》中提到“我看学生们在各处搬石头、挑瓦片、栽花除草,几疑学生就是农夫,农夫就是学生了。大家抖起精神来做得津津有味,丝毫没有假借。”⑨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53.在与农民一起劳作的过程中培养儿童对农民大众的同情心,与他们的平等互助之心。唯养成这一与农民同甘共苦之心,方可真心地为大众服务、为改变农民困苦而努力。
陶行知从以上三个方面来培育儿童,以便最终实现“谋手脑相长”的目的。
生活是什么?在陶行知看来,生活就是“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譬如一粒种子一样,它能在不见不闻的地方而发芽开花。”⑩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397.这一发芽开花的过程,就是种子自身不断努力劳动生长的过程,所以“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是不劳动的生活,就是不劳动的教育”[1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398.。
1.劳动即生活
劳动源于生活,又因其具有亲知亲行的特性反作用于生活,陶行知的劳动教育思想就特别关注儿童生活中手脑并用问题。劳动是在劳力上劳心,“文明是人类用头脑和双手造成的。只会劳心而不会劳力和只会劳力而不会劳心的人,都是没有希望。”[1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15.陶行知认为没有人是生来就不需要劳动的,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需要劳动,当时的教育却忽视了这一点,不重视儿童的劳动教育。为此他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对不重视儿童劳动教育的倾向进行了批判,他谈道:“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①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85.陶行知在呼吁儿童积极注重劳动教育的同时,也教儿童喜爱劳动。他赋予了劳动美的意义,他认为“烧饭是一种美术的生活。做一桩事情,画幅图画,写一张字,如能自慰慰人,就叫做美。”②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5.他让儿童们在劳动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在劳动中学到生活的意义。
生活离不开劳动,劳动即生活。“一群大孩子在开封工作,也可说是玩耍。因为他们在工作里有玩耍的乐趣,在玩耍里有工作的意义。”③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84.劳动和生活是一体的,不可相互分离,生活离开了劳动,儿童们就被培养成“双料少爷和双料小姐”④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331.,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丁点苦不能吃;劳动离开了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劳动而劳动,读书的成了书呆子,做工的成了苦做工,没了生活的乐趣,人生也就没了意义。这也就是陶行知所说的“教学做合一便是生活”⑤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5.。
2.生活即教育
“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劳动生活的过程就是受劳动教育的过程。陶行知在中国乡村教育的实践中将生活与教育联系了起来,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这一重要理论,将生活与教育视为一体。教育是什么?陶行知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学习,而‘学习’也就是实践,学而后能教人。”⑥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3 卷 论著(1936 -1946)[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623.而且“行动的真理必须在真理的行动中才能追求得到。”实践、行动就代表劳动,劳动要的是手脑并用,手、脑才会得到发展。所以要想儿童得到良好的劳动教育,就需要“培养劳动的生活”。在这种劳动生活过程中,儿童“看待烧饭做菜如同上课,也如同游戏,大家做得有滋有味的。”⑦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54.
陶行知认为“我们要伸出双手来作生产劳动,我们要学习自食其力……在可能范围之内,我们要做到:吃菜自己种,穿衣自己纺、自己织、自己制。我们把青春送给了光铁坡(当时育才学校师生进行开荒生产的荒山,离学校约10 余里——引者注)的荒野,光铁坡会把青春送回给我们。”⑧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457.一个人选择过劳动的生活,就算他付出了许多的辛劳与汗水,但是最后也会得到应有的回报。“集体生活可以逐渐培养一个人的集体精神。”⑨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383.同样的,集体劳动生活也可以逐渐培养一个人的集体劳动精神,如此这般,儿童就会有同甘共苦的灵魂,“他们有了灵魂,以后的发展只是时间问题,只是使此灵魂继长增高的活动出去就是了。”⑩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55.
