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春燕
摘 要:传统文化之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等多方面都有促进作用。在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当代中国,教育者特别是语文教师更应该积极承担起自己的职责,积极利用课堂教学这一载体实施对学生们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生的心里播撒长中华文化的种子,让他们在中华文化的熏陶之下成长。本论文结合笔者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的融合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 融合策略
中国传统文化是经过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演变和历史的不断沉淀和积累,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的精神食粮,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障。新时期,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社会经济转型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遇到了一些问题。小学生群体承载着我国社会和民族发展的希望,加强他们的文化素养培育、民族基因传承是一件大事。
语文是小学的基础性课程,也是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很多传统文化素材,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绝佳素材。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就需要教师不断转变教育理念,进一步学习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知识,并且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融合的策略。
一、在古诗词课堂中品味汉语言之美
语文课本中的文本是编者精心选择的结果,其中的很多文学作品更是经过时间沉淀后的经典,是學生们传统文化学习的最佳载体。特别是我国文学中的古诗词,其最大的特点是言简意赅、内涵深远、哲理深刻、情感丰富,是一种情感的艺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师应做好古诗词的教学,上好每一堂古诗词课,挖掘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汉语言之美。
例如,讲授部编版三年级教材《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课时,它作为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可谓是赞美西湖美景的代表作。其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无论是在写作手法上,还是情感表达、意境描绘上,都可谓是一绝,可以从各个角度为学生们切入鉴赏。如在表达技巧上,第二句承接第一句的写景,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去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后面巧妙地插入了一个比喻—把西湖之美与西施之美相比,遗貌取神,这个比喻真是既空灵又贴切,湖山的神韵仿佛一下子出现在了读者的眼前。
众所周知,西施是历史上著名的美女,西施的家乡也在浙江,距离西湖也不远,西湖、西施,巧合的是都有一个“西”字,如此比喻真的是让人拍案叫绝,现在更多的人也因为苏轼的这一作品把西湖叫作西子湖。鉴赏教学,不仅有利于深化学生对作品思想主旨的理解,使他们感悟比喻的贴近,体会诗思的空灵美,更为重要的是,还有助于学生积累优秀的表达方法、文化知识、写作素材,从而帮助他们真切地感受汉语言的博大精深,感受其无穷魅力。此外,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我会围绕古诗词开展相应的活动,比如诗词朗诵大赛、诗词鉴赏大会等,让学生体会和感受汉语言之美。
二、依托汉字的“形”“意”传承传统文化
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之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写字教学作为小学语文课堂的一项重要项目,是小学生必须参与的内容。写字不仅是巩固学生的基础语言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认真专注、坚持不懈良好品质的一个过程。为此,我们教师要善于依托汉字的“形”“意”,去挖掘更多的汉字教学资源,借写字教学渗透一些汉字知识,带领学生领略中国文化,实现语文学科传承传统文化的功能。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汉字,为学生讲解其来源、结构、含义等。比如低年级的学生应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之下开展汉字的学习,如水、火、目、石、人等字。一方面,我们要为学生讲解其含义,训练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方法。另一方面,可以传授一些关于汉字起源的知识:自古以来,关于汉字的起源,比较经典的是“仓颉造字”之说。仓颉对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更为复杂的记事方法—形象记事—象形文字。以“水”字为例,我们发现它中间像水脉,两旁似流水,从而表示水或水的性质状态。人们的生命离不开水,人类的生产活动也离不开水,水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物,“水”字是比较早的象形字。
我国还是拥有辉煌的书法艺术的国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给学生渗透书法文化。我国的书体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具有很多艺术类型,比如隶书、草书、楷书。不同书体有着各自的代表作,比如《兰亭集序》以行书写成,是我国书法艺术上的经典瑰宝。教师可以利用PPT给学生展示,并且讲述书法及书法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修养。
三、鉴赏经典古文,引领学生了解古人智慧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古文作为一种最重要的载体,记载着我们祖先在思想、科学、文艺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也记载着古人的智慧。在小学阶段,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收录了几篇小古文,如部编版五年级教材的《杨氏之子》《晏子使楚》。借助古文教学,教师不仅可以传授学生语言知识,还能够带领他们领略古人的智慧、积累生活的经验。
例如,《晏子使楚》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末期的故事。齐国大夫晏子受命出使楚国,楚王想要展现楚国的威风,三次侮辱晏子。作为使臣,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齐国尊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认识其中的字词,弄懂故事的内容,分析人物的特点,鉴赏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和智慧,还可以以晏子使楚的故事切入我国古代历史,让学生对于春秋时期的政治、外交、生活等有一定了解,更重要的是,要引领学生感悟晏子的爱国精神和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本课教学的主题是:“晏子的话到底有什么样的威力,能化楚王对他的侮辱为尊重呢?”话题可以进一步延展为:“当我们的国家被人侮辱,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去维护国家尊严?”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深入理解故事要表达的思想,从而深化学生对主旨的理解,加强学生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能够自觉地维护国家尊严和形象。
四、在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中领略文化魅力
在小学语文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完成教材知识点的传授外,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以及地方文化特色举办多样化的活动,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感受,还能够很好地让学生在实践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积极传播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开发校本课程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教师要立足实际,勇敢开拓创新,为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例如,在传统节日到来之际,可以设计一些有趣、新颖的活动,让学生在强烈的仪式感中喜欢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在春节来临时,鼓励小学生拿起手机,记录传统风俗,如包饺子、贴春联、走亲戚,并制作成有趣的短视频分享到班级群中,从而推动语文教学与新媒体的结合,赋予语文学习新的乐趣。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当地的博物馆和文化馆进行学习,增进学生对自己家乡文化的了解。
再如,针对当前手机、电脑打字侵占手写空间的现状,教师可以利用语文课堂开展书法学习。在活动中不仅指导学生写字,还要潜移默化地传播一些书法知识,让学生了解源远流长的书法文化,从而认识到学写字、写好字就是在弘扬我们国家的美好文化,无形之中对加强他们内心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崇敬之情。
总之,传统文化教育不可缺失,语文学科教学更是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主动承担这一重要的使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多样化融化。我相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学生一定会爱上这一古老、内涵丰富的文化。我们要借助语文教学的载体,让文化的基因深入学生的骨血中,增强现代小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 杨福《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探讨》,《学周刊》2019年第2期。
[2] 刘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中国校外教育》2016年第20期。
[3] 彭菊花《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浅探—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理论月刊》201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