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璇
【摘 要】当今社会,视觉文化的流行赋予了影像新的内涵,扩展了影像的功能和价值。影像从刚开始的收藏和纪念功能和价值扩展到具有社交互动、加强沟通以及获得认同等的功能和价值。如今的家长和幼师对幼儿的关注不仅满足于“所见”,他们更希望将“所见”赋予更多的价值。这一过程给幼儿带来一定影响,如对其专注力及社会认知的影响等。因此,应该加强家园合作,引导幼儿正确看待和理解摄影的意义和价值,让摄影回归本真,在尽量不打扰幼儿的情况下,让摄影重现和传递幼儿的自然模样,最终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幼儿摄影;回归本真;家园合作
“摄影”一词源于希腊语,意思是“以光线绘图”,它指的是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1]。摄影丰富了以“看与被看”关系为本质的视觉文化,让图像这种视觉文本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用视觉的语言向我们转述世界。在幼儿的世界里,由于成人的介入,“摄影”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日常。
具体来说,随着拍摄工具的便利化以及社交途径的多样化,摄影已经成为家长记录幼儿生活点滴以及开展社交互动、獲得他人认同的方式,同时也成为幼师记录幼儿在幼儿园学习生活情况、加强家园沟通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摄影具有了更多的意义,其中一种是工具性意义——社交互动、加强沟通以及获得认同,而另一种是本质性意义——收藏和纪念。
那么,当今社会,摄影给幼儿、幼师带来哪些影响?如何引导幼儿正确看待和理解摄影的意义和价值,最终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呢?笔者进行了一系列探究与思考,并获得了一定的教育启示。
一、幼儿摄影的问题及影响分析
所谓视觉文化,是指个体通过特定的视觉文本去观照世界外物的生活方式[2]。摄影行为构建出一种传播符号系统,其衍生的文化,也可以看成视觉文化重要部分之一,影响着人们(包括幼儿)的日常生活,丰富了他们的认知与情感。
目前,对幼儿进行摄影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发的、非专业的即时摄影,即家长与幼师借助手机或相机,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随时为幼儿摄影。另一种是专业摄影,即摄影机构在约定的时间空间内为幼儿摄影。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无论是城市幼儿还是农村幼儿,这两种摄影方式都有可能存在于他们的生活中,影响着他们的健康发展。
(一)“摆拍式”摄影让幼儿失去本真模样
“来,你做这个动作,我帮你拍下来!”……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摄影机构里,幼儿常听到这样的话语。成人为了让照片达到最佳效果,让幼儿做他们认为讨喜的表情和动作,甚至有些成人为弥补错过某些精彩瞬间的遗憾,要求幼儿“重现”场景,以获得精彩瞬间的“纪念”和传播。就这样,幼儿成为“任人摆布”的拍摄对象,失去了本真模样。
在如今的幼儿园里,教师不仅要照顾和教育好每一个幼儿,而且还承担着家园沟通的职责。在家长的期望下,他们需要通过拍摄等方式,让家长了解幼儿的在园状态。但是,有些幼儿园没有处理好拍摄事宜,出现了让幼儿摆拍的现象。例如,中班几个幼儿正在建构区合作搭建“医院”,他们在搭建过程中商量合作,相互配合。这时教师想把这一过程记录下来,于是她拿起相机,指挥幼儿“把商量的过程再来一遍”。本来已经开始动手搭建的幼儿只好打住,听从安排,摆拍了几张[3]。可以说,这样的一番操作,已经打乱了幼儿本来的活动秩序,也影响到了活动的最终效果。
(二)忽视了为幼儿摄影的本真意义
“宝贝,来,勇敢爬过去,别怕!”在一个游乐场,4岁的男孩乐乐正在尝试爬过一个网绳隧道,而乐乐妈妈在为乐乐鼓劲的同时,还不忘拿着手机等待着拍摄。当乐乐在其母亲的鼓励下开始勇敢往前爬时,乐乐妈妈把手中的手机横举起来,接着示意乐乐继续往前爬,乐乐勇敢地往前爬了一会儿,然而这个时候乐乐妈妈并没有继续鼓励乐乐,她已经在低头查看刚在拍的照片,准备精选几张发到朋友圈,只留下乐乐独自在网绳隧道中进退两难。这是当今社会“拍照式带娃”的一个缩影。如今的部分家长和幼师更希望将“所见”赋予更多的价值。
家长方面,不少家长喜欢将自己孩子的照片和视频发到朋友圈、微博或抖音等社交平台上,让幼儿处于“被看”的位置。拍摄幼儿的行为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即不仅是收藏和纪念,还有用于“展示”,让他们从“晒娃”中获得认同。值得注意的是,幼儿似乎已经习惯这种形式,他们对“被拍”并不介意,并且有时还会主动要求家长拍下他们的照片或视频,并传输给他想要给观看的人,如老师、同学、其他家人等,也会主动要求家长将照片发至社交网站。
