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区角游戏中同伴冲突行为的成因及解决办法

2020-12-20 11:39何双琦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区角同伴幼儿教师

何双琦

(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阜阳 236000)

在区角游戏开展中,幼儿教师首先会依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水平,并结合幼儿的兴趣,为幼儿创设多层次、多样性的区域化环境,然后有目的地按计划投放各类材料,让幼儿在舒适和谐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在区角游戏中自主地选择游戏内容和游戏伙伴,以主动地进行操作、探索和交往活动[1]。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可以通过幼儿与环境、幼儿与材料、幼儿与幼儿和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促进幼儿的发展。4岁左右的幼儿群体具有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动作技能日趋娴熟、认知能力大幅提高、词汇更加丰富、社会经验初步积累的特征属性,因此这一时期幼儿的同伴交往行为显得尤为丰富,并且复杂多样[2-3]。在实际教学生活中,幼儿教师会经常性地发现区角游戏中幼儿会因为争抢游戏资源或不遵守游戏规则等而与同伴发生冲动。文章重点分析区角游戏建构内幼儿间冲突的现状及其成因,探析幼儿区角游戏中同伴冲突的教师应对策略。

一、区角游戏建构中幼儿间冲突的现状

本研究所指的幼儿同伴冲突行为是幼儿园区角游戏活动中幼儿间互动一方的言行触碰了对方利益或违背对方意愿,而由此引发的对峙争斗的情境[4]。为此,笔者特意对某幼儿园各班次的区角游戏活动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实地观察,对56次幼儿同伴间冲突事件的发生经过及教师介入处置过程展开了详细记录,旨在发现区角游戏中幼儿同伴间冲突的规律特点和教师介入并处置幼儿同伴冲突问题的现状。

(一)区角游戏中幼儿同伴间冲突的特点

在幼儿园区角游戏中,幼儿同伴之间经常会由于各种原因而发生不同的冲突,研究发现幼儿园区角游戏中幼儿同伴间的冲突有以下特点。

1.区角游戏中同性幼儿同伴冲突发生较多

从统计数据来看,区角游戏中发生于同性幼儿间的冲突达到39次,占比69.6%,远超过异性幼儿间发生冲突的概率。在区角游戏中参与冲突的男孩数量多于女孩。具体来看,区角游戏中冲突当事人均为男孩的次数为24次,占比42.9%。区角游戏中冲突当事人均为女孩的次数为15次,占比26.8%。区角游戏来自异性间的冲突为17次,占比30.4%。区角游戏中,由于幼儿在性别分类游戏中普遍存在同性交往多于异性交际现象,所以幼儿同伴间的同性冲突概率显得更大,与张雅潇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5]。

2.区角游戏进行阶段幼儿冲突发生频率高

在区角游戏的开始阶段,幼儿同伴间的冲突行为仅为8次,占比约为14.3%;在区角游戏进行阶段,幼儿同伴冲突行为发生39次,占比约为69.6%;区角游戏结束后出现的幼儿同伴冲突有9次,占比约为16.1%。总体来看,幼儿教师在区角游戏开始阶段会给幼儿介绍游戏规则和注意事项,区角游戏后会指导幼儿收拾场面,列队返回,这两个阶段由教师主导,对场面的控制相对较好。但是游戏进行阶段,由于幼儿情绪高涨,活力得到释放,所以容易因为角色体验、规则问题、玩具资源占有等原因产生分歧和矛盾,加上这个过程幼儿教师监管困难,所以冲突就更容易发生。

3.大部分幼儿无法独立处置与同伴间的冲突

受到年龄及身心发育水平的限制,幼儿没有足够的主动意识和生活经验独立处理、解决同伴间发生的矛盾事件。调查发现幼儿能够通过独立方式解决冲突的仅为11次,占比约为19.6%,幼儿寻求第三方帮助或以告状的方式要求幼儿教师解决冲突的占比高达80.4%。这主要是因为幼儿的是非判断能力和独自处理问题的能力还不成熟,导致了告状行为的频繁发生。但是过多依赖幼儿教师和其他幼儿来解决冲突,明显不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容易在幼儿的个性培养上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6]。

4.冲突发生后大部分幼儿会选择回避策略

通过数据统计发现,面对同伴间的冲突,幼儿重新寻找玩伴或者一方以退让回避方式解决矛盾的比例高达54%。然而幼儿在处理矛盾时,长期经常性的选择退让和回避的态度不有利于幼儿正常人际交往与开朗个性的形成,相反,容易使幼儿形成性格发展内向、社交能力退化等一系列严重人格问题。

