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春燕
摘 要: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高年级语文教学要注重如何指导学生朗读方法,培养朗读能力,以此为着力点激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鉴赏能力,通过深度的文本对话与感知,提升审美情趣,深化文本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本文结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培养朗读能力的重要意义,从渗透朗读技巧、激活朗读兴趣、调动朗读情感三个方面探讨语文教学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语用能力;朗读能力
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越来越关注如何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传递“语文味”,再现“语言美”,让每个学生在用心朗读中获得心灵感染与情感熏陶,综合提升语文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因此本文立足语文改革的焦点课题,谈一谈小学高年级学生培养朗读能力的重要意义与实施策略,分享几点个人教学经验。
1.小学高年级学生培养朗读能力的重要意义
进入高年级之后,小学生的学习经验与认知水平有了稳步提升,抓住“教情”与“学情”的特征,培养良好的朗读能力,既能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目标,让学生在轻松趣味的学习氛围中有所收获。一方面,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有利于促进语文综合素养。良好语感的形成离不开循序渐进的积累,而朗读训练的过程有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及语言表达,规范表达方式,逐步形成语感,提升语用能力。另一方面,相对于默读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使得原本静止的文字“活”起来,学生在朗读的同时融入自己的理解,深化语言体验,理解文本内涵,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最好诠释。小学高年级学生培养朗读能力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立足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亟需语文教师重视朗读训练,探索适用于高年级学情的朗读教学策略。
2.小学高年级学生培养朗读能力的实施策略
基于笔者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经验,以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为例,以下分享交流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能力,提出几点教学实施策略:
2.1 教师示范,渗透朗读技巧
高年级的小学生具有明显的“向师性”特征,教师要树立榜样作用,通过示范朗读带动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语文灵感。朗读的方法有很多,不同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各有不同,教师要有侧重点的示范,融合生动的肢体动作,传递个人情感,再加上背景音乐的衬托,成功调动学生的朗读欲望,大家跃跃欲试地想要参与和尝试,在朗读中表达深厚的思想情感。例如,学习课文《开国大典》时,通过教师示范朗读,将学生带入“开国大典”的壮观场景,发自内心地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大家带着激动的心情投入朗读,例如朗读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的片段时,适当放快语速,既要读出现场热烈、庄严、隆重的氛围,也要表达兴奋、喜悦、自豪的心情。最后,老师从发音、情感、连贯性等角度细化评价学生的朗读水平,加强朗读指导,由浅入深地促进學生朗读能力的提升。
2.2 多样活动,激活朗读兴趣
以往语文课堂上单一化的朗读方式导致学生毫无参与兴趣,大家将“朗读”和“阅读”混为一谈,朗读积极性不高。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有意义的元素,抓住重点情节,以多样活动调动学生朗读训练的热情,激活朗读兴趣。例如,学习课文《穷人》时,文章的情节丰富,作者善于描写人物心理活动,课上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学生分别扮演渔夫、桑娜以及旁白等不同角色,在朗读的同时把握课文要点,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读出桑娜的“内心矛盾”,体会从“忐忑不安”到“坚定”的心情变化。通过朗读,大家不仅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深刻认知,而且把握人物心理特征,体会标点符号的妙用,更重要的是对桑娜与渔夫的善良有了不一样的感知,这些都是朗读带来的收获。
2.3 融入情境,调动朗读情感
朗读的魅力在于融情融景,产生情感共鸣。在语文课上,教师要善用信息技术手段,借助图片、音视频等多元要素营造情境,将学生带入文本,深度对话,产生朗读兴趣,调动朗读情感。例如,学习课文《夏天里的成长》时,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展示多媒体课件,展现夏天里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有豆棚瓜架上的绿蔓,有竹子林、高粱地,有苔藓、草坪菜畦……,深刻地感受草长、树木长、稻秧长、甘蔗长、水长、瀑布长……大家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仿佛融入“万物生长”的氛围,带着感情朗读,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内涵的把握则水到渠成。
总之,每一次朗读训练都经历了较为复杂的心智活动,综合锻炼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鉴赏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符合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需求。小学语文教师要把握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规律与兴趣爱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领悟,渗透正确的朗读方法,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丁喜梅.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J].教育艺术,2020,(9):37.
[2] 侯爽.读出精彩读出效率——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J].基础教育论坛,2020,(36):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