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背景下高职教师发展及服务支持体系探究

2020-12-15 06:55徐孙权于颖胡永盛周斌陈群
文教资料 2020年26期
关键词:高职教师双高

徐孙权 于颖 胡永盛 周斌 陈群

摘   要: 面对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应该紧跟中国共产党的脚步,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竭诚奉献于高职教育,全心全意为祖国建设培育更多实用性高职人才。本文立足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基本特点和主要任务,对“双高”背景下高职教师发展及服务支持体系进行探索和研究,希望能够在提高高职教师的素养、业务能力的同时促进“双高”背景下高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改革,为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关键词: “双高”背景下   高职教师   发展及服务支持体系

一、引言

教师是传递人类知识的使者,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教师的评价都非常高:“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燃烧自己,点亮别人的路”“甘为人梯”……由此可见,教师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高职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师在培养高职学生,为国家输送建设人才的教育工程中的作用自然是不言而喻的。社会在发展,高职教育事业不能够停滞不前,国家与社会对我国高职教育的要求提高,对高职人才的要求更加全面,这就需要高职教育的引领者——高职教师在“双高”背景下从教师素养、教师使命、课程改革等方面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这样才能够促使高职教师在“双高”背景下明白自己肩上所担负的重要使命,并在新的建设环境中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服务支持体系的构建。

二、进入“双高”环境,培养新素养

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实践证明,社会各行各业要取得一定的发展必须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适应新社会的发展环境,这样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够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高职教师更应该充分对社会的发展有全面的认识,根据“双高”背景的要求培育全新的素养,以便更好地献身于高职教育事业。

(一)树立新的高职价值观

高职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待某一项高职的信念系统,也是反映个体在容纳某种高职时的重要内心世界,它不仅反映了个体作为人的基本需求,而且充分展现了人对社会高职的评价。由此可见,所谓的高职价值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社会价值,二是个人价值。在过去的教育事业中,人们更加偏重于教师的社会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教师的个人价值。新时代,教师在树立新的高职价值观时应该积极响应社会的主流意识要求,积极主动地将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结合起来。在社会价值方面,高职教师应该明白自身所承担的社会使命,明白作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要摆正自己的立场,将教育事业视为高尚的职业,在工作中以主动的意识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树立顽强、坚毅、正义的品质,积极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培育人才,努力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一个健全而独立的人格所拥有的不仅仅是社会属性,教师也是一样,尽管在工作方面存在特殊性,但是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自然属性,这样才能成为拥有健全人格的人。新时代,多元文化的不断冲击让教育行业发生积极的转变,高职教师除了不断提升社会价值之外,更应该不断追求个人价值。只要是正常人就有欲望,只有将自己的美好愿望和时代的发展相结合,和高职教育完美结合,才能够让高职教师在工作中寻找到自我成就感,才能够对自己所选择的道路勇敢地探索下去。因此,在“双高”背景下,高职教师需要充分发挥青春活力,既然走上了三尺讲台,就应该在这方天地之间追寻自己的梦想,既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出力,也为自身价值的实现拼搏,这样才能够促使高职教师在“双高”背景下实现综合素养的发展,为教育事业的服务体系构建提供有效的前提。

(二)树立新的教育价值观

高职教育改革一直都备受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双高”背景下,随着国家对人才,尤其是一线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必将进入新一波的浪潮之中。高職教师作为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元素,必定在改革的浪潮中,在“双高”背景下改变传统的教育价值观,积极树立新的教育价值观,这样才能够在高职教育中更好地发挥出引导者的作用。第一,高职教师仍然应该坚守传授理论知识的重要职责。理论知识是前人对某一项事物发展进行总结的结晶。著名科学家牛顿曾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高职教师应该在教育中对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并耐心细致地传授给学生,让其理论知识更加扎实,为其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高职教师应该树立传授技能的重要思想。高职教育,顾名思义是要培养出一批专业技能、操作能力、实践能力非常强的人才。在高职教育中,教师应该将传授学生技能作为重中之重,让学生在有限的时光中有效掌握专业技能,并在现实生活中学以致用。第三,高职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情感教育观。在“双高”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高知识、高技能,关键还需要高情商。试想,一个拥有娴熟知识技能的人才,却不能够在人生的成长中去面对那些遇到的困难和坎坷,那么他的人生将会面临怎样的尴尬和无奈。因此,为了不浪费高职教育资源,为了培养出来的高职人才能够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道路上充分发挥出才能和价值,高职教师必须将情感教育的理念纳入新的高职教育价值观中,这样才能为“双高”职业教育的实现提供有效保障。