(二)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问题的处置现状

通常来说,大部分幼儿教师都认同幼儿区角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让儿童能够在游戏中增长知识,愉悦心情。多数幼儿教师都主张幼儿应在没有外界干扰的影响下自主进行游戏的互动、交往活动。同时,大部分的幼儿教师也认为幼儿区角游戏中同伴冲突有助于幼儿情绪情感方面的发展,并能有效促进幼儿间的同伴交往和幼儿的社会化发展。这充分表明了幼儿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所存在的隐性教育价值的认可[7-8]。因此,在针对幼儿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问题处置调研上也存在一些有趣的现象。

1.幼儿冲突介入时机的选择

调查结果显示,36.5%的受访幼儿教师选择在观察到幼儿因同伴冲突无法开展区角游戏的时候,会实施介入性行为指导;31.4%的幼儿教师认为在幼儿出现主动告状、求助时,介入冲突较为合理;32.1%的幼儿教师认为,当发现幼儿因为违纪现象出现冲突时,会主动介入干预。一般来说,幼儿教师认为幼儿能够独立解决同伴间的冲突时,自己不会主动介入干预。

2.幼儿教师解决冲突的策略选择

笔者统计了幼儿教师在幼儿区角游戏中处置同伴冲突的各种解决方法:26.9%的幼儿教师选择“主动引导冲突双方参与商讨,友好解决冲突”的方式,17.8%的幼儿教师选择“将冲突双方分离,让他们各自冷静”,13.2%的幼儿教师选择“直接介入,单方面地参与是非对错的评判”。还有15.6%的幼儿教师选择将引发游戏冲突的主要资源因素(如游戏玩具)进行重新分配,不参与幼儿是非对错的评判;26.5%的幼儿教师只采取观察的方式,选择让幼儿自行解决矛盾冲突。通过调查发现,在区角游戏中幼儿教师处置幼儿同伴冲突时容易出现四类问题:第一,一些幼儿教师更为强调制止幼儿冲突而非化解幼儿矛盾;第二,一些幼儿教师在介入指导策略选择上,没有考虑所选策略能否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第三,不少幼儿教师针对幼儿的教育深度不深,往往容易错过最佳的教育时机;第四,不少幼儿教师教育方式灵活性不够,策略选择较为单一。

二、幼儿区角游戏中同伴冲突行为的成因

针对幼儿在区角游戏中发生同伴冲突的整体情况和幼儿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问题处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将主要分析引发幼儿区角游戏中同伴冲突行为的成因,以期更好地寻找解决幼儿同伴冲突的策略。

(一)争抢游戏资源

在幼儿区角游戏中,幼儿容易在游戏进行过程中因为游戏材料的使用、游戏机会的参与、游戏角色的扮演、游戏空间位置的安排等出现游戏资源争抢的问题。如幼儿A为了在区角游戏中建造属于自己的汽车,所以占有了更多的游戏玩具材料,这引发了幼儿B和C的反对,B主动选择取回属于自己的玩具材料,遭到A的现实抵制,从而引发三者间的冲突和争吵。这就是典型的幼儿间因为游戏材料的使用而产生的同伴冲突。又如,幼儿A想加入“开火车”的游戏,但是因为其是幼儿C的好朋友,便没有经过询问就直接参与了游戏,但是遭到幼儿B的反对,幼儿A并未离开,而是通过和C的协商,参与到另一组同样的游戏中去了,这是因为幼儿游戏机会的参与而引发的冲突,但是通过相互理解或协商的途径自行解决了矛盾。而在幼儿A和幼儿B因为谁来扮演游戏中的警察角色发生冲突时,同伴幼儿C顺利的介入,成功解决两人间的冲突。因此,可以发现当幼儿同伴间发生冲突时,经常会有第三方幼儿成功介入化解矛盾的现象,这无形间缩短了幼儿同伴间因为争抢游戏资源出现冲突的时间,成为幼儿在集体生活中化解冲突的最佳模式[9]。

(二)违反游戏规则

所谓区角游戏中的规则主要指的是幼儿参与游戏本身所必须遵守的规则以及幼儿教师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训练幼儿游戏时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比如幼儿教师告诉幼儿在游戏结束后要将所有玩具材料整理堆放到原来的位置以及同伴间不能相互争抢玩具等,而具体的游戏规则本身是对幼儿社会规则意识的一种培养。如果有幼儿未能在游戏中较好地理解并遵守游戏规则,就容易遭到大家的反对。例如,在区角游戏扮演医生的幼儿A要给扮演患者的幼儿B直接打针,这种违反医生必须先看病后开药打针的游戏规则,立刻遭到了幼儿护士C的反对,不过两人经过友好的解释和协商后,冲突在幼儿团队间很快地得到了解决。