幼儿园方面,不少幼师需要拍摄幼儿的照片和视频,一是为了加强家园沟通,二是为了留存资料,三是为了幼儿园宣传。在一些幼儿园里,部分教师给幼儿拍照时会和幼儿阐明拍照的作用,如“让你爸爸妈妈看看你在学校都做什么了”。部分教师在向幼儿传递拍照作用及意义时,更倾向于工具性意义——社交互动、加强沟通以及获得认同,而忽视了本质性意义——收藏和纪念。
校外幼教机构方面,他们要求家长上传幼儿的学习照片和视频至社交网站并集“赞”,这在一定程度上同样容易让幼儿忽视了摄影的本质性意义。
(三)“介入式”摄影破坏了幼儿专注力
专注力又称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4]。《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良好的专注品质是幼儿有效学习的关键,也是幼儿最基本的学习品质之一。
5岁的女孩晓晓和家人去海边玩,喜欢沙滩的晓晓很兴奋地邀请她爸妈加入她堆沙子城堡的活动中。在堆沙子城堡的过程中,她很投入。可当她正兴致盎然时,爸妈却提出让晓晓摆出各种与城堡合照的姿势。这样晓晓的专注力被打断了,堆城堡的兴趣也被打了折扣。
如今,不少成人在为幼儿摄影时介入其正在进行的活动中,打乱了幼儿的活动节奏,破坏其专注力。同时,成人若是答应幼儿专心陪伴,却又分心拍摄幼儿,也不利于对幼儿专注力的培养。
二、幼儿摄影行为的教育启示
目前,无论是照片还是视频,都在试图构建一种新的文化符号,它不仅具有收藏和纪念的本质性意义,还具有用于社会互动、加强沟通、获得认同等工具性意义。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当今社会赋予摄影的全新意义及价值,把握好为幼儿摄影的“度”,在家园合作中,引导幼儿正确认知摄影的意义及价值,让其体验到摄影成品传递的情感,最终实现幼儿的健康发展。
(一)拒绝“摆拍式”摄影,关注幼儿本真模样
社会心理学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效应——霍桑效应,是指当人们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观察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言语表达。若是幼儿发现自己正在“聚光灯”下,正在被关注与观察,他们将可能改变一些行为或言语表达,这不利于看到他们真实的模样。
日本有一名奶爸,通过偷拍孩子的日常生活,并将照片放在社交网站而走红。“偷拍”让孩子能继续专心做他的事情,也能使摄影更真实地“重现”精彩瞬间。
无论是家长还是幼教工作者,应该更多地关注幼儿的自然状态。如果要记录幼儿生活与学习的精彩瞬间,应尽量在不打扰幼儿的前提下进行拍摄,還原幼儿本真模样,同时培养幼儿专注力。
(二)家园合作,让幼儿了解照片本真意义
“为什么要拍照和拍视频?”笔者就这个问题访谈了20名幼儿。20%的幼儿认为因为“好看”“有意思”所以拍照,超过50%的幼儿认为拍照是为了发给他人看或者发朋友圈,只有20%的幼儿提到拍照和拍视频是为了留存下来作为纪念和珍藏,而剩余10%的幼儿不知道拍照的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加强家园合作,让幼儿了解照片的本真意义。
家庭方面,笔者建议家长可以通过绘本、游戏、谈话、查阅家庭相册等方式,让幼儿了解到摄影成品不仅用于社会互动、加强沟通、获得认同等,还具有收藏和纪念的本质性意义。
幼儿园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和组织一系列专门的教育活动,通过组织幼儿讨论、参与和体验,让幼儿加深对摄影的意义及价值的理解。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幼儿对环境创设中照片的重新解读等方式,让幼儿了解照片的本真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家长应该充分理解幼儿园教师并积极配合他们,赋予他们“摄影”的自由空间,让他们能尽可能地还原孩子在园真实状态。幼儿园还可以组织其他活动,给家长提供更多了解孩子的渠道,如让家长走进幼儿园,开展趣味有益的亲子活动,让家长能真实真切地了解幼儿的在园状态。
三、结语
一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拍的照片越多,他们感受和体验的就越少,对拍照目标的细节也记得越模糊,她将其称为“拍照效应”。在当今社会,摄影由于拍摄工具的便利性和社交工具的多样化而逐渐涵盖了幼儿甚至婴儿的日常生活。在对幼儿摄影时,应该多关注拍摄对象——幼儿本身的状态,让摄影重现和传递幼儿的自然模样,最终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殿琴.摄影的原意[J].北京观察,2016(5).
[2]王一川.美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6).
[3]姚铮.勿使教师成“拍客”[J].早期教育,2015(10).
[4]王晓辉.培养幼儿专注力的有效途径[J].黑河教育,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