三、进入“双高”背景,担当新使命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每一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每一代人的身上都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在列强侵略我国时,一批又一批革命志士为了人民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将侵略者赶出国门,成立了新中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是所有建设者们默默奉献、无私付出才让社会主义的道路无限地延伸下去。我们生活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正是为国家建设,为社会发展全力以赴的时候。因此,在“双高”背景下,高职教师要勇敢地承担起肩上的新使命,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

(一)树立核心素养

在“双高”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即教师应该树立的核心素养:其一,高职教师必须拥有执着的教育情怀。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育事业从来不为功,不为名,只为培育合格的建设人才。爱是教育事业的基本前提,在高职教育中也是如此,走上了方寸之间,便应该抛却浮躁的心理,静下心来,以一颗大爱的心关爱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热爱身边的每一个人。习近平曾经教育我们,做事情需要“不忘初心,砥砺奋进”。高职教师在坚守教育情怀的时候正应该如此,无论在何时何地遇到何种困难,都应该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勇敢前行。其二,高职教师必须拥有过硬的专业素养。从古至今,人们对于教师的基本定义是传道授业解惑,近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师需要“学高为范”,因此,高职教师必须将专业素养作为主要本领。为此,高职教师需要积极贯彻执行“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提升专业素养,不断在教育工作中去琢磨、去钻研、去反思,这样才能够在新时代中更好地奉献。其三,高职教师必须拥有娴熟的教育艺术。采用正确的方法常常能够让事物的发展顺利进行,方法不正确就如同“缘木求鱼”,很难如人愿。因此,高职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该将教育看作是一项艺术,这样才能够在教育工作中引导学生寻找到学习的快乐、做人的快乐,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培养出具有娴熟技能和知识的专业人才。其四,高职教师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素养。在“双高”背景下,高职教师应该拥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让师生关系符合新时代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居于教学主体地位,积极推进新的教学改革,充分利用新时代的信息化2.0思想,在高职教育中将信息素养贯穿其中,这样才能够确保高职教师在“双高”背景下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培育出更优秀的人才。

(二)树立工匠素养

所谓“工”,巧饰也,所谓“匠”,规矩也。由此可见,工匠素养的基本内涵主要包含了技能和德行两个方面。在我国,从事任何一项事业都讲究德行和技能的双行。比如“尚技崇德”“德艺兼修”“德艺双馨”“尚巧达善”等均是对于工匠素养的全方位诠释。教师还有一个比较通俗易懂的称呼“教书匠”,实际上这是劳动人民在实践过程中对于教师的基本职责和基本素养的总结。在“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教师更应该积极培育工匠素养。一方面,教师应该提升专业技能,在技术上力求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感受到技能的魅力,并能够在教师的细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提升专业技能,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高职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德行修养。所谓做人先立德,如果一个开锁匠拥有了高超的技艺,但是德行有亏,那么接下来的不是家家户户更加方便,一定是千家万户时刻想着提防。如果在高职教育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德行进行影响和教育,那么极有可能让一部分拥有高超技能的人不但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反而成为社会的毒瘤。“双高”背景下,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均面临着极大的竞争和压力,尤其是在全球化趋势越发加强的当下,国家内部力量倘若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就会导致被动挨打,以至于落后贫穷等。因此,高职教师更应该不忘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现代化人才。

四、进入“双高”背景,构建服务支持体系

面对社会各界翻天覆地的变化,高职教育事业岂能甘于人后。习近平曾经对我国的青年们寄语“青年强,则国强。”语言简短却内涵深厚。我们是高职教育事业中的新生力量,我们面对的是正在散发出灼灼之光的新一代青年,因此,在“双高”背景下,高职教师应该积极开启新征程,致力于自身发展与服务支持体系的构建,引领学生在高职道路上开拓创新。教学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内容,开启新征程必定应该以促进高职教育改革为发端,高职教育教师应该立足于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积极打造高效课堂、优质课堂,促进课堂转型,构建适合课堂和智慧课堂,让学生能够在轻松高效的环境中获得理论知识、高职技能,树立积极良好的情感态度。

