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宏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 年3 月8 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①习近平.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EB/OL].[2018 -03 -09]. http://www. xinhuanet. com/mrdx/2018 -03/09/c_137025846.htm.在乡村振兴中,文化振兴起到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精神动力的作用,也即以文化振兴来塑造乡村文化的核心价值,以核心价值为引领推动乡村整体发展。
目前,各地乡村文化建设大多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铜陵也不例外。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铜陵市紧紧围绕省、市美丽乡村建设总体部署,坚持以“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城乡一体”为主题,以“全省争一流,全国有影响”为标杆,按照串珠成链、连线成片的思路,科学谋划、综合施策、扎实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注重主题提炼。根据中心村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突出文化优先,精心提炼主题定位,依托山水、人文、产业等资源,着力打造各具魅力的特色村庄。有的展现村庄自然风光之美,如“希望田野、有凤来仪”的凤仪中心村、“竹元深处、云水秀山”的金社秀山中心村。有的彰显村庄文化之蕴,如“边山书声远、江冲翰墨香”的项铺边山中心村、“孝义之乡、醉美唐湾”的钱桥高丰中心村。有的展示村庄民风淳朴和谐气象,如“山水万桥、美的生活”的山万桥中心村、“梅庄云水、胜利田园”的义津镇胜利中心村。同时,通过挖掘历史文化展现优秀精神风貌,如郊区郎村丰富和充实了“五古流声,匠心金华”的村域文化内涵,通过历史文化长廊建设,逐一展现郎村“古井”“古木榨”“古姜阁”“古闺楼”“一人巷”等古迹和古工艺,充分展示郎村人勤劳朴实、孜孜不倦地钻研工艺的精神风貌。第二,统筹文化建设。突出核心价值引领、丰富教育形式、基层基础建设及道德实践活动,加大中心村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建设,新增文化墙4000 余平方米、文化长廊30 余组。广泛开展“美好人家”示范户评比、普法教育等活动,积极推进省级中心村法治宣传教育建设,打造一批乡村特色法治文化载体等“六个一批”活动,共投入资金500 万元。推进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农村“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宣传力度,绘制农村文化墙7000 余幅共3 万多平方米,覆盖全市80%以上行政村。依托“妇女之家”“美丽家园”“道德讲堂”等平台,打造好家风、好家训主题广场44 个,建成标准化道德讲堂320 余所,兴建各类道德文化主题广场62 个,加大“村民组好人”“村级好人”等基层好人事迹挖掘力度,评选村级(楼道)好人5000 余人。在全省首创“十星级文明户”道德信贷机制,向150 名先进典型进行授信,发放道德贷款近500 万元。抓好“传育立行”教育,加强百姓家规家训收集培育,通过举办故事会、交流会、评议会等,累计收集各类家风家训800 余条。第三,打造乡村旅游亮点。结合自然人文资源、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打造特色,通过“村集体+旅游公司+农户”模式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对获省级及以上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资金奖补不少于5 万元。同时,运用“互联网+资源”,让闲置农房与本地旅游项目结合,将大院民宿与大通古镇、海豚湾宾馆、渔园农庄等资源构成旅游共享组合,逐渐构成产业联动,实现多方共赢。启动文化旅游名县、特色旅游名镇、特色旅游村、休闲旅游示范点等四级联创工作,全市已有省级优秀旅游乡镇12 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8 个,三星级以上省级农家乐75 家。积极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创建,推进乡村旅游重点项目,打造枞阳名人故里游项目之一——方园。开展乡村旅游宣传推广,先后举办老洲乡第二届乡村旅游文化节、凤凰山凤丹文化旅游节、第二届铜陵永泉梦幻灯光节以及西联镇第二届荷花节等各类乡村旅游促销大型活动,助推乡村旅游综合效益明显提升。
