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民族传统技艺传承与创新模式研究

2020-12-14 02:23王立强
关键词:传承模式高职院校

摘 要:文章通过剖析廊坊职业技术学院民族传统技艺专业建设,总结概括高职院校非遗传承发展道路,力争为国内外高职院校民族传统技艺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 民族传统技艺 传承 模式

为响应教育部号召,积极推进河北省教育厅“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5—2018)”创新项目,廊坊职业技术学院贯彻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思路,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通过对中国风筝协会、中国民俗文化协会、北京曹氏风筝和哈式风筝、天津魏式风筝进行调研,特别是对廊坊第什里两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周边十数个村镇多家风筝企业的走访和深入了解,申请了“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示范专业点”建设,成功申办了河北省第一个以“风筝制作技艺”为方向的民族传统技艺专业。

廊坊职业技术学院民族传统技艺专业,主要对接廊坊市安次区第什里村,传承与创新风筝制作技艺。第什里风筝发展历史久远,特点鲜明,在2016年被评为廊坊十大旅游产品,且名列第一位。

然而,近年来出于各种原因,第什里风筝发展态势由盛转衰。那么,怎样能使当代年轻人对于需要较长时间学习、实践的民族传统手工技艺提起兴趣?如何找到第什里风筝制作技艺合适的传承人?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非遗传承?宫廷风筝文化如何让更多青年学子继承和弘扬?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民族文化的发展,又是勇于创新的一种新的尝试。

自2016年至今,廊坊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传统技艺。就如何保障非遗传承后继有人、民族技艺发扬光大,学院项目团队积极探索,联系地方政府、企业、省级非遗传承人,经过两年多的建设,终于在2018年12月顺利通过河北省教育厅项目验收,绩效评价综合排序第4名,并于2019年7月继续承担河北省教育厅(2019—2021)新一轮三年创新行动计划。

学院积极探索专业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坚持传统、创新融合理念,秉承工匠精神,确定了以高职院校+地方政府+企业+非遗传承人“四位一体”的高职院校民族传统技艺传承与创新发展模式,主要建设发展如下:

一、以专业建设发展为纽带,持续挖掘风筝技艺、传承文化内涵,与风筝技艺大师合作探索完善风筝传承与创新模式

廊坊职业技术学院民族传统技艺专业是学院特色专业。培养高素质教育人才,继承传统文化技术,从人才培养、专业设定、手法传授、文化交流、产品研发、对外营销等方面进行特色培养,与技艺大师合作探索风筝文化技艺与传统民俗文化的关系,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工艺美术产品设计角度,探寻新课题,完善以风筝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创新模式。

2017年、2018年,学院项目团队分别在山东潍坊、江苏宜兴、河北第什里风筝节参加风筝制作和放飞比赛,获得了优异的成绩。2018年,项目团队以“筝来筝往”为主题带领学生分别参加河北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得铜奖。2019年,项目团队以“风筝传承与创新”为主题带领学生分别参加中华职教社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二等奖。

二、以风筝技能大师工作室、中国传统风筝馆为平台,创建“廊坊职业技术学院非遗文创展区”微信公众平台,实现文化自信的目的

2018年,学院成功建设了国内首家以风筝技艺为主的“风筝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囊括国内主要流派精品风筝的“中国传统风筝馆”,并聘请了北京、天津、江苏南通、山东潍坊等地风筝技艺大师来工作室授课交流,让学生能更好地观摩各地精品风筝,学习各地风筝制作技艺。

借助国家大力号召信息化建设融入专业教学活动的东风,创建“廊坊职业技术学院非遗文创展区”微信公众平台,积极宣传学院精心录制的项目宣传片和教学片,探索自媒体时代如何探索新传播方式,挖掘以第什里风筝文化为代表的廊坊乃至河北省各级各类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努力组织线下资源,将非遗“上线”,拓展非遗的传承渠道。

三、走进非遗传承真实环境,结合高职人才培养,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真正对接,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手段

首先,实行项目组计划,指导老师带领小组同学走进廊坊乃至河北手工艺人的作坊,让学生感受当今社会与文化发展对传统非遗手工艺带来的影响以及冲击。学生与非遗艺人进行零距离沟通交流,在进行文创产品设计的同时,切实做到对传承艺人以及传统手工技艺的尊重。以廊坊地区不同县域为实地考察点,开展半参与式观察和结构式访谈。

其次,走进非遗传统艺人工作室,观察记录他们的生产制作流程。在手工艺人进行创作和传授学徒时,安排学生认真记录相关“工匠术语”,如木贴画的制作工具称呼、烙画时的术语、柳编制作的手法等。

在取得一定的收获时,逐步确定研究目标与訪谈对象,进行结构式访谈。针对非遗传承者、工人、亲属以及周边群众,搜集非遗传承人的访谈、工艺程序的摄录资料,重点研究传统手工品制作流程与相关衍生品,绘制产品流程图、工具图等,并结合录音完成非遗传承人的口述史、非遗手工艺考察日志等,为后续文创设计提供支持。

第三,非遗传承与创新调研相结合,设计专题实训实践教学。这一方面涵盖了项目调查、文献收集与整理分析、设计实践、实景亲身体验、头脑风暴讨论、文创设计等工作。学生在多样化的传统艺术门类碰撞中,将非遗传承材料和工艺融入文创产品设计中。项目设计以“廊坊礼物”为主题,挖掘地方文化,结合传统风筝样式,提升专业技能,拓宽艺术视野,培养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民族传统技艺专业课程设计与实践课程要结合紧密,传承民族技艺不单要学习各种流派技艺,还要学以致用,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技艺和纸面设计图稿,还要把材料应用于传统技法。学生要走出去,到设计、生产、加工一线企业去实习。学生可以运用在校期间所学习的技艺实现自己的理想,为发扬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传承民间艺术技能,为社会和民族文化的弘扬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非遗文化传播迫切需要地方高职院校承担历史责任和文化任务

2002年10月,北京召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大会曾指出:“大学应该为祖国文化事业为之努力,应积极投身于传承和传播优秀的文化职业中,这是责任同时更是任务。”

以第什里风筝为代表的廊坊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截止到2020年4月,廊坊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15项(含国家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17项(含省级、国家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9名,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3名,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6名(不含已去世传承人)。

在文化传播方面,开设以实用美学、中华传统文化为主的人文素养课程,作为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对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认识,传播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认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

总之,廊坊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丰富,体现了燕赵大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诸多特点,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工艺价值。高职院校肩负服务地方经济、培养技术人才的使命,必须承担起非物质文化人才培养的责任,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播和传承创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 李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高校的传承》,《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年第1期。

[2] 欧亚梅《高职非遗传承与创新设计专题实践教学启示—以湖北非遗工艺美术项目为例》,《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

[3] 周敏《“互联网 +”视野下非遗在高职校中的传承实践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8年第12期。

[4] 杨文《工匠精神下高职非遗类专业传承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以湘绣艺术为例》,《美术教育研究》2018年第4期。

(本文系廊坊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度院级科研项目。立项编号:Y202007。王立强,1979年生,男,河北省霸州市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中华传统文化、民族技艺传承)

猜你喜欢
传承模式高职院校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永续债券探析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