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骄
摘 要:不同学习时期对于学生的人才培养计划是有所区别的,在高中学习阶段,更应该注重的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在高中学习期间学生的思维理智能力加强,对于问题的思考方式与研究方式也有所改变,这都是促进学生思维性发展的一方面要素。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思维思考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教师要抓住高中学生的学习思维特点,通过对教学计划的调整,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思维锻炼。
关键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思维培养;培养策略
新时期教育发展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但部分学校的高中教学依然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对学生所采取的语文写作教学模式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和诸多弊端。教师受传统教育模式的思想束缚,缺乏对学生思维性的引导,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思维固化机械化。过于凝滞的思维方式是无法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的,因此,新时期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更注重的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学生思维培养,强调学生写的过程。
一、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作文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教学也是高中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关键内容。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融入进来,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还可以很好的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使得教学内涵更加深刻,教学价值更加丰富。
二、高中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现状
1.写作内容缺乏创新性
高中语文写作大体模式是根据给定的材料进行主题创作,但大部分学生无法对材料内容进行深刻的理解,立意偏离主题或者过于局限于题目的表层意思。学生无法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对于全篇材料整体的范围也无法进行准确把握。所以学生在写作时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无法对材料深入了解,更无法对写作内容进行创新,缺少较为深层次的思维构想,无辩证性思维。
2.学生写作题材彼此雷同
高中的语文写作教师可以经常发现,面对相同主题,有很多学生的写作内容大体相似,出现该问题最主要原因是学生的思维过于僵化,学生彼此之间也有着思维惯性的影响。而高中语文写作水平的提升,要求学生在写作时要有推陈出新的能力,提高写作选材能力,通过联想性思维扩展写作体系,丰富写作内容。
3.写作结构较为混乱
很多学生在写作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文章的结构内容不合理,当学生阅读完相关材料之后,首先要明确写作主题立意,之后对所选取的材料进行整理并组织结构,但学生无法对所选取的材料进行取舍,也无法对材料进行准确的逻辑性排序,这也体现出学生缺乏类比性思维能力。
三、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创新发展
1.培养学生写作举一反三
在我国古代的传统教育理念中,道德品质一直是教育的重要环节,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主要通过道德教育与较强的实践性德育培养。传统文化教育受到儒家文化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远高于教学的实际知识,课堂教育模式与教育体系自然以德育教育为核心开展。经过千年的书院文化沉淀,形成了具有强烈的德育教育的精神文化,修身养性,淡泊明志,修身明理等,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现今的德育教育也有深远的影响。通过改变高中语文写作课堂教学氛围,有助于带动学生课堂思维发散,更好地完成高中语文写作。
2.丰富学生写作知识储备
不同作文题材的结构设计与思维方向都是有所区别的,最常见的语文写作结构框架,如倒叙、插叙、结合巧合法、悬念法、递进法和内容贯穿等,学生的语文写作学习首先要准确的把握文章的内容结构框架与写作思维思考。在语文写作刚开始学习阶段,教师可以对学生作出具体指导,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作文内容开头,结尾的设计。好的开头与结尾是提高作文整体质量的重要环节,可以最为直接的表明文章主体内容与写作立意,可以最为直接的表达文章主旨,因此教师要加强学生开头写作切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以此为基础进行全文的思维拓展与写作内容的创新,最后通过总结性写作,完成整篇文章的主题升华。加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信心的培养,走网络同写作教学相结合的道路,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落实写作教学同教学语言技巧的结合政策,充分挖掘学生写作的写作潜力。
3.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创新性
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严谨求真的学习态度,对于当代教学体系建立都有深远的影响[1]。在新时期的发展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 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新课改教育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也应相应地进行创新性发展,要求当下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加强对学生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1]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通过切实有效的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去发展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思考,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通过对素材的整理与结构的合理调整,来提高学生的想象、思考能力。
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改变学生固有的学习思维,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对全新思想的教学引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利用创新性开展写作训练与文学创作。同学间的讨论是最可以带动学生思考的教育方法,在高中语文写作课堂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问题讨论,学生彼此之间抒发见解,进行思维锻炼,完成对资料的整理与写作经验的交流。
四、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结合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方法
1.培養良好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前,做好学情调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需求以及接受能力,创设合适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尽可能多的为学生介绍经典著作,让让学生体验经典的精髓所在,并且在学习和探究文本的过程中,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2]。结合传统文化创设文化气息浓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时时刻刻都可以感受到文化的熏陶,才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深刻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写作素材。教学中,将推荐阅读和自主阅读方式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制定科学的阅读计划,让学生更好的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为日后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角度探索传统文化的踪迹和内涵,比如,鼓励学生了解本土文化,当地风土人情等;遇到传统节假日,可以带着学生一起查资料,深刻的感悟传统节假日的文化内涵。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学习和探索汉字和书法,深入的挖掘中国汉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具体来说,在布置班级环境的时候,可以将历史文化警句、格言等张贴在教室:“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让学生在教室就可以和古代文人对话,从而感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根据所学内容开辟文化角,不断的为学生推荐古典文学优秀作品,拓展学生知识面。比如,完成《滕王阁序》的学习后,教师就可以将《滕王阁诗》打印张贴在教室的一角,让学生加以诵读和感悟,体会王勃的精神态度。完成《氓》的学习后,教师可以在教室的文化角张贴《静女》,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古代女子。结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墙,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彰显中国古代灿烂文化,让学生在自我创作的过程中,更好的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2.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内化知识
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后,就会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经过一定时间的积淀后,教师适当指导,学生就可以很好的加剧传统文化,将其有计划、有步骤的融入到自己的文章中,丰富自身作品的内涵[3]。例如完成《陈情表》的学习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下多查资料了解李密,以片段训练的形式,让学生创作以“孝”为主题的作文;完成《定风波》的学习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阅读课外资料或者上网查阅,了解苏轼的人生,然后让学生创作以 “豁达”为主题的作文;学习完《离骚》,让学生了解屈原的医生,让学生以 “爱国”作为主题创作作文。通过对这些名篇的学习,学生就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和充分的认识,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弘扬,更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充分的认识,然后再鼓励学生将传统文化应用到写作中,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观念,这样的教学过程极大程度的促进了知识向能力的有效转换,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具有促进的意义。
结语
高中学生语文写作的过程也是发散思维的过程,高中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是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性,侧重对学生的思维锻炼,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结合高中时期的语文学习规律特点,在日常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相关思维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思维能力,将对学生的思维培养贯穿整个高中语文写作学习中,发现学生优点培养学生优势,在发展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钟燕媚.高中生应用文写作能力提升途径探赜[J].新课程研究,2020(11):63-64.
[2]温雅南.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2019(01):78-79.
[3]尹春梅.用思想点亮作文——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J],2019(22):71.
作者简介
李宏伟,鲁中中等专业学校,男,1981年3月,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学初级教师,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