纵观当前铜陵乡村文化建设,依然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第一,乡村文化建设表层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以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载体对乡村文化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投入,对乡村文化发展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如建设农家书屋,建设乡村文化舞台,将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为乡村提供送电影、送戏等服务。但这些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出发点是为了弥补乡村文化建设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并不能让乡村文化就此振兴,同时还存在文化服务内容单调,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文化服务尚未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第二,乡村文化产业处于同质化。随着美丽乡村、乡村振兴政策的不断提出,乡村文化产业得以发展。众多乡村通过农家乐、乡村旅游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但是目前除了一些极具资源禀赋的乡村可以依赖自身的特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获得成功外,大多数乡村因没有特色资源只能模仿复制一些类似的乡村文化产业项目,如吃饭、采摘、游玩等老套的农家乐活动,“千村一业”因而产生。第三,乡村文化人才处于紧缺化。乡村人才流失是乡村振兴的难题。但从反面看,乡村相对落后的现实状况,恰好为广大有志于乡村文化发展的人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的支撑和繁荣,离不开高素质乡村文化建设队伍。由于乡村财源相对不足,就业岗位稀少且传统,大量青年人才流向大城市,无论在总体数量上还是在整体素质上,乡村文化人才都严重缺失。
为改变上述三种状态,解决乡村文化建设难题,更好地发展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振兴,铜陵市委市政府决定以“艺术振兴乡村”为主题,根据江南水乡犁桥村的自然人文环境,积极引导艺术家、建筑师等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打造艺术介入乡村振兴的艺术与乡村融合案例——“铜陵田原艺术季”。
铜陵田原艺术季从2018 年11 月3 日的启动仪式“稻田宴”开始至2019 年5 月17 日的“重生/幻音徽祠”闭幕庆典,历时半年多。在半年多的时间里,铜陵田原艺术季带给了犁桥村系统性的变化,包括标志性视觉项目(犁桥美术馆、星空泡泡野奢酒店、犁桥艺术图书馆)3 座,立面、空间及景观改造(民宿、咖啡馆、乡酷艺术空间)5 座,成熟艺术家墙绘创作20 处,装置、雕塑作品创作9 处,名家作品展示10处,整体视觉项目提升设计12 项(导视地图、道路旗帜、艺术季海报,节目单、衍生品设计、民宿等建筑logo 设计、入场卷、嘉宾证设计、闭幕式视觉设计,艺术家展览海报,振兴乡村论坛整体视觉设计、主形象与logo、作品介绍牌设计);标志性活动项目:在整个活动期间还成功举办了5 场艺术类活动,2018 年11月3 日的“稻田宴”(完成外地特邀嘉宾30 人,本地各界嘉宾290 人,灯光音响舞台搭建1 项),2018 年11 月3 日-2019 年5 月17 日的“田间戏剧节”(完成戏剧团体邀请演出3 组),2018 年11 月26 日“犁桥不插电”(完成10 组民谣音乐人演出、2 位重要演出嘉宾、1 位音乐总监、灯光音响舞台搭建1 项),2018 年12 月15 日全国乡土诗会(完成青年乡土诗人邀请20 人、评委3 人、灯光音响舞台搭建1 项),2019 年5 月16 -17 日艺术乡建在中国(完成重要嘉宾邀请4 人、颁奖杂物1 项、灯光音响舞台搭建1项),2019 年5 月17 日艺术季闭幕式及颁奖(完成重要嘉宾邀请10 人、新媒体团队演出1 项、颁奖杂物1 项、内外场灯光音响舞台搭建1 项)。从视觉景观塑造到艺术活动铸魂,铜陵田原艺术季都用实际行动促进了乡村文化品质的提升,丰富了乡村文化内涵。当前,多数人对“乡村文化”的理解,仍停留在“农村文化”上,认为“乡村文化”就是“农村文化”。