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发展大计,校本教研为本。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那么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因为教师专业水平的平均状态直接决定着教育水平的状态,所以校本教研对于任何学校来说,既是学校教学工作的起点,更是提高教学质量最强有力的推手,它的重要性则不言而喻。现就东关小学实施“小课题研究”工作做一回顾与整理,寻求专业指导,确保学校教科研工作顺利开展。
【关键词】校本教研;课题研究;子课题;培养习惯;专业成长;提升教学质量
小课题研究是当前中小学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提升自身科研素养的有力抓手,也是基础教育阶段比较普遍采用的一种科研方法。面对教育科研工作,东关小学启动了“小课题研究”,在全校语、数、英三科教育教学中大面积试行。从那一刻起,小课题研究工作作为我校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真正地登上了学校内涵发展的历史舞台。具体的操作模式如下:
一、制定“小课题”——把好舵
学校首先按照学科特点,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分年级分科制定出“小课题”。如一年级语文是学习习惯的培养;二年级语文是说话写话训练;三年级语文是快乐习作入门;四年级语文是阅读教学指导;五年级语文是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二年级数学是初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四年级数学是验算能力的提高;六年级语文、数学、英语都是学困生的辅导与转化;中年级英语是学习兴趣的培养;高年级英语是阅读能力的提高;小学各科教学围绕学科特点自定课题。
二、拟定“子课题”——找准点
学校引导教师树立“问题即课题”的低门槛课题研究方向,把研究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把问题作为研究的起点,把教学中的疑难困惑作为研究的课题,从日常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自身的教学困惑入手,用研究的眼光关注日常教学,拟定自己的“子课题”。比如小课题“学习习惯的培养”的子课题可以是“写字习惯的培养”、“听课习惯的培养”、“阅读习惯的培养”,也可以是“读题审题习惯的培养”等等。教师按照选定的“子课题”写出一学期或一学年的实施方案并在教学中逐步实施研究。过程中通过问卷沟通、家校合作、反复强化等简便易行的方式不断发问、尝试、反思、探究,使自己工作中的问题得到解决。
三、公开研讨——广交流
多年来,我们一直延续着每学期的“小课题研究汇报评比课”讲评活动(涵盖各个学科)。学校通过搭建课堂展示平台,要求教师将课题实施目标和研究效果在此类课型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将课程目标与单元目标有效结合。各组教师在教务处和教研组长的主持下备课、听课、评课和磨课,大家对课堂教学中的得失成败毫无保留的质疑点评,对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切磋研讨,这种评课方式已成为我校教研的一大亮点。教师们通过对预设与生成、课堂及课后的教学反思,对新课程新理念下新的教法和学法大胆尝试,对自己所研究的小课题的实施策略和效果进行充分展示,他们深切的感受到课堂真的是小课题研究的起点,更是归宿。
四、撰写论文——促成长
工作阶段性结束时,由每位教师撰写小课题研究实施小结或年度总结,并在教研组“课题研究汇报”平台上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提高。这种“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便有多种思想”的交流,进一步证实了智慧的产生是在团队成员主动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大家碰撞思想、共享成果,体验到了研究带来的快乐。对于滞留的疑惑将在后期继续研究,最终教师会撰写相关札记、论文,形成自己的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在校刊《东关教研》或县、市、省级刊物上广泛交流。一次次的案例交流,老师们不仅分享着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这为老师们的教学研究积蓄了更大的力量,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课题研究方式使校本课题研究落地生根,教师人人可以独自开展教学研究,大大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也使学校的教学成绩得到大幅提升。
五、省市课题——显成效
近几年,随着小课题研究的深入,老师们的团队意识、研究能力和反思水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紧紧围绕《小学课堂教学》、《新课程改革对师生教学方式转变的影响研究》、《新课程理念下三维目标的落实》等六项省、市级课题展开教育教学研究,30多位教师广泛参与并顺利结题。第七、八项课题正在申报中。教科研工作促使广大教师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得到提升。其中杨海芬、龙小娟、后素贞、马全录先后被评为“省级青年教学能手”、“省、市级骨干教师”、“县管拔尖人才”;刘虹在省级“教师素养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周晖、包文芳、赵荣琴等教师在省级教学比赛中获一、二等奖;王永明等11位教师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在省、市教科所组织的录像课、课例、论文评选活动中,先后有43位教师获奖;在“全县优质课大赛”中,先后有28人获奖,其中张丽丽、刘慧莲、赵志娟三位教师在“全市小学科优质课大赛”中获一、二等奖。在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引领下,教师们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学校的内涵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
六、凝炼特色——固成果
我校小课题研究的特点可以用“小”、“真”、“实”三个字来概括:“小”就是教学中的小问题、小困惑。“真”就是对工作中的真问题,进行真研究、真讨论、真实践。“实”就是实实在在解决教学中的“疑难杂症”,关注实效,具有操作性。随着小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我们不断积累研究材料,总结研究经验,将研究的成果固化并推广,实现研究成果的交流與共享。我们一方面把档案管理做实做细,学校保留了大量的第一手研究材料,通过档案记录每个子课题的研究轨迹,丰富学校小课题研究资料库。同时对省、市级重点课题的鉴定材料也逐一存档,为今后开展更多的课题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另一方面利用《东关教研》共享成果,交流展示。在每年两册的校刊中,开设了“小课题研究”或“科研成果”等甚至专刊,及时报道小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进展与成果,使作为研究者的一线教师切实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出更大的课题研究热情。
纵观我校十五年的“小课题研究”之路,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小课题”研究的种种优势。这种课题来源的实践性有利于教师接纳并易于探究,课题的针对性易于激发教师的参研热情,研究成果的实用性便于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推广运用。“小课题研究”来源于教学,服务于教学,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而贯穿始终的课题研究既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又能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可谓一箭多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小课题研究”作为校本教研的一部分,它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必须不断完善提高的艰难历程,它的终极目标是师生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和谐统一。所以我们坚信:在省、市级课题的引领下,在教研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会凝聚更多的智慧和力量,继续在小课题研究之路上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以研兴校,以研促教,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为全县的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岷县岷阳镇东关小学,甘肃 定西 748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