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2020-12-12 18:53吴双艮
关键词:古诗文教师应传统

吴双艮

摘 要:想要进一步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教师就应注重在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借助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对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从而为初中生的良好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优秀传统文化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渗透到实际教学活动中,结合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引导学生从深层次体会和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爱上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与传承传统文化。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性

在语文教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思想,正确认识自我、社会以及人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当前,国家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学校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这有利于强化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弘扬传统美德,有利于学生的健康、稳定发展。初中语文教师要使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教育任务在语文教学中完成,并借此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确保初中生能够在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下,实现健康、稳定发展。

二、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1.科学引导,以兴趣提升参与度

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用科学有效的引导方法,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实践,激发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例如,结合学生兴趣开展课外经典朗诵比赛、中华美德故事演讲大赛等活动,通过这样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学习兴趣。只有确保学生产生较强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中,进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2.循序渐进,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知识

者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师不能操之过急,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不断的渗透中影响学生,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和掌握更多知识,进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保障。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借助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来优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期浸润下,产生文化认同感,体悟中华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提升学习水平。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对策

1.借助古诗文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在教学前,对古诗文进行思想内容的挖掘,明确这些古诗文会对学生的思想人格带来的影响,从而制定更为完善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对诗句进行感悟,体会其饱含的亲情,使学生通过设身处地的感受和想象,理解作者當时的情感。教师应让学生结合古诗文写出自己对于亲人的思念以及感恩,使学生更深刻地理作品,进而更好地体会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魅力。

2.有效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教师不应只注重课堂教学,也应重视开展课堂外的教学活动,可以在校内组织“经典朗诵会”或“校园文化节”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学习和认识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良好条件。例如。在节日期间,学校可以开展“庆国庆书画大赛”或“庆元旦经典朗诵大会”等,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接触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3.科学开展模拟创新活动

近几年央视热播的“诗词大会”“朗读者”等优秀节目,就将优秀传统文化搬到了大荧幕上,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初中生对此类节目是很感兴趣的,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在家中与家长一同观看这些节目,让学生通过节目内容了解和学习到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这对丰富学生语文素养有极大帮助。而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播放精彩的节目片段,以此激发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热情,为强化学生学习能力。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开展模拟活动,例如结合“诗词大会”这一节目的形式,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一些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题目,让学生以选手的角色答题,对表现优秀者给予奖励,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不但能够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其文化水平,而且能为初中生未来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高相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中国教师》2020年第3期。

[2] 杨宏斌《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甘肃教育》2019年第14期。

猜你喜欢
古诗文教师应传统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
少年力斗传统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清明节的传统
生物教师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