实际上,“乡村文化”和“农村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来自于时代赋予乡村的新内涵以及乡村振兴战略所带来的新变化。“农村”一词的含义从古至今没有太大的变化,因为对“农村”一词的界定,主要还是基于从农民、农业等具有产业属性的角度来确定的。而“乡村”一词则随着改革开放,其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它突破了农村的范畴,成为一个空间性概念。在乡村这个空间里,既可以容纳农村的产业属性,还可以拓展出旅游等延伸产业。因此,乡村在现代语境下,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已不单单指向农村,而指向更加包容的空间。乡村文化也不单单指向传统农业文化,而指向更具有现代意义的农文旅融合后的文化样态。正如滕瀚所言:“在乡村,居民的职业可能是农业,其身份可能是农民,但也可能是从事旅游业、文化艺术和农业信息产业的非农业人口。这种乡村文化本质上是现代性的。”①滕瀚.从异构嵌入到整合共生:乡村文化教育综合体建设与乡村文化振兴[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铜陵田原艺术季正符合这一新时代乡村文化发展趋势,通过现代公共艺术手法,创造性地设计乡村景观和建筑,超越了乡村文化即农村文化的思维定式,极大地丰富了乡村文化的内涵。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曾批评各地乡村的“千村一面”,没有地方特色,审美水平低下。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乡村本身拥有独一无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但未能认识自身资源的价值,盲目照搬其他乡村发展规划,甚至模仿城市规划模式,建广场、造假山,搞形象工程,结果导致自身特色资源的丧失;二是乡村本身并不具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资源禀赋一般,由于缺乏创意理念,直接照搬其他乡村发展模式,结果导致风格趋同,没有吸引力和竞争力。铜陵的犁桥村属于后者,它是皖南乡村中普通的一员,没有独特景观,也没有深厚文化积淀。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像这样的乡村如何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是一大难题。针对这一难题,铜陵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铜陵田原艺术季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形态的改变,更是文化发展的核心理念,充分发挥艺术在乡村重建中的作用,利用艺术工作者自身的艺术经验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犁桥村振兴发展的实际需求,为犁桥村的振兴和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艺术支撑。2018 年11 月3 日,一场史无前例的“稻田宴”在犁桥村正式启动,村内游人如织,田间宾客遍布,使原本平静的村落变得异常热闹,这次活动是由专业策展团队精心策划的艺术季启动仪式。犁桥村并非旅游目的地,要在短时间内吸引关注,必须在策划上下功夫。根据犁桥临近长江,稻田密布的特点,主办方把艺术季启动仪式的现场放在百亩稻田之中,宣传“在田间品尝当天的稻米”,将农村宴席和启动仪式的舞台同设在稻田之中,使金色的稻田、蓝色的地毯、白色的餐桌和多彩的舞台构成一幅乡村美景,并通过网络预约参宴嘉宾,获得极佳的宣传效果。“稻田宴”现场制作播放了艺术季宣传视频,数十位艺术家现场祝辞,宴席中推出了“犁桥菜”,舞台上既有知名流行艺人的时尚表演,更有极具地方艺术特色的铜陵非遗“牛歌”和“大鼓书”表演,配合欢天喜地的广场舞表演,引得稻田里的村民和游客掌声不断。一系列精巧设计,使当天的艺术季启动仪式成为爆点事件,启动仪式当天相关网络报道点击量超过500 万。铜陵田原艺术季成功地将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对犁桥村进行了立体式的改变。通过艺术家与犁桥村原有自然人文环境的互动,艺术媒介将原先村民熟悉的村庄环境变为一种“陌生化”的艺术环境,激发了村民重新认识乡村的兴趣,给村民与市民不同于日常生活的艺术体验。此情此景让专程赶来参加艺术季启动仪式的建筑设计师王永刚感慨万分:“在这个现场,建筑艺术也会更加强调此时此地,通过建筑转换现场空间,将大家熟悉的公共空间:稻田、河渠、水塘融入进来。”①林春生.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N].安徽日报,2018 -11 -23.
