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与职业的融合:实践教学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2020-12-15 06:55张莉曼
文教资料 2020年26期
关键词:专业认同社会工作实践教学

张莉曼

摘   要: 社会工作是一门助人自助的实用型专业与职业。基于社会工作的界定,在专业教学中应凸显实践教学的特色。实践教学的纳入对弥补社会工作专业与职业之间的“断裂”有所助益。在高校、社区、社会机构等社会资源的整合统筹下,从课堂实践教学、实验室实训、课外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层面构建多元一体渐进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 社会工作   实践教学   专业与职业   专业认同

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社会工作经历了曲折向上的发展阶段,逐步形成了目前的社会工作专业体系、学术体系、人才体系、服务体系、价值体系、制度体系和管理体系[1](27-38)。新时期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涉及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禁毒、脱贫、救灾、社会救助、家庭暴力、社区矫正等各个领域,形成类别化、专业化、制度化的发展。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出现专业与职业的“断裂”,绝大多数接受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就业时另作他选。造成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职业化发展断裂的原因多种多样,如何弥合两者之间的脱节,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纳入实践教学模式是一项有效的措施。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以江苏NT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为主,进行文献资料分析,展现实践教学在弥合专业与职业脱节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路径构建。

一、社會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存在,往往与社区基层治理与服务联系在一起。当问及初入大学进行专业学习的社工学生“社会工作做什么”时,其中有学生带戏谑口吻回道“就类似于居委会大妈”。学生的回答虽缺乏专业认知,但从侧面反映出公众对社会工作的大体印象:集中于基层工作,对社会弱势群体或特殊群体的关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不仅是生产方式的转变,而且伴随着公民身份权利意识的产生。对社会弱势群体或特殊群体的关注,是遵循人道主义、尊重人权的表现,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标志。在社会福利领域的探讨中,公民身份权力是现代国家建设社会福利制度的理论基础,公民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相对应的现代国家需承担经济发展之外的社会责任。社会工作专业及职业发展与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作为以公益性、福利性为根本特征的社会福利事业,公共物品的提供需要国家财政的完全投入和支持。这就需要在宏观社会经济发展政策方面对社会发展予以倾斜,也是对长久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政策产生的社会弊端的补偿和协调。近年来党的十九大及民政部关注引导社会服务性事业的发展,提倡高校设置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适应不断拓展的社会性需要,为公共服务领域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整体社会建设倡导注重基层治理体系建设。这些新时期的社会政策为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高等教育建设的宏观政策指导中,有明确的实践倾向引导,鼓励高校建立相关的实验室,加强与服务地方结合建设实习基地。专业教育中支持学生打好理论知识基础,通过实践学习加深理论知识的认知与应用。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注重实践教学正是题中应有之意。同时建立“课堂+社会”“理论+应用”及“讲授+实践”的模式,体现出目前高校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导向”的转变。以学生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主张学生应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2](213-215)。不仅在理论上能接收理解、内化思考,而且注重与社会现实生活连接,自主实践。

二、实践教学弥补专业与职业间的“断裂”

一般而言,社会工作面向第三部门输送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尤其是社会服务供给和福利传递部门[3](53-67)。但从现实就业情况选择来看,出现专业与职业的“断裂”,绝大多数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选择政府、企业,只有一小部分成功实现了社会工作职业的转化。如何实现专业与职业间的连接,是值得高校社工教育者深思的问题,其中实践教学的纳入是一条有效的路径。从江苏NT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实践课程效果来看,社会实践在增强学生专业认同、职业认同及情感认同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增强专业认同

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不外乎是他人生经历的展现,学生对于专业的认知既来自书本又来自对社会现实生活的认识。以江苏NT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社会调查课程为例,社会调查课程为期一个星期,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到浙江杭州参观杭州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等与未来职业发展相关的机构。为期不久的社会调查课程,在社工学生专业认同塑造中展现了非凡意义。在实践报告中,学生谈道:

实践是理论联系现实的桥梁。社会实践使我们对本专业的知识、相关技巧,专业未来发展的情况、专业前景有一个更系统、更概括的认识,增强专业认同感。我们的专业与社会现实高度对接。在学校里学习的专业知识,终于有机会在社会上看看未来应用的方向。福利院一行,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上弱势群体的孤苦伶仃,也使我们深知自己的使命所在。

社会实践为初次接触学习社会工作的学生提供真实、生动、具体的加深专业理解的途径。学生在实地调研座谈中,面向实实在在的社会工作领域,对于工作人员的困惑,具体工作的操作服务内容,首次面对的服务对象有了明确的认知。身处现实之中,社工学生对于所学理论、专业情怀、未来实际的就业选择等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塑造并加强专业认同、职业认同。

(二)深化专业发展认识

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不再是专业知识完全被动的接收者,而是专业学习的主动参与者。社工学生在理论知识接触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实践对职业发展困境及社工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深入的思考:

在肯定杭州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出色工作的基础上,担心来自社会工作者、社会福利者的关注评判标准只无情地停留在社会稳定和“文明”发展上,忘却人道主义的引领。我们究竟能根据人道主义的思想,做到哪一种地步,能用怎样的方法让中国特色改革开放的社会成果分享、服务到他们的身上。回归到社工专业发展的命题,已然成为迫在眉睫、极为重要的任务,也是社会工作者应有的伟大使命,不应也不能妄自菲薄。

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除了吸收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时,能够保有独到的见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强化了学生自主思考的意识,客观上深化了学生对专业发展的认识。

(三)培养情感认同

社会工作是一種“情感性的劳动”,既涉及专业情感,又涉及普通情感。需要在长久的实践中慢慢积淀,对于初入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来说,专业情感的培养还比较困难。对于普通情感认同来说,社会实践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对服务对象人道主义的关怀,自我人道主义精神的坚持。学生谈道:“在常人看来,我们的服务对象特殊,他们是智力残障人士。但社会工作者不会抛弃他们,我们坚决维护他们生存的权力和尊严,相信他们的潜能能够带来别样的风采。”

杭州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展示的服务对象所做的精巧的钥匙链、十字绣、绘画、书法等作品正印证了此点。也是社会工作一直秉承的价值追求:以优势视角看待服务对象,相信每个人都有解决自身问题的潜在能力。不管是个人问题层面还是社区问题层面,助人自助、地区发展等都是重要的工作价值追求。

这样卑微生活的人如此努力过他们未知的日子,单调也枯燥,但他们已然非常努力。感叹福利院存在的意义,社会工作者存在的价值。我们无论未来做什么职业,发展什么事业都需要把人放在首位。人是最本质、最基础的,是一切事物发展的起源。将善良、温暖、包容、接纳化为心里最强大的力量。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缺乏“底层感知力”的教育是危险的,使青年一代脱离社会现实生活,不利于客观理性认知能力的培养。正确认识社会现实是使之得以改进完善的前提。特别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来说,尤其需要培养“共情”的能力,这是助人自助事业必需的情感要求。社会实践课程为学生打开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一扇窗,了解到不论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福利体系,残补型的社会福利政策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容。社工学生接触社会工作传统服务领域的实践观感,展现了他们对社会工作职业及社会工作者的情感认同。

三、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路径构建

注重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要点之一。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理论同样强调实践,并认为实践是实现人的行为与社会系统互通的中介。社会工作的界定凸显出其在教学过程中需强调实践教学的要求。具体说来,社会工作实践教学路径涵盖课堂实践教学、实验室实训、课外社会实践、专业对口实习、机构实习等。

(一)课堂实践教学

课堂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案例教学与模拟教学的方式。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案例教学是传习社会工作处方理论的适切方法。案例教学使空洞宏观的理论在课堂上找寻到落脚的现实基础,通过文本性现实问题的展现、分析、介入、反思等,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除却文本性案例,视频案例教学也是有效的补充方式。网络媒介的发达及资源的丰富,为教师在书籍文本内容教学的基础上,辅以教学内容相关的纪录片、宣传片、讲座等各种形式的视频案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实现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目标。