“我们认识教学做合一及在劳力上劳心为最有效之生活法亦即最有效之教育法。”[1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30.而教师如何在劳动教育中贯彻和实施这一有效方法呢?就要“以行动为中心而不致陷落在虚空里面。”[1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30.儿童劳动教育不是教师空口而谈,需要的是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生活中与儿童们一起劳动、一起思考。陶行知认为,只有用真心去了解儿童,和儿童一起劳动,如此劳动教育方可卓见成效。
1.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这一儿童劳动教育的根本指导方法是由“教学合一”演变而来,之后加上的“做”成了“教”与“学”的中心,“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①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451.。“教学做合一”理论包括三方面:
一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一切从做出发,“‘做’要用锄头,即学要用锄头,教要用锄头;‘做’要用斧头,即学要用斧头,教要用斧头;‘做’要用书本,即学要用书本,教要用书本。”②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1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68.书本只是“做”事所用的工具,对儿童们的教育不能完全从书本出发,要想他们学到“真”知,必须教他们用身上的器官和身外的工具在大自然中去寻找,毕竟“不能常到大自然里去,还能算是生活教育吗?”③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8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64.
二是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比如种田这件事是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④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06.这就需要教师有“以教人者教己”的努力,要教会别人,先要教会自己,“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⑤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1.,师与生没有固定界限,能者为师。
三是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现今师范教育之传统观念是先理论而后实习,把一件事分作两截,好一比早上烧饭晚上请客。除非让客人吃冷饭,便须把饭重新烧过。”⑥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452.而“教学做合一”则与之不同,它教人“把理论与实习合为一炉而冶之。”⑦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452.
为了实现这一教学法,陶行知创造了“艺友制”教育:“凡以朋友之道教人艺术或手艺者,谓之艺友制教育”,陶行知认为“惟艺友制始能彻底实现教学做合一之原则。”⑧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476.而“艺友制”在儿童中的体现就是“小先生制”,“小先生是与他人分享教育的儿童”⑨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6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86.。小孩子教小孩子,大孩子教小孩子,小孩子教大人,当然这种“小先生制”的推行离不开导师的信任和帮助,导师要相信儿童有着巨大的能力,“小先生一无成绩,只是证明了导师冷血不努力。”⑩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3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10.如此,“做”就成了学的中心和教的中心。
2.在劳力上劳心
前面提到“做”是“教”与“学”的中心,那么“盲行盲动是做吗?不是。胡思乱想是做吗?不是。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陶行知指出“‘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1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8.“劳力上劳心”不是“劳力与劳心并重”,前者是“用心以制力”,乃真正的做,后者看似为真正的做,却是把劳心与劳力分开来注重,是“伪一元论”[1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08 -109.。
为此,陶行知大力提倡儿童自治,他在《重视儿童自治》中提到:“积极办法,重在儿童自治。如巡察团、图书馆、园艺、音乐等,皆可指导儿童逐一组织。即以园艺一项而论,儿童自身经历之后,于以知爱护物力、重视劳动。”[1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1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54.同时,他也为抗战“教学做”做努力,组织小孩子建立工学团,“工便是养活自己,学是了解自己,而团便是保护自己。”[1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19.指导儿童自己管理,自己发展,自己学习,自己生利。在劳动中认识到农民的辛苦,在劳动后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儿童们的人格就在不断动手动脑中建立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教育要“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①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儿童发展研究,2018,(3).。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对陶行知儿童劳动教育思想现实意义的研究和把握,将对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生活即教育”思想对于国内的一些教师和家长转变劳动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儿童劳动教育观具有积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现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家长忽视和误解了劳动教育,一些教师将劳动与惩罚混为一谈,儿童犯了错就让他去劳动,渐渐的儿童就会对劳动产生厌恶和抵触心理,劳动教育就无从谈起;而在家庭教育中,许多家长将儿童该做的劳动都大包大揽,只要求儿童学习好、成绩高,儿童也就渐渐养成不爱劳动的坏习惯,自理能力弱②陈志敏.当前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2,(3).。