铜陵举办田原艺术季,并不是单纯地在乡村组织一次文化活动,而是以“艺术赋能”为手段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一次破题之举。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前,铜陵市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使乡村逐步实现了水清、岸绿、路宽、墙白,乡村文化设施覆盖率显著提升。同时,随着全域旅游的实施,铜陵采取多种措施致力于乡村旅游的发展,以此来帮助村民增收致富,培育乡村“创业之美”。但乡村旅游“千村一貌”和“千村一业”的问题日益凸显,已然成为阻碍乡村发展的拦路虎。大多数乡村在不能满足游客多元化体验和新奇化需求的状态下,失去了吸引游客再次游玩的能力。因此,乡村振兴需要新动能,用艺术赋予乡村独特文化气质是一个较好的角度。以艺术带动乡建,国内外已经有成功的样本,例如台湾南部美浓的“黄蝶祭”和日本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都证明了艺术可以在乡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能力。此次铜陵田园艺术季,以艺术赋能作为手段,在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动能的同时,推动当代公共艺术与乡村生活融为一体,提升了乡村的文化品味,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带动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为乡村文化振兴奠定了文化底蕴。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是关键。但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乡村青壮年去往城市。青壮年的流失使得乡村发展缺乏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从而使得乡村自身发展难以维系。乡村日益成为落后的代名词,渐渐被日益稀少的人口现状所制约。没有人才,乡村文化振兴的事情就没有人做,“最后一公里”就没有人来落实,就无法保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因此如何将乡村文化振兴所需要的人才吸引来并留得住,是每一个地方政府亟待深入思考的问题。
铜陵田原艺术季从2018 年11 月3 日-2019 年5 月17 日期间参与报道的传统媒体15 家(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网、网易新闻、腾讯网、新浪网、人民网、安徽日报、新华网等等),参与报道的自媒体22 家(中国艺术咨询网、艺术头条、新浪收藏、艺术中国、艺术乡建与精品民宿、搜狐视频、凤凰视频和腾讯视频等等),参与现场视频的直播媒体3 家(八爪鱼艺术直播、风直播、微播铜陵),这些媒体带来了总计超过1.5 亿次的浏览量。为什么中国·铜陵田原艺术季能够获得这么大的影响呢?这与此次艺术季的主创梁克刚以及他的团队是密不可分的。梁克刚团队利用自身在艺术圈的影响力邀请了众多艺术家以及艺术乡建的设计者和其他创作者参与到中国·铜陵田原艺术季的活动中来。例如稻田宴现场演出是由刘天阳与乐队、蛟蛟feat兰草组合、蒋七爵士三重奏、西联荷花美广场舞队(铜陵)、铜陵非遗牛歌(铜陵)、铜陵非遗大鼓书(铜陵)、凌云焰肢体剧场等本地+外来的组合所构成。在2018 年12 月16 日下午,中国铜陵田原艺术季围炉诗话——亚洲铜活动在犁桥村举行,邀请了朦胧诗代表诗人梁小斌,国家一级作家、著名诗人赵丽华等30 余位省内外诗人参加活动。来自本土的诗歌爱好者、铜陵日报社校园小记者与知名诗人学者齐聚一堂(这也是本地+外请的组合)。可以说,中国铜陵田原艺术季以梁克刚团队为中介,成功地将本地艺术家(传统艺术)与外请艺术家(当代艺术)黏合在一起,共同为乡村文化振兴打造了一次长达半年多的文化大餐。这既是梁克刚团队的魅力,也是艺术自身的魅力。不仅如此,这次艺术季还带来一个喜人变化——乡村外出人员的返乡。50 多岁的钟新林是老犁桥人,以前在城里做木匠,因为手艺好,一年收入也有七八万,经过劝说回村,他接受了民宿改造的拨款,把自己两间临湖的空房改造成民宿,并隔出一间披厦做厨房。从顶棚、背景墙到玄关和木制家具,整个流程自己动手,还请了艺术家借鉴传统徽派民居风格,设计雕花的木门和隔窗,增加古典韵味。开业当天,饭桌和床位爆满,本地和周边地市的游客陆续到来。半年不到,收入就有七八万,家门口能挣到钱,用不着跑城里做工了。在村委会的鼓励下,老钟外嫁他乡的两个女儿,最近也有意愿回犁桥,帮父亲打理生意。钟新林说:“刚开始和我们说在稻田里面开宾馆、办音乐会,我们觉得不靠谱,没想到后来真办起来了,来的人还那么多。”如今钟新林自家临湖的民宿已经成为犁桥村的网红打卡点。
铜陵田原艺术季是由国内艺术活动家兼策展人梁克刚策划,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将戏剧、音乐、诗歌,公共艺术创作、网红建筑、精品民宿、公共艺术、装置与雕塑、迷你美术馆、稻舞台、稻剧场、荷塘图书馆等渐次呈现。以“艺术赋能”引领乡村文化振兴将会是新时期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的破题路径。同时,也为众多资源禀赋不突出的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益借鉴。