(三)游戏意见分歧

幼儿处于不同的社会发展环境和家庭文化习俗背景中,所以幼儿思维水平的发展呈现出快慢不一的状况。因此,幼儿在与同伴的游戏互动中通过思想交流,产生一些认知上的分歧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在关于游戏意见的争议中,幼儿可以发现自己与同伴意见间的差异,并开始主动地适应同伴与自己之间的不同看法,或是学会接纳他人的观点,或是重新架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幼儿区角游戏的同伴交往中,幼儿A和其他幼儿针对男生是短发、女生是长发的现象产生了争议,幼儿A认为女生应该都是长发,因此他拒绝幼儿B扮演游戏中的公主。随后幼儿C提出自己赞同幼儿A的观点,但是,幼儿B提出生活中的很多老年女性都不是长发,男生也不一定都是短发。于是幼儿C突然想到现实生活中很多常见的场景,所以她抛弃了原先的想法,转而赞同幼儿B的想法。最后,大家在商议中得出一致意见,男生可以是长发,女生也可以留短发。在游戏意见的争议中,笔者发现起初部分幼儿知识结构中对于男女生头发的看法是单向的,但是通过交流互动,原有的个体认知被有效打破,产生对问题的一些新看法。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幼儿在存在争议的互动交流中,也在不断地适应社会,积累社会经验。区角游戏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独立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以及生活适应能力等,能有效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为此,幼儿教师要鼓励幼儿更多地展开与同伴间的交流与交往,在增进同伴间了解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正确处置相互间矛盾和争议的能力。

(四)干预控制他人

在幼儿游戏中,笔者经常发现有部分幼儿存在利用自身肢体优势干预或控制他人的行为,这些幼儿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动作可能在游戏中会对他人带来危险。例如幼儿A在滑滑梯上,认为幼儿B存在上台阶慢的问题,便随手推了幼儿B一把,想让他快点上梯子,结果引发幼儿B的不满,导致同伴间冲突爆发。在滑滑梯上发生肢体冲突具有一定危险性,因此,幼儿教师必须选择时机及时介入,以避免事态升级引发严重后果,同时要对两位发生肢体冲突的小朋友进行教育,让他们各自意识到行为的错误。当然,幼儿教师在日常观察中也发现幼儿A平时经常性地通过肢体动作与别的幼儿发生冲突,有时候可能还存在动作意图上的误解。在幼儿教师和他进行深入交谈后,才知道他的奶奶告诉他,如果在幼儿园有别人动你,就一定要用拳头还回去。可见,家长的错误引导才导致了幼儿A行为上不受约束,甚至出现失控的状况,对此幼儿教师一定要有选择和针对性地寻找解决幼儿同伴冲突的策略。

三、幼儿区角游戏中同伴冲突的应对策略

以上对幼儿区角游戏中同伴冲突特点及教师处置现状的研究,以及造成幼儿同伴冲突成因的分析,为幼儿教师提出更有效的应对策略做好铺垫。首先,笔者认为幼儿游戏冲突的解决有赖于幼儿教师树立正确的冲突意识。其次,幼儿教师应重视培养幼儿在游戏参与中的规则意识,主动提升自身冲突介入的意识,懂得选择适当的介入时机,学会如何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再次,幼儿教师要善于采用引导为主的教育方式,并利用移情训练等促进幼儿冲突解决策略的多样化。最后,幼儿教师要倡导家园共育的合作方式,以更好地解决同伴冲突。

(一)树立正确的冲突意识

在区角游戏的组织管控进程中,幼儿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冲突观。首先要充分认识区角游戏中幼儿发生同伴冲突的正常性,明白坦然面对和解决幼儿间冲突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促进幼儿进行有效学习和交往的过程。其次要转变自身观念,从被动处理幼儿同伴冲突转向主动了解幼儿冲突成因,再从多方面了解幼儿行为的真实需求,总结、探索区角游戏中幼儿同伴冲突的发生演变规律,而后据此努力降低游戏中幼儿冲突的发生概率和负面影响。总之,只有幼儿教师树立了正确的冲突意识,认识到幼儿同伴冲突的内在价值,才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进而能够在确保幼儿区角游戏中不发生恶性攻击行为和造成身体伤害的前提下,让幼儿学会与同伴如何进行友好交流、协商,并懂得换位思考以及分享与合作,这将有效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

