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晓东 孙旭东
(北京开放大学,北京 10008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指出“要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2017年,北京发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提出:北京的一切工作必须坚持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当前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下,探索成人高校如何因地制宜发展非学历教育,探索其发展路径,服务社会,提升学校的社会美誉度,为首都学习型城市建设和终身教育体系作出贡献。北京开放大学作为一所由市政府主办的成人高校,围绕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在发展非学历教育方面进行了系列探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成人高校在终身教育视野下,如何主动适应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办出新特色,提升服务首都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成人高校发展非学历教育是实现学校发展目标,建立可持续人才培养和供给机制,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终身学习需求的战略选择,具有极强的时代价值和时代意义。
在终身教育视野下,学历教育是基础教育,使学习者拥有再学习的能力。但是不断地充实自己、掌握更多的技能仅靠学历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非正规的、非学历的教育活动来获取,通过形式多样的、不同内容的教育活动满足学习者终身成长的需求。非学历教育不再是学历教育的辅助性补充、补偿教育,而是学习者不断跟上时代步伐,持续取得个人成就的重要的教育活动,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1965年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教育不应该伴随着学校教育而结束,而是贯穿于学习者的一生。这种终身学习理念的提出揭示出学习的持续性,学习不再局限于某个时期,学习是学习者终身的事情,学习必须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激发人的潜力,实现人的全部价值。时至今日,终身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思想,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进行教育决策,制定教育政策,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在终身教育视野下,学习者在进入职业岗位之前和其职业生涯中,都需要通过不断地接受新的教育或培训,跟踪科技、产业、经济、文化发展的最前沿知识,更新、扩展和重组自身知识结构,保持和发展个人创造能力,追求终身的成长。因此,终身教育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各级各类教育的总和,学习者必须终身学习和终身接受教育,学习和教育将伴随人的生命全过程,它是全纳的、开放的、持续的。发展非学历教育,既是时代发展的使然,更是终身教育的终极追求。[1]
在终身教育视野下,“人人、时时、处处”的学习理念打破了学习对象、时空的限制,学习者通过非学历教育获得灵活便利的学习机会,随时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实现角色转换。非学历教育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正规教育以外的,为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时代发展需求,提升学习者知识、技能、能力、兴趣爱好及道德情操的教育。狭义的是指依托政府、行业协会、高校、培训机构等建立起来的各级各类岗位培训、专业技能、专题知识、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和文化休闲等教育活动。非学历教育培训内容具有实用性、短期性和便捷性的特点,没有严格的入学要求,学时安排相对灵活,学习结束以后不授予与学历教育相混淆的证书和文凭,学习成果多以结业证明、课程或者学分证明等形式呈现。发展非学历教育已经成为成人高校提高人力资本开发利用率,满足市场需求,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路径,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人高校要抓住机遇,发挥属地管理、品牌效应、资源丰富等优势,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实现转型发展的新使命。[2]
在终身教育视野下,成人高校的服务对象更加广泛,服务形式多元化,其职能在时空上得到扩展。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满足学习者更加美好的生活为目标,为学习者接受终身学习创造条件。20世纪初,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提出“大学必须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开放办学理念,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教学场地等资源随时向社会公众开放,为公众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美国众多的社区学院实行开放入学,开设灵活多样的课程,只要学习者有学习需求,就可以获得满意的教学服务。北京开放大学建校之初,新型大学的历史使命中就包括“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学校定位于“开放”,开放的表现形态之一,就是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近年来,学校通过发展非学历教育,满足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拓展发展路径,提升社会知名度,实现服务化转型,展示其对首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促进作用和积极贡献。因此,发展非学历教育是成人高校推动学习型城市及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必要途径和重要方式,体现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通过教育现代化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时代趋势。
