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十八大以来扶贫攻坚实践的总结和升华,同时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①雷明.论习近平扶贫攻坚战略思想[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精准扶贫思想是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为达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采用扶持生产就业、移民搬迁安置、低保政策兜底、医疗救助等分批分类的基础工具,以精准化理念为核心的贫困治理指导思想②唐任伍.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阐释[J].人民论坛,2015,(30).。具体来说,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消除贫困并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脱贫的总办法是发展;精神脱贫是战略重点;精准是扶贫攻坚成败的关键;需通过社会合力,加强扶贫开发管理体制创新,形成大扶贫的格局;少数民族地区是扶贫工作的主要地区③蒋永穆,周宇晗.习近平扶贫思想述论[J].理论学刊,2015,(11).。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回答了关于扶贫攻坚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包含了以共同富裕为理论基础,以民众需求为导向,以精准化为主要特色,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动员全社会力量合力扶贫,创新扶贫机制等内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指导④冉光圭,朱静.习近平扶贫思想及其在贵州的实践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8,(1).。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教育扶贫的重要理论来源,包含了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等重要内容。志智双扶是解决贫穷代际传递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的切实可行的路径,对“十三五”扶贫开发攻坚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教育扶贫的顶层设计看,不但要求做到教育起点的公平,还要追求教育的过程平等,在公平的基础上发展贫困地区的优质教育。另外,需要创新机制和方式,从过去的教育粗放扶贫向教育精准扶贫转变,实现教育精准扶贫的既定目标。从教育扶贫理论上看,主要包含了志智双扶、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教育精准扶贫等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特征①李兴洲,邢贞良.攻坚阶段我国教育扶贫的理论与实践创新[J].教育与经济,2018,(1).。
中国的扶贫开发已进入了一个关键的攻坚阶段,为了在2020 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战略目标,扶贫工作的重点需把“输血扶贫”变为“造血扶贫”②任友群,郑旭东,冯仰存.教育信息化:推进贫困县域教育精准扶贫的一种有效途径[J].中国远程教育,2017,(5).。教育精准扶贫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扶贫先扶教,教育作为最直接有效的反贫困策略,在增收、人力资本形成及改善贫困文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贫困的形成源于经济、文化和教育自身等方面的贫困。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精准扶贫来说是其存在的内在基础和外部条件,从基本内容、空间结构和深层内涵等方面明确了教育贫困与其他贫困的差异,从这个视角出发,应着力解决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短缺问题、提高扶贫对象的职业技能、改善贫困文化,这是教育信息化三个层面的价值取向目标③王卫军,韩春玲,蒋双双.教育精准扶贫对教育信息化的价值求索[J].电化教育研究,2017,(10).。我们不仅应该帮助贫困人口接受教育,还要依靠教育来帮助贫困人口,即应使教育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起着根本、持续的作用。因此,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研究教育精准扶贫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从CNKI 检索看,以教育信息化为主题词的文献数量从2005 年的977 篇上升到2019 年的4012篇,但教育精准扶贫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2019 年仅为716 篇,将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精准扶贫结合起来的文献数量则更少。因此,基于教育信息化研究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特点和优势,可以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
对教育精准扶贫问题研究的一个重点是民族地区如何利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学界对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问题的探究主要采用对特定地区教育信息化或云平台建设等实践进行经验总结的方法。教育精准扶贫追求高效、精准的目标,强调运用科学有效的手段进行精确识别、精确管理。在连片特困地区,教育扶贫由于失却精准性,未取得预期的效果。而教育精准扶贫则是完整的体系,它将理论、战略、政策、行为结合起来,这一体系包括博弈机制、精准识别机制、精准运行机制、考核与监督机制。以云南农村基础教育为例,该地区基础教育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力量不足、教育信息化水平十分落后、农村教育观念弱化等,而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构建促进云南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精准扶贫模式,以对云南基础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有所助益。同样,在甘肃等多民族省份,教育精准扶贫也面临不少的问题,如基础设施薄弱、信息水平低下、落后的观念等,相应的对策包括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远程教育、学校企业的合作和对接。另外如黑龙江省实施以教育为基础的扶贫工作,改善贫困县农村义务教育条件,建立教育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发展贫困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着力进行贫困县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弱势群体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未来需要加强教育扶贫工作的统筹规划,在教育扶贫项目的顶层设计中注重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及相关政策体系的推行。我国西部地区面临特殊的教育困境,在这些地区需要探讨在现有的教育资源和贫困条件下的教育信息化扶贫模式,如准确评估教育扶贫的成果、建立教育扶贫的多元联动机制,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贵州省黔西南州则建立以教育精准扶贫试验区及教育信息化平台为主要架构的“四区一化一基地”,通过教育精准扶贫对当地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