(二)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第一,幼儿教师在科学制定区角游戏规则时,需要充分考虑幼儿群体在游戏互动中可能产生的同伴交往,在规则的制定上一定要体现公平,促进幼儿的人际间社会交往。针对游戏中可能存在同性幼儿冲突发生概率更大的这一情况,幼儿教师一定要在游戏选择和规则制定上考虑区角游戏内参与活动的幼儿整体数量及性别倾向问题,注意游戏中幼儿性别的均衡性,要让区角游戏中至少有同比例的男女幼童,尽量让所有的幼儿平等的处理同性与异性间的正常交往。第二,为了促进幼儿间的深度交往,减少幼儿间矛盾的滋生,教师可以在区角游戏中制定更多“必须”或“不能”的游戏规则,以便更好地规范幼儿在游戏互动中的言行。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区角游戏中认真观察幼儿的举动,针对幼儿容易发生争议或冲突的游戏环节,适当增加一些临时性的规则,通过规则的完善避免幼儿同伴间的争议与摩擦。教师要让幼儿将区角游戏中的显性规则逐渐变为隐性规则,即将规则遵守意识内化于日常的言行中,这将有助于幼儿在同伴交往中采取更为积极和正确的方式,建立同伴间友好互助的朋友关系。第三,教师也可以主动邀请幼儿参与区角游戏规则的制定,并询问他们的想法,这样让幼儿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不但可以提升幼儿规则遵守的意识,也能让幼儿更好地理解规则,减少在游戏中因为规则争议引发的同伴间冲突。

(三)选择适当的介入时机

幼儿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感知力和识别能力,来发掘幼儿同伴冲突事件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为此,幼儿教师要能迅速准确地在游戏中判断幼儿同伴间的冲突是否能够在某个层面上促进幼儿的社会心智能力发展。另外,幼儿教师随机化的教育在培养幼儿游戏中同伴冲突的解决与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善于抓住幼儿同伴冲突的教育良机,冷静接近冲突当事双方人,在阻止可能存在的伤害行为的过程中,通过信息收集掌握幼儿的心理想法和情感特征,然后在重述游戏规则和交往原则的同时,适时地向幼儿展开介入性教育指导,从而有效处理幼儿同伴间的冲突事件,让幼儿在自然生活的游戏情境中掌握社会交往的技巧,以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他们的社会性发展。

(四)采取合理的教育方式

第一,针对区角游戏中幼儿以争抢游戏资源、违反游戏规则为主要原因而引发的相互间肢体、言语冲突的状况,幼儿教师要始终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每个幼儿的个性特征有所了解,对于具体事件中不同性格的幼儿同伴冲突,需要分类引导、个别处置,要多从孩子的视角考虑问题,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更能受到幼儿的接受与理解。

第二,幼儿教师在解决幼儿游戏同伴间冲突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幼儿主体性,近距离和幼儿展开心理沟通,了解幼儿在区角游戏中的真实想法,给予幼儿更多关爱和帮助。幼儿教师在理解幼儿的意图、情感和冲突的原因之后,应采取交流协商的方式消解冲突双方的分歧和矛盾,引导幼儿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简单的单方面采取一些惩罚性的措施。

第三,幼儿教师应学会创设不同游戏情景,促进幼儿异性之间的交往。为此,幼儿教师可以经常以“伙伴”身份参与孩子的区角游戏,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交往技能,积极回应幼儿的各种需求,在同伴游戏中更多利用榜样的示范效应告诉孩子如何与同伴交往合作,而不是站在游戏外一味地强调、灌输,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游戏互动中自然习得一些基本的人际交往策略。

第四,在区角游戏中幼儿教师要有目的地组织幼儿参与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尝试不同社会角色的扮演,使他们产生移情体验,更好地学会换位思考,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社会、理解他人,有效化解幼儿同伴冲突。

第五,幼儿教师在处理幼儿同伴间冲突事件时,要充分做好引导协调工作,要让幼儿学会判断自己冲动行为的危害。教师要给幼儿创造解决自身矛盾的空间和机会,学会自己独立处理同伴间的矛盾,不可让幼儿过于依赖教师的权威介入幼儿间的冲突,因为这会在一定程度上让幼儿产生依赖心理,从而会阻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五)倡导家园共育教养方式

作为幼儿家庭生活中的关键引导性因素,家长对幼儿的日常教育会影响他们的日常言行举动。在幼儿成长教育问题上,教师和家长是合作的关系,如果在区角游戏中,当幼儿教师发现某些幼儿因受不良家庭教育方式影响而存在干预控制他人的行为时,就需要和家长及时进行沟通交流,这种沟通的目的不是简单地针对冲突事件本身,而是要通过与家长的合作,让幼儿家长对孩子不溺爱、不苛责,真正做到关注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并一起探索出极具针对性的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策略,以纠正幼儿的不良交往行为。总之,在这种密切的家园合作过程中,能够通过有效的沟通协商,制定出适合不同类型幼儿的提高游戏冲突解决能力和增强幼儿社会适应性的教育模式,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区角同伴幼儿教师
幼儿园户外自主区角游戏的探索与实践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寻找失散的同伴
如何有效地开展幼儿区角活动
落地
区角活动在幼儿语言发展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