陶行知在劝儿童动手歌《一双手》中写道“天给我手必有用,精神全在‘做’字上”③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7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73.,“做”就是劳心上劳力。对于儿童的培养要手脑并重,培养儿童在劳动中有生活的志趣,将劳动视为生活。陶行知的儿童劳动教育思想从我国实践中来,到我国实践中去,经历了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对教师和家长的劳动教育思想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陶行知所认为的儿童劳动教育是希望儿童在劳动中去合作、去学习、去与他人同甘共苦,其过程不只是儿童的身体得到了锻炼,而是会促使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学做合一’是以生活为中心——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所有的问题,都是从生活中发生出来的。”④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0.教师实施劳动教育要从儿童的生活出发,让他们动手动脑,共同劳动,将书“用”起来,“书是一种工具,只能用,不可读。”⑤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4.我国当代有许多教师只要儿童读书、背书,把书的地位放得很高,儿童读书与生活是脱节的,书变成了在课堂上使用的工具,而不是生活中使用的工具。陶行知鼓励儿童将书用起来,将自己脑袋里的知识通过实践教给他人,去当一个小先生,“书”是从生活实践中得来的,陶行知认为如果有一天一切教科书都没有了,那么无书可读的人自己出去游历、去做实验、去做农活,那就会“少几个吃饭不做事的书呆子,多几个生产者、建设者、创造者、发明者”⑥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533.。儿童就会在“做”中手脑并用,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当前我国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边远地区、革命老区等很多地方,由于生活条件艰苦,优秀师资稀缺,很难吸引和留住人才,所以加强对儿童的劳动教育,让儿童体验劳动的艰辛,在劳动中激发他们对贫苦民众的同理心,长大以后就会有一颗愿为农民甘苦化的心,最终使他们饱含热情地投入到为人民服务中去。
陶行知注重师生的相互感化,“化人者也为人所化”⑦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352.。陶行知认为,一个合格的为大众和儿童服务的教师必须经历“两化”,一是农民化,二是孩子化。“要想感化农人,必须自己先受农人感化”⑧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98.,在农民化的过程中,教师养成“一个农民甘苦化的心”;“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师唯有变成小孩子,才会发现小孩子“能力大得很”⑨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485.,教师才会真正的认同儿童劳动的价值并认真教导儿童劳动。经过“两化”的教师带着这颗“甘苦化”的心去认真教学生学“做”,教师在“做”中认识到儿童的潜力与可爱,儿童在“做”中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品质,感受到教师的伟大,最终师生共同成长,师生都乐于“做”,自发去边远地区“做”,去贫困地区“做”,去缺教师的地方“做”,我国教育会更加协调发展,这是陶行知儿童劳动教育有效实施后可预期的结果。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劳动教育能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这里为何要单独提到劳动对儿童创造思维的培育与发展作用呢?因为儿童创造思维的培育不仅是儿童劳动教育能达成的效果之一,而且是儿童会去主动维持和践行这一劳动的关键因素。众所周知,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最大原动力来源于对需要的满足和自身对事物的兴趣,而创造思维的培育可以更好地满足儿童的需要与兴趣,使儿童的直觉思维、想象和灵感得到发展,使思维活动更加深刻与广博,让在常人眼中充满枯燥与无聊的普通劳动变得情趣昂然,使儿童在劳动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和创造的源泉。
陶行知十分注重对儿童创造思维的培养,为此他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出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时间和空间。他认为,培养儿童创造思维的前提条件就是要让儿童处于一个比较自由的环境,要先让儿童的头脑、双手、嘴、时间和空间解放出来,之后才可以对儿童的创造思维进行适当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儿童有创造的巨大潜力并进入到儿童的生活里去,与儿童打成一片,在和儿童一起生活劳动的过程中引导和启迪儿童的创造思维①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446 -452.。在此教学过程中,行动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陶行知在《三代》中写道“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②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7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94.创造是从行动中来的,儿童的世界不是大人造好的,“儿童的世界是要由儿童自己动手去创造。我们要停止一切束缚,使儿童可以自由活动,这儿童的世界,才有出现的可能……儿童的手脑一经解放,这新的儿童世界自然会应运而来了。”③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3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546.教师慢慢的引导儿童去“做”,去劳动,儿童的创造思维自然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最后,笔者认为:要想完成儿童劳动教育的使命,用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教师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④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363.教育工作者应该时时处处反思是否“把整个的心献给儿童”、献给了服务对象。离开心与心的交流,教育就只能是说教,就难以达到陶冶化育的效果。
综上所述,陶行知的儿童劳动教育思想突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使得这一思想将生活、劳动和教育三者相贯穿,并与儿童的发展相联系,一方面强调一切以“做”为中心,从实践中来,强调儿童劳动教育的实用性;另一方面,强调要“在劳力上劳心”,将劳心与劳力真正统一起来,在劳动中磨砺儿童的意志,考验儿童的思维,最终使得儿童身心素质得到良好的发展。总之,陶行知的儿童劳动教育思想是从实践中来的,是经过历史检验的,在我国曾较长时间忽视劳动教育的今天尤其具有现实价值,值得我们好好借鉴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