(二)实验室实训

社会工作强调专业教育与职业发展的结合,社会工作实务教学在纯粹的校园领域有可推进的路径——建设社会工作实验室,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实验室等。场地、设备、环境为社工学生开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实训提供基本的物质前提和保障。对于社工学生来说,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的方法和理论即使已经熟练掌握,如果没有经受实务检验,离形成真正的职业能力还有一段距离。以小组工作实验室实训为例,小组工作的应用领域涉及自我成长、拓展训练、生命教育、婚姻家庭问题处理、亲子关系、特殊儿童治疗、特殊家庭支持、失业贫困支持、人际交往学习、就业辅导、疾病治疗和康复、离退休适应、社区矫正、戒酒戒赌戒毒服务、灾后重建、育儿技巧学习,等等[4](18)。在小组工作实验室实训中,选择与大学生生活场景较为贴近的小组主题进行实训,学生能够提高个体的组织、沟通、人际交往能力,挖掘潜力,提高自信心和行动能力,并从整体上强化社会工作实务能力。

(三)课外社会实践

课外社会实践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校外实训课、项目化服务参与等。社会工作在新中国经过70余年的发展,目前涉及的工作领域涵盖社会服务的方方面面,成为弥补公共服务不足的重要手段之一。个案、小组及社区三大工作方法在相应的社会服务领域应用具有明显的优势和成效。比如在流动人口或少数民族社区共融、社区社会资本网络重构、社区老年人服务等领域,社区工作方法见长;在失独家庭、单亲家庭帮扶项目中,宜采用个案及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项目化服务,实训课或志愿参与等,不仅能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在全程关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锻炼增强学生的实务能力。诸如社区共融、社区社会资本网络重构、社区老年人服务、失独家庭、单亲家庭帮扶关爱实践项目中,学生的参与,使之在学习生涯中面对的不再是单纯的书本上冷冰冰的知识传授,而是附着在社会现实基础上的深入深刻的理解与内化。社工学生在社会调查、实训课或项目化服务参与的过程中,思考社会现实,针对关注问题,思考如何制订具体而详细的服务项目计划;在执行过程中遇到哪些设想及实际出现未可预料的困难与问题等,这些实践领域的介入对于未来从事社会工作职业的学生来说意义深远。

(四)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是学生大学生涯中与职业连接最接近的途径,最直接面对将来的具体职业选择。实习是真正迈向职业岗位的前导,在专业实习中,学生一方面可检验习得的理论与实务应对能力,另一方面为正式迈向工作岗位做好心理建设和技能储备。学生在专业实习过程中接触到完整的系统化的工作流程,在实地参与过程中增强实务能力。对于即将毕业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来说,专业实习为其毕业论文选题提供便捷的来源。社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撰写强调社会调查,以实证性资料说明研究问题,支撑文章的观点。专业实习为社工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提供了直接有效的路径选择。在专业实习平台搭建方面,需要整合政府、社会、学校、教师等各方面的资源供给,尽可能为学生走向未来社工岗位提供有效助力。

四、结语

纵观新中国成立后70余年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发现目前社会工作存在未有完善成型的职业发展阶梯、职业声望与职业地位不高、社会认知度低等发展困境。这在实用性导向的社会环境中进一步影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职业选择,呈现出多元化的职业选择。面对专业与职业间的“断裂”,社工专业院校应建立积极完善的社工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专业价值观、树立服务理念、扩大专业认知度、实践过程中链接专业资源等。实践教学模式的建设与完善需要整合校内校外的各种资源,特别是直面学生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孙志丽.新中国70年来社会工作体系的建构性发展[J].社会工作,2019(06).

[2]Ola Sabbagh, Ghonah Hamwyah. Fresh Ideas in Learner Centered Instruction[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0(5).

[3]崔宝琛,彭华民.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管道泄漏”——职业选择多元化的现象透视、逻辑溯源与调试路径[J].社会工作,2019(03).

[4]刘梦.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基金项目:南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2018B11)。

猜你喜欢
专业认同社会工作实践教学
高职生专业认同与学习情绪关系的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玉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高职院校护生专业认同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