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金娥
摘 要: 职业素养为高职生就业核心竞争优势,传统文化能够指引学生形成良好职业素养。本文简要说明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分析传统文化融入职业素养的必要性,并对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文化在教育中的融入路径。
关键词: 传统文化 高职教育 职业素养
一、引言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高职教育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就业为教育导向,担负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使命。职业素养是体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標志,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然而,我国部分高职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相对薄弱,学习状态、习惯等还存在问题。部分院校关注专业技能培养,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使得人才人文素质相对较低,不利于职业素养的形成。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虽然大部分院校已经开设就业指导相关课程,但是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并非依托单一类型课程就能完成,需要学生通过长期积累和学习才能获得。我国传统文化经历数千年发展,经久不衰,成为精神财富,其中富含自强不息精神,为职业教育提供诸多优秀教育资源,对高职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影响较大。合理运用传统文化,与职业素养教育内容相互融合,可提升人才核心竞争力[1](80-82)。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过程中传统文化融入的必要性
(一)提升教育吸引力
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其中不乏大量生动的教育资源,有效利用可丰富职业素养教育内容,使内容吸引力更强,对职业学生开展针对性教育。当前,职业素养关注人才工匠精神培养,和我国传统文化存在异曲同工之妙。教育过程中可利用庖丁解牛、鲁班发明等历史典故,还可利用青花瓷器、兵马俑、敦煌壁画、刺绣艺术、古代水利工程等,呈现出传统文化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学生对上述内容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可提高职业素养教育内容的吸引力。与此同时,融入“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运用“自强不息”引导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职业态度;用“言必信,行必果”培养学生诚信观念,养成良好职业习惯;通过“知行合一”引领学生形成实践观念。上述传统文化不但教育意义深刻,而且能够触动高职学生心灵,将其融入教育当中,内容吸引力更强。
(二)展现教育亲和力
传统文化为我国民族优秀基因,深入扎根于国人心中,对人们行为思想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经过岁月积淀,传统文化和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紧密关联。高职院校人才对于传统文化掌握略有不足,部分学生对于文化了解意愿较强。因此,在讨论学生职业理想和态度时,可引经据典,运用“文王演周易”“仲尼作春秋”、屈原赋离骚”“左丘著国语”等典故,学习古人面对困境不屈不挠的职业精神。传统文化作为提升人才职业素养的养分和水源,用故事和道理滋养、浇灌学生心灵,展现传统文化魅力,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体现教育内容的亲和力,让学生以积极态度接受教育[2](46-48,51)。
(三)教育持久力更强
高职学生素养并非凭借一时之力可形成,需要教育过程有的放矢,保证高职人才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熏陶。在文化的滋养之下,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利用文化育人,使学生形成科学“三观”,重塑学生人格,形成良好价值取向及行为习惯,促使职业素养快速形成,展现传统文化在育人过程中的持久力及感染力。
(四)和谐社会建设需求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思想精华,对于大学生三观形成大有裨益。建设“和谐社会”为决胜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高职教育需要展现育人过程中的文化引领作用,利用传统文化,打造和谐校园,培养出更多优秀社会建设者,发挥人才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倡导仁爱精神,要求教育者发自内心地关爱学生,使学生感受校园学习环境的温暖,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还可将《周易》当中“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等思想融入其中,使学生明白君子处世应追求卓越、奋发图强,以宽广的胸襟和进取的精神宽厚待人,取得成功。高职教育者需要广泛吸纳上述文化精华,巧妙融入职业素养教育之中,展现文化魅力,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共同参与和谐社会建设。
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
(一)教育缺失
华夏文明五千余年发展史中,文明成果璀璨夺目,需要传承发扬优秀的文化。然而,职业教育对于历史教育及舆论导向存在偏颇,未能对大学生开展全面教育,大学生对于西方文化热衷度较高,需要教育者高度重视。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大多为“00后”,成长过程中追求张扬个性,可能缺乏团队精神及集体观念。我国教育通常将成绩作为学生素质评价的重要标准,高职院校始终秉承技能培养办学思想培养人才,大学生只有树立崇高理想,才能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展现优良道德风尚,弘扬民族精神,为社会建设贡献一己之力。为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理想,需要高职院校强化价值观教育,否则道德教育及职业素养等教育只能沦为空谈[3](27)。
(二)学生表现
当前,部分职业院校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掌握较少。我国各传统节日存在对应历史典故,文化底蕴深厚,节日中凝聚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国家已经将清明、端午和中秋等归于法定节日范畴,可见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但是,大学生对于节日富含的文化内涵了解深度不足,单纯将其视为休闲时间。对于西方的“情人节”“感恩节”和“圣诞节”等关注程度较高,此现象和文化教育缺失存在关联。职业院校中,人才培养重点在于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旨在为各行业一线岗位培养复合型人才,教育重点向教学硬件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倾斜,忽视人才的文化素质教育,导致部分高职学生遗忘文化根本,职业素养不高。
五、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传统文化的融入方式