(一)积极打造高效优质课堂

作为一名奋战在一线的高职教师,战斗的场地是课堂,因此,要取得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的胜利就必须使出浑身解数积极打造高效优质课堂。比如:教师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际上,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是习惯于占据主导地位,在台上滔滔不绝,虽然将知识展现在了学生面前,但是一些学生对此缺乏兴趣。教育实践证明,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适合当前新时代的高职教育要求,因此,高职教师应该积极推进教育改革,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在相互合作、相互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当然这离不开有效的教学方式。高职教师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创新的思想,创新教学方法。例如:针对某一个新的技能,教师应用情景教学法,构建学生熟悉的场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得出初步结论,再以合作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群策群力下对所遇到的难点和关键点进行合作商讨,最终解开奥秘。高职教学实践表明,新时代,高职教师必须将打造高效优质课堂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新时代有所获,有所发展。

(二)积极促进课堂转型

“课堂转型是目前学校教育改革的核心”。在新时代,学生应关注三个方面问题:首先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其次是解決问题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最后是学习态度的培育。由此可见,当前的课堂已经不是传统的记忆性课堂,高职教师应该在“双高”背景的要求下将传统的记忆性课堂转变为探索性课堂。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探究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走在“双高”背景的道路上,高职教师拥有一个共同的使命,那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培育出具有真才实学,具有很强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在促进课堂转型的过程中高职教师更应该高度关注如何构建适合课堂和智慧课堂。实际上,在教育实践的总结中我们会发现,所谓高效课堂一定是最适合学生的课堂,因为,如果教学过程并不符合学生的基本发展规律,那么无论怎样努力也不可能构建出高效课堂。因此,在构建课堂转型中应该高度关注“适合”二字。一是要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目标,二是要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三是要选取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方法,四是要促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等,只有在适合的引领下,学生才会感觉到学习过程很愉悦。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才会对学习更加感兴趣,才能够对知识进行探索。除此以外,在“双高”背景下,高职教师还应该主动构建智慧型课堂。对于新一代青年来说,这段时期正是他们学习知识、获得技能、习得情感的关键时期,高职教师应该立足于高职教育现状,努力构建智慧型课堂,促进课堂的转型。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充分发挥高职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传授知识,训练学生的技能,另一方面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探索、积极学习、团结合作、共同探秘,这样才能够为祖国和社会培育出真正的栋梁之材。

五、结语

“双高”背景下,高职教育需要促进教师发展,需要构建教育服务支持体系。高职教师首先应该明白自己的高职价值、教育价值、社会价值、人生价值及要追求的梦想;其次应该主动承担起在“双高”背景下的使命,提高核心素养、专业素养、工匠素养、信息素养与创新素养;最后应该在课程改革方面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全力打造高效课堂、优质课堂,促进教学改革,构建智慧型课堂,这样才能够在“双高”背景下构建服务支持体系,为国家培育更多的建设人才,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赵海东.“双高”建设背景下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路径探索[J].农家参谋,2020(11):228.

[2]罗岩.探索“双高”背景下民办高职教师激励新路径[J].中外企业家,2020(14):191.

[3]刘月.“双高”背景下高职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9,21(12):64-66+79.

[4]宋艳慧.“双高”建设背景下对高职教师师德建设的思考[J].智库时代,2019(49):34-35.

[5]孙爱民.“双高计划”对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积极影响[J].文教资料,2019(31):128-129+155.

[6]梁柱,高冬梅,赖婧婷.“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激励路径探索——基于目标管理视角[J].市场论坛,2019(10):88-92.

课题: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教育教改研究课题——“双高”背景下高职教师发展及服务支持体系研究,编号:JYYB 202017。

猜你喜欢
高职教师双高
“双高”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推进“三教”改革研究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双师型”教师质量提升的实然、应然与必然
我校2020年“双高计划”建设研究成果展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牵手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四元并举, 德技双高” 的校本实践
浅论新时期高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翻转课堂背景下的高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探析
高职教师教学自主权和职业承诺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