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太仓市实验中学 吴祎璠
课堂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场所,但是课堂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故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怎样才能使得课堂内的知识教学按照既定的轨迹开展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语言的艺术,时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紧随教师的步伐不断思索,领悟新知识。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遵循着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等规律,学生学习亦是如此,那么在课堂中也必然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学。
教师的想法和逻辑思维绝大多数都是通过教学语言传递给学生的,在启发性教学语言的引导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得到一定提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对立矛盾的,数学学科着眼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应建立在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基础之上。如何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启发性语言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采用启发性的教学语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数学的无穷奥秘。
毋庸置疑,启发性语言的第一大特性即为启发性。数学是一门具有严密逻辑性、科学性的学科,需要学生充分交流、探讨才能迸发思维的火花。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能够对学生的思维产生一定的冲击,从而促使学生不断挖掘新知,更深入地探索数学的内涵及本质。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启发学生学会思考,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一步步循序渐进地深入思考。教师在设计教学语言时,应根据学生认识事物逐渐深刻这一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逐步推进,让所有学生都可以融入课堂、参与课堂,体会学习的乐趣。
具有启发性的数学教学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度,而思维的深度取决于学生自身对知识的挖掘程度。倘若教师的教学语言太过直白、简单,学生便会丧失探索的乐趣,导致思维无法产生共鸣。相反,如果教师的语言较为含蓄、委婉,那么学生会主动琢磨教师所说的深层含义,较高强度地进行数学思维活动,进而得到启发。
教师在课堂中应抓住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设置的问题不宜太难或太简单,应使得学生对于新知识可以“跳一跳,够得着”。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简练、前后连贯,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启发学生根据逻辑思维去探索、去思考。
例如针对初中数学中较为困难的几何题目,教师在问题分析时应融合分析法与综合法,从已知条件入手,层层剖析题目结构,由易到难分析题目,再从问题入手,找出解答此问题的必要条件。两种方法互相融合,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启发学生思考研究。
数学学习不应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充满乐趣的探索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运用教学语言时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或者是充分利用数与形之间的共性进行转化,使得自己的教学语言更为形象、直观。
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的应用”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学习一个神奇的工具,不去测量,用笔算算就可以知道河的宽度、山的高度、旗杆的高度等。到底是什么神奇的工具呢?”
教师通过此类启发性语言会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无比期待接下来的教学内容。
倘若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全程都采用较为平淡的语气和语调授课,在座的学生难免会昏昏欲睡。相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灵活地选用适切的语气语调,做到授课时有抑有扬、有轻有重,或缓慢、或激情,那么就可以使自己的课堂更为生动、活跃。
例如在进行数学定理教学时,前期的推导过程语调可以稍慢,但在推导关键步骤或是归纳总结时,语气、语调应更为激昂,突出重点,让学生以最为集中的注意力学习新知识。教师的教学语言只有与学生的思维活动保持一致,才能更好地吸引、启发学生,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总之,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有效的启发性语言可以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影响学生对知识与数学本质的把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成果。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探索提高语言艺术的策略,重视启发性语言设计的有效性,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促进初中数学教学的改革,上出一堂精彩绝伦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