信息技术对教育精准扶贫影响重大,其在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拓宽了内容维度,激发了后者的内在动力。为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及网络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需提供精准的教育内容,强化保障,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教育信息化进行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特点与优势主要体现在精准性、大数据的独特优势以及推进教育公平等方面:
教育扶贫的目标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扶贫对象提供经济援助,另一方面是为扶贫对象提供学习帮助,两者都离不开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向教育精准扶贫转变的重要方向和逻辑,在扶贫对象、项目、资源配置、过程监控、成效评估、贫困地区教师培训等众多方面做到精准化。过去的教育扶贫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目标和布局不合理、教育精准扶贫的重点不突出等。而教育信息化则在六个方面具有“精准”的优势:目标识别、项目实施、跟踪评价、监督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对帮扶效果的精确衡量,但贫困县往往在教育信息化水平上较为滞后,严重影响了教育精准扶贫的进展,因此,在确定贫困目标和援助内容的基础上,贫困县可分批次实施难度较低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目标,以移动终端为突破口,推进整体工作,进而完成教育精准扶贫的重任。
将大数据分析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可保证扶贫工作的准确性,如甘肃省构建了以教育扶贫为核心的包含了88 万个教育精准扶贫对象的大数据应用模式,为目标的准确识别、决策的准确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该系统能准确地区分是学习还是技术造成的贫困,分析甘肃省内各地区造成贫困的原因,并针对扶贫对象在学前教育、基础教育或者职业教育等不同层次提出一系列扶贫措施,对教育扶贫进行动态监督,充分发挥探索、反馈和预测等大数据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如何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同时推进教育公平已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课题。通过对20 多年来中国教育信息化政策进行分析,发现对教育公平的要求正在从“起点公平”转变为“过程公平”,需构建以起点、参与、过程、差异和评价等多个要素为核心的框架来分析教育公平的新内涵,在教育公平视角下探索与“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有关的推进路径转移逻辑,以及在价值选择上让教师成为帮助解决帮扶对象内生发展问题的重要推手,建立起反映多层次教育公平观的帮扶绩效评价体系,准确确定援助目标与多层次公平目标的匹配关系。例如,吉林省榆树市武龙中学采用“互联网+教育”的方法,吸收信息技术的长处,使农村办学摆脱了以往存在的种种困境,并为解决教育均衡这一涉及教育改革的根本难题提供了思路。
教育精准扶贫路径方面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方向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教育信息化的创新途径,即通过教育信息化的整合与创新,促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创新发展,走出新时代特色教育创新之路,走向智慧时代,从教育精准扶贫实践、学科发展观创新、教育信息化理论发展等方面对教育发展和智慧教育创新提出新的思路。这些研究认为教育信息化创新途径的研究对于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道路,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创新教育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看,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需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实现数字资源共享,提升教师能力。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的关键是要根据当地条件制订教育扶贫的措施和方法,解决贫困文化的复制问题,建立多因素保障,努力实现技术耦合、多元联动。总的来看,在民族教育中践行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实现教育精准扶贫,可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特殊教育等几个方面:
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过程中,教育起着基础性、持续性的作用,要普及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扩大农村教育资源,确保留守儿童的成长。精准性和扶贫效果的保障是基础教育中教育精准扶贫的突出难点。在网络时代,我们应该创新扶贫方式,紧密结合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利用多层次教育云平台,聚焦学生为扶贫对象,实施好精准扶贫策略。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发现,教育信息化是解决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对最接近农村贫困人口的小学阶段基础教育提升教育水平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充分利用教学点的数字教育资源。要利用信息化提升教学质量,利用远程指导和辅导来实现信息化水平及教学效果的提升。
