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子泓
一个城有一个城的故事,爱上一座城,也许因为经济的发达、生活的便利、文化的厚重,点点滴滴,渗透到城市生命体的每个细胞,甚至毛孔。“建筑不仅组成了城市形态,也构建了城市的生活”。在渊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花城历经贸易战争、文化交流、人口迁徙、经济发展等等的洗礼后,城市建筑群形成了“多样的生态”。
7月28号我和小伙伴们参加了广州市“英才计划”科技特训营活动,在导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广州城市规划中心。在这里,我们了解到广州从古至今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与变革,从建筑的角度来感受广州作为一个历史古城,同时又是对外开放的前沿所带来的建筑文化上的独特魅力。从广州的西联东进北优南拓和从古代到民国到现代的广州建筑的演化,对广州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
听着导师对广州地区的典型建筑娓娓道来,我们了解到不少极具代表性的广州建筑,如西关大屋、石室圣心大教堂、白天鹅宾馆,等等,每种典型建筑都代表着广州某个历史阶段的鲜明特色。
例如骑楼,西关大屋,不仅只是广州这个城市在民国时期的建筑产物,在周边地区同样存在此类建筑,所以在某种意义来说,这类典型建筑仅仅是广州一个时期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建筑,而没有办法概括广州从古至今建筑的发展过程。
最能代表广州现代化进程的典型建筑就是流花路的广交会展馆,玻璃幕墙的设计在七十年代作为一种前卫先锋的设计出现于此,玻璃幕墙的出现代表着当时广州的快速现代化和走在时代前列的态度。位于沙面的哥特式圣心大教堂则是外来宗教文化在广州建筑中的表现,位于华南理工大学校园内的原中山大学旧教学楼,则体现了洋务运动后的留学生对于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运用,这些建筑将中国传统的梭柱,歇山顶等与西方的神庙,外回廊等结合起来,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特色建筑。
广州旧城区的文化街区保护和特色的建筑结构,让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广州文化在建筑中的表达方式,同时激起对于广州历史文化的认同感。结合此前曾深入越秀、荔湾街头巷尾对旧建筑进行的探访,我感觉广州的旧城区的改造保护问题仍然任重道远,除了几个规划的改造街区,更多的保护街区存在房屋破损严重,道路崎岖难行,风格形态参差不齐,部分原居民居住质量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像传统的明字屋、竹筒屋,对于现代的居住需求相差甚远,要做到保护原有建筑,又要保证居民的居住生活便利,从而更加需要我们的重视和加快改善的步伐。對于历史建筑的保护,不只有对文物建筑的保存保养,应该更加关注与旧民居的改造,新旧融合,提高居民的居住舒适度,也可以从旧街区中看到曾经的烟火气。
另外,广州新规划中的珠江精品30公里,则充分体现了广州市的未来发展之路,这是对广州成为追赶纽约,旧金山等世界知名都市湾区的重要经济支撑来源,也是广州的历史,现代,未来,金融,科技,生态的聚集地。
最后参观何镜堂院士特别作品展。何镜党正是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的设计者,他也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主设计师,市城市 规划展览中心获得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在展览中心,我们零距离的贴近这位岭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设计师,置身他的作品中,感悟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和创新,自然与人文融和契合,感受南国文明古城的审美趣味。
了解一个城市的古往今来,城市规划中心往往是一个极佳的选择。在这里我们能够以微见著,以建筑为切入点,真正认识一座城市,感受到他的历史积淀,对城市的生命脉胳有着更为清晰的认知。
广州的未来,应该是即拥有历史文化的沉淀,同时具有强烈的创新性、科技感的一流国际大都会,是牵引粤港澳大湾区、带动岭南地区、甚至是辐射全国的中心城市。作为在广州出生长大的新广州人,我们力应为广州未来的发展尽已之绵力,以自己的贡献表达对这座城深沉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