首先是以创新理念注入乡村。在乡村文化建设中,要善于通过精巧创意,无中生有,这样既改变了乡村建设内容重复,缺乏特色的状况,又便于重塑当地的文化特色,逐渐形成新的优势文化资源。田原艺术季的实践,为众多资源禀赋不突出的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益借鉴。在半年多的时间里,通过田原艺术季的实施,将戏剧、音乐、诗歌,公共艺术创作、网红建筑、精品民宿、公共艺术、装置与雕塑、迷你美术馆、湖畔图书馆等特色活动和设施在犁桥村渐次呈现,使当地文化业态丰富多彩,做到了艺术氛围吸引人、特色民宿留住人,在不改变水乡特色的情况下,以“艺术赋能”探索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破题路径。
其次是以政府引导融入乡村。市委市政府以“铜陵田原艺术季”为平台整合多方资源,包括政府先期的资金投入、艺术家的文化创意以及村民的积极参与,三者缺一不可。政府是平台的搭建者和先期的引导者,市财政下拨了一笔专项资金,总共650万,乡村艺术改造经费、作品建材、策展费等,都包括在内。尤其是在改造民宿和民房方面,对普通农户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很多农户不愿意自己承担改造资金,因此政府先期注入资金做出两三个样板,等市场成熟了政府慢慢退出,交给市场运作。从2018 年的11 月3 日到2019 年5 月17 日,跨越了整整半年的时光,在3 位建筑师、6 位设计师、40 多位艺术家、30 多位诗人、20 多位音乐人、近百位文化艺术界人士莅临以及梁克刚核心工作团队十余人的共同协作下,通过策划戏剧、音乐、诗歌、公共艺术创作、精品民宿、装置与雕塑、迷你美术馆、稻舞台、稻剧场、荷塘图书馆等一系列活动,使得首届中国·铜陵田原艺术季在义安区西联镇犁桥村完美收官。在整个艺术季活动中,村民都积极参与进来。为了感谢村民,艺术家们还特别对村民进行了加场演出。政府是先期引导者,以梁克刚团队为代表的艺术家是主创者,村民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他们共同将犁桥这个没有名胜古迹,没有百年老屋,没有非遗传承的普通江南小村庄,打造成了全安徽曝光率最高的村庄。“艺术改变乡村”已是新时代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的破题路径。
再次是以文化提炼树信乡村。2019 年12 月20日至21 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门研究“三农”工作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的小康包括两个层面:物质小康和文化小康。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村民们的口袋渐渐鼓起来,而文化小康的短板和痛处依然存在,尤其是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非常显著。一些村民盲目追求城市的文化生活,一些乡村盲目模仿城市的文化环境,建洋楼取洋名造洋景。这些都是对自身文化不自信的表现,总觉得乡村处处不如城市。铜陵田原艺术季的开展改变了这一心理,通过外来艺术家对乡村本土文化符号的提炼与本土自然环境的特色营造,让原本村民不屑一顾的原生文化得到重生。例如稻田宴,用艺术化的手法在稻田中设宴,让吃客一方面感受到乡村文化的淳朴,另一方面也体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用最原汁原味的稻米展现乡村文化的核心理念:勤劳。村民可以在稻田宴这样的创意活动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文化上的自信。
最后是以价值认同输出乡村。艺术乡建是一个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的过程。正如李人庆坦言:“几乎所有的艺术乡建都是通过开展抢救和保护古村落、古建筑而开始的,进而发现乡村价值、实现乡村价值和输出乡村价值。”①李人庆.艺术乡建助推乡村振兴[J].美术观察,2019,(1).首先,要通过艺术手段对乡村空间重新进行设计,这种设计不是彻底改变乡村的物质空间,而是重新激活旧的物质空间,让它以新的艺术方式呈现出来,这种新的物质空间是乡村文化空间的重要载体。其次,需要对乡村传承的文化脉络进行梳理,将梳理后的文化融入到艺术乡建中去。这样既能保留乡村文化的特色,又能以这种传承来吸引本地村民的加入,促进村民对艺术乡建的认同。最后,在认同的基础上,活化当地的自然资源,将其转化为具有在地销售特性的产品,印上具有唯一性的当地符号进行销售,既能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民增收,也能向社会传播乡村价值,更能培养“乡村自信”②伍娟,姜萍.多重增能: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与专业反思[J].怀化学院学报,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