从区域开发到精准扶贫,这是中国扶贫事业的一个重要进展。对教育精准扶贫来说,重点则在于利用互联网的独特优势,发展职业教育。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优势表现在对贫困生的良好和精准的培训、新专业的创建、贫困学生的精准就业,以及对扶贫工作的精准管理,当然还需加强高职教育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应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实现精准扶贫为未来发展方向,构建地方人才培养的定向模式,继承和创新民族民间文化。职业教育之所以受到重视,是因为它可以有力地提高贫困人口的职业技能,对于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扶贫事业已然进入了一个关键的攻坚阶段,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通过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的精准扶贫机制包含层次机制及功能机制,要求做到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精准设计扶贫路径,适度调整扶贫过程,准确反馈扶贫效果,为实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提供理论支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帮助中国西部农村贫困人口的重要举措,但是,这一战略的实施和有效性受到中国西部现有农村职业教育的一些制度性局限的严重制约,从“互联网+”的理念出发,西部农村地区“互联网 +”职业教育体系存在一定的制度创新,如建立网络扶贫运行管理机制,设立针对西部特色农业的网络培训班,建立专业化、本地化、信息化的教学团队,在大数据支持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农村职教精准扶贫评估系统,以更加有效地实施精准扶贫战略。
高校精准扶贫机制的构建是高等教育精准扶贫的关键。这个机制的构建要依靠大数据进行精准的搜索、识别和帮扶,它的基本特征包含了精准、有效、智能和反馈性,其运营机制从建立大型数据采集中心开始,通过建立协同数据处理中心并进行数据校准和核实之后,设计精准扶贫方式及相应的数据验证,同时建立一个供求对接治理机制。
特殊教育中的精准扶贫是重要的民生项目。特殊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包含健全特困群体教育经费管理,提高特殊教育的覆盖面,促进扶贫产业的发展,可以说,在特殊教育精准扶贫中使用“互联网+”进行准确的识别、协助和管理,是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手段,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则是构建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平台,形成全面的数据网络,从而达到大数据的支撑价值。如安徽省阜阳市采用农村“云课堂”的方式,走出了“云课堂”的基础教育扶贫路径。“云课堂”可以实现五个核心即目标对象、扶贫项目、帮扶人员、扶贫效果和监督管理的精准性,解决了一些学科在教学点不能授课的困难,未来农村“云课堂”将向基于名师课堂和特色课堂的高质量课程资源共享实践模式转变。
而教育信息化相关硬件条件的改善则得到了多方社会力量的支持,如2017 年,中国移动在四川建立了90 多个多媒体教室,以帮助改善贫困。又如黔西南州教育云平台的构建,及从省到州,再到县、乡镇和教学点的应用,同样是在智慧教育理念下,利用教育云平台解决了既往教育发展模式中难以筹集资金以及应用、共享困难等难题。随着教育软硬件资源的增加,对实现教育资源的扁平化管理以及为教育资源的按需分配提供了可能,使民族地区能共享优秀教师的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方法,缩小了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的教学差距,使偏远的农村学校及其教师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些地区的学校严重缺乏学科教师的问题,促进教育的公平及均衡发展。
总体上看,目前对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问题的研究案例相对较少,同时对信息化本身的问题和困难的挖掘更显不足。未来应立足民族地区,加大案例研究的范围,同时对教育信息化本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更加深入地探讨,以促进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发展。
反贫困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摆脱贫困的人口累计达7 亿余人。截至2018 年底,我国完成了1.5 亿贫困人口的减贫工作,从而使贫困发生率从原来的17.2%降为1.7%①李明奇,舒发.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的发展探析[J].淮海文汇,2019,(5).。可以说,中国的扶贫事业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在新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扶贫开发战略提升到治国理政的高度,并将之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对扶贫开发作出总体部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政策与制度上的保障。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的核心要义是精准扶贫。可以说,以上这些成就的获得,与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是分不开的。精准扶贫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反贫困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结果,是针对中国实际提出的脱贫战略。
但贫困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不同的专家学者对贫困有不同的研究视角。以往学界研究的教育扶贫模式包含资源型教育扶贫模式(以通过网络提供资源为主要抓手)、功能性教育扶贫模式(以提高信息技术能力为重点)及跨界协同教育扶贫模式(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进行整合)。虽然以上模式取得了一些成功,但尚未解决准确性缺乏和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而师资水平的提升则能突破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瓶颈,因此,需着眼于师资队伍的建设,构建教育精准扶贫的新模式。
教育精准扶贫的困境包括制度建设不完善,扶贫方式有待改进,社会力量的参与力度不够,扶贫对象的思想观念亟待更新。治理路径包括顶层设计上建立健全教育精准扶贫法律制度体系,以新的发展理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扶贫思维,加强效果评估环节的把握,建立相应的扶贫治理机制,政府为主导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良好扶贫格局。
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精准扶贫将面临更多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信息技术运用产生的新问题也将在实践中不断涌现,需要学界不断进行研究,以更好地服务教育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