在经济全球化这一背景之下,新媒体迅速普及,多元文化发展成为必然。大学生思想受到各类思潮冲击,如何结合高职人才职业素养教育,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当中,武装学生头脑,提高人才职业素养,为高校面临的重要考验之一。高职学生性格开朗,具备独立精神,因此需要立足实际,从学生思想动态角度出发,深挖传统文化当中的教育因素,提高对职业素养内容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讲,教育过程中需要使用具有时代感的教育形式,将传统文化引入其中,通过现代化方法呈现文化精髓,加速文化普及和传承。与此同时,展现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其参与学习过程,重点培养职业精神、实践能力,打造“三全”育人职业教育局面,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具体可从如下方面入手:
(一)搭建教育平台
1.搭建合作育人平台
学生的职业素养对就业和职业发展有直接影响,在育人过程中,单纯依赖学校课程或者教师难以单独完成,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主体的参与和配合,加大力度关注传统文化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重要性,建立家校互通平台,将课上、课下平台相互融合,发挥合力,筛选优秀文化,实现职业素养教育目标。
2.提高育人主体文化素养
从高职院校的内部角度分析,在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需要教学主体、服务主体和管理主体之间形成联动,保证教职人员能够以身作则,发挥传统文化价值,推动职业素养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教师群体,肩负对学生传道解惑的重任,不但需要言传,而且需要身教。因此,教育者需要对传统文化蕴含的育人道理有明确认识,在从事专业教学或者其他课程教学环节加强学习,提升文化修养和文化品质,内外兼修,用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师德熏陶学生,让学生受到教师言行的影响。教师需善于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将其和专业教学内容高度融合,在职业素养教育当中充分融入传统文化,以民族精神育人,以优秀作品激励人,强化育人主体的文化素养,助力职业素养教育顺利进行[4](327,329)。
(二)完善教育体系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需要多方合力,持之以恒,结合人才素质形成规律,按照年级差异合理规划,掌握不同阶段育人工作方式和重点,保证育人过程程序科学、内容深入。比如:在高职学生刚入学阶段,以培養学生对专业特色的感知力为切入点,在公共基础类课程当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着重培养人才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保证教育内容的宽度;第二年,将专业课程讲授作为重点,在职业技能教学当中融入传统文化,深化文化教育内涵;第三年,结合实习岗位,以创业精神、职业道德等为核心,利用传统文化,展现职业素养教育的针对性。
(三)健全教育渠道
1.占领课堂教育为文化融入阵地
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可系统化运用传统文化,展开职业素养相关教育,确保教育过程的针对性。从实际出发,将必修课程,如“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创业”等作为职业素养的核心阵地,将心理健康、人文素质、思政等课程作为辅助课程,发挥专业课程对职业素养的辐射作用,积极开设和传统文化相关的选修类课程,将课堂作为文化融入的主阵地,实现文化内容的融入,对学生职业素养加以培养。
例如:某高职院校致力于为外包服务行业培养职业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融入儒家文化,严格落实“慎独”“自律”和“自省”等传统文化,指导人才在岗位的待人处事之道,保证外包服务行业人才行为和传统文化融入内涵高度对接,为人才职业素养的形成注入全新活力,使传统文化和专业教学相互补充,增强文化融入效果。
2.打造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环境对于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成影响深远,因此,需要利用校园文化这一软环境,在其中融入传统文化,丰富环境文化底蕴,为学生营造积极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需要秉承学生和传统文化充分接触的原则,打造环境。例如:可在教室、大厅、走廊等显著位置悬挂名人名言、校训等;在校园中设计富含传统文化的人文景观;积极建设宿舍文化;组织和传统文化主题相近的校园活动等。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应抓住教育时机,利用各个传统节日节点展开教育宣传,使学生随时接受文化熏陶。打造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使学生身处其中,接受文化教育,耳濡目染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职业素养。
3.利用实践拓展培养学生职业责任感
除理论学习之外,实践学习也是重要部分。部分学生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存在惰性心理,学习态度消极。但是,学生对于实践活动的参与兴趣较高。因此,教育过程中需要将学生此特点考虑到,发挥实践活动的引领作用,利用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开阔学生视野,结合专业实践内容,深度思考,形成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江苏省某职业院校地处无锡,在育人过程中,将当地非遗文化“惠山泥人技艺”融入育人体系当中,专供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打造专业的学校文化品牌。教学之余,组织丰富的社团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化资源的丰富,学习专业发展史,指引其实践行为,增强学生职业责任感[5](71-72)。
4.发挥新媒体的文化传播价值
新媒体在教育领域应用广泛,转变了人才的学习和生活方式,给高职院校的教育带来了巨大变革,如QQ、微信和微博等信息传播平台。可利用上述平台,优化校园网页内容,为师生之间交流提供空间,结合人才专业推送名人事迹;还可组织网上文化经典阅览活动,组织传统文化“微课堂”等,融入传统文化,让名人事迹和文化经典发挥育人价值,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养。
六、结语
传统文化在职业素养中的融入有利于高职人才的综合发展,提高竞争实力。因此,需要从高职院校职业素养的教育现状出发,找到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搭建平台、完善体系、健全渠道,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
参考文献:
[1]寿海.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02).
[2]田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对策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033(3).
[3]祁建霞.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5).
[4]陈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科技展望,2016,26(15).
[5]龚雅丽.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8(4).
[6]孙静.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路径探索与实践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04):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