在终身教育视野下,发展非学历教育是成人高校新的使命与担当,是学校转型发展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北京开放大学以转型发展为目标,在非学历教育实践领域探索出一条符合市情、校情,服务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
学校紧密围绕北京“四个中心”城市功能定位,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开放兴校”,主动适应首都学习型社会建设和市民实际需要,由过去的以学历补偿教育为主,向非学历与学历教育并举转型,提出“学历教育是基业,非学历教育是正业”的发展定位,围绕“衣食住行、生老病养”等首都城市市民生活服务需要开展非学历教育。《北京开放大学章程》明确规定:“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和市民终身学习服务,积极推进对外合作办学。”《北京开放大学“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加快发展社区教育、职业教育。非学历培训创品牌,社会教育树影响。”学校围绕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职业培训、职业技能、公益性课程等非学历教育活动,在满足广大首都市民个性化、多层次、高质量的终身学习需求,持续提升学校的社会美誉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同时,学校发挥开放大学国家办学、体制办学的优势,依托学科专业优势,引领非学历教育行业规范,推动培训市场健康发展,为构建开放、多元、互通的首都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首都学习型城市、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提供重要支撑。
学校高度重视非学历教育。2019年,在新一届机构改革和全员聘任工作中,加强组织建设,全方位配置资源,成立非学历教育统筹职能处室和专门从事非学历教育的部门,鼓励学历教育部门依托学科专业优势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探索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的融通发展。为了确保组织结构的优化,使组织能够更好地服务学校发展内涵,学校针对实际情况,制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非学历教育发展的政策制度,建立了相应管理配套机制,规范了组织运营的流程。通过成本核算机制与项目制管理等多项举措,帮助新设立的组织能够全面适应培训市场需求。同时,提出具体的要求和目标,鼓励非学历教育办学部门探索新的合作办学模式,更好地实现学校发展目标。学校通过对组织结构的优化,对组织流程的细化,强化了非学历教育统筹协调职能,初步形成了职责分明、协调有效、良性发展的非学历教育组织运行机制和体制。
学校初步形成了“以职业类培训项目为抓手,以社区培训项目为特色,以教育类、农村电商、数独、艺术品鉴赏培训为品牌,以各级各类考试培训为拓展,以短期项目培训为主导”的多元并举的非学历教育发展格局。有六类项目:第一类是适应首都社会发展的基层治理项目,主要面向街道村镇、中小企业和基层政府的培训,内容包括社会工作者、社工师、心理咨询、领导力提升、区域经济发展、金融创新等。第二类是面向首都市民的文化休闲娱乐培训,内容包括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棋琴书画、茶艺、舞蹈、智能手机、摄影等方面。第三类是职业类培训,内容包括教师资格证书、农村电商、艺术品鉴赏、经纪人等培训。第四类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能培训,如家庭教育、家政服务、保育员、育婴师、健康管理师、金融服务师等。第五类是语言类培训,主要有雅思、托福、成人英语三级、大学英语B、普通话等培训。第六类是各级各类考试项目。以职业类培训为例,开设1500个班次,参与人次近9万。
在非学历教育发展路径设计上,学校注重“四个融合”。一是加强与政府的融合。作为一所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新型成人高校,为首都社会经济发展尽力,是学校责无旁贷的责任,更是做强非学历教育培训的重要切入点。学校密切关注首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先后与市商委、市残联、市应急管理局、市统计局、市妇联等委、办、局合作开展各类培训项目,其中与市妇联、新华网开展终身学习项目,课程观看次数达到121208次,居于全国试点城市之首。二是深化与社区的融合。学校发起成立了“社区学习服务联盟”,成功举办了“抒爱国情怀,展社教风采——北京市社区教育优秀成果展演”活动,设立学习基地19个,开展活动240余场,完成“首都市民学习之星奖励项目”,收集非学历课程141门。学校借助与社区的定期联络机制,主动融入社区,对接基层治理的实际需求,在服务社区的同时开展了系列教育培训,助力社区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三是推进与行业、企业的融合。注重发挥校企各自优势,服务首都社会发展。以家政培训项目为例,实现了家政培训课程从无到有的发展,建设了7大类、80门课程资源,培训7000多人次。四是深化学校与学校的融合。学校与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海淀区进修学校、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等学校合作,开展家庭教育、教师队伍能力提升等多种形式的培训项目,培训人数达千人以上。
学校非学历教育主要采取的是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这种模式能够帮助解决学校转型发展中面临的资金、师资等瓶颈,实现大学资源的保值、增值。学校结合实际,探索出了四种非学历教育合作模式:一是优势互补型。将学校的专业、学术、系统优势与合作单位的渠道、行业背景、师资优势相结合,实现互利共赢。二是资源共享型。学校与合作单位共享各自的资源,通过共享资源,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三是资源扶持型。根据合作单位的资源需求,学校通过提供资源扶持该项目,使其逐渐发展壮大,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四是“学历+技能”型。是将学历文凭与职业证书并举的双证制模式。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混合所有制模式的探索取得较好的成绩,非学历教育取得跨越式的发展,年度开展的项目数量和参与人次稳步递增。2013年至2018年6年期间共开展社会教育培训项目近40个,培训4330967人次;开展各类型的职业培训项目近50项,培训人数超过8万。[3]
成人高校如何处理好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关系,摆脱学历补偿教育的传统模式,实现由过去的学历导向型向能力提升型模式的转型?以北京开放大学为例,非学历教育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4]
学校高度重视非学历教育。从宏观层面看,学校成立非学历教育统筹职能处室和专门从事非学历教育的部门,制订了一系列鼓励非学历教育发展的政策制度,建立了相应管理配套机制。从微观层面看,发展非学历教育的共识还没有完全从制度层面进入心理层面,并自觉融入工作行动中。从实践发展层面看,学校发展非学历教育的生态环境还没有完全形成。比如,教职工对非学历教育的认识不足,认为学历教育才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任务,非学历教育挤占了有限的教学资源,没有创造出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学校对非学历教育的管理采用机关管理模式,还没有形成教育规律与市场规律相结合的非学历教育管理模式,人人参与非学历教育的共识不够广泛。
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现有办学资源在满足学历教育方面已经捉襟见肘,再要满足日益增长的非学历教育办学需求确实难上加难。特别是适合高端培训的办学场地和教学设施设备相对不足,办学资源的承载力不足。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和办法,努力解决办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例如,除了积极申请市财政的支持外,还依托信息技术的优势,将用于集中面授的教室,向互联网和智慧教室转移,建立线上学习和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另外,学校了解市场需求、懂得市场规律的师资队伍也很缺乏,非学历教育课程资源建设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节奏,还没有建立以能力为中心、内容丰富的证书体系,非学历教育的成果认证还处在探索阶段。总之,有限的教学资源、教学设施及教育经费的投入,使得学校非学历教育缺乏良好的生态环境,一些来自政府、企业的高端项目、优质培训项目无法承接;现有培训项目规模小、项目类别少、项目的领域覆盖面不够;培训的效果和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培训的成果与效果支撑学校战略转型不足。
学校长期以学历教育办学为主,非学历教育管理顶层设计不足,政策供给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要,还没有带有指导性和约束性的发展规划,部门之间的协调运行机制还有不畅通的地方。非学历教育的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制度供给难以适应市场快速化发展态势,传统的分配模式使得教职工参与非学历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学校难以获得持续的、长期性的有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的项目。加上自主培训项目的研发能力较弱,拓展培训市场渠道的能力不足,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有限,使得学校非学历教育培训领域覆盖面不宽,深耕行业领域不够,积极有效地应对市场的激烈挑战的能力严重不足。
学校非学历教育项目总体上能够围绕优势专业开展和拓展,但项目的契合度不够,学术水平不高,存在着结构性的失调。因此,根据市场需求优化专业结构,提升非学历教育的层次性和学术性,提高优质项目的设计能力就显得十分紧迫。优化和提升需要对影响非学历教育市场需求的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对各因素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比如,加强对国家政策、培训信息、行业经验的研究,从国家战略、政策研究和行业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发现新的培训需求,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从政策供给端、市场需求端挖掘、培育、开发符合自身特点的项目。另外,自身本领不足,缺乏市场敏感度等因素都会影响项目设计能力的提升。随着非学历教育市场的发展,提升学校对市场需求的把握和掌控能力,通过强化专业和市场变化的契合度来设计优质项目,提高非学历教育的层次性和学术性,是学校转型发展面临的急迫问题。
在终身教育视野下,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非学历教育从教育理念到培训模式,从教学内容到课程体系,从管理模式到市场化运营,亟待以市场化为导向进行策略优化。
成人高校依托学历教育优势,为非学历教育培训内容、项目实施和管理提供学术和质量支撑,使得非学历教育发展更加注重服务首都发展战略规划,并以首都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为基点,开发出适合市场需求的项目,提升非学历教育培训层次。成人高校要从实际出发,在稳定发展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借鉴学历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学模式,完善非学历教育的项目库、师资库,丰富培训的内涵和特色,探索培训模式的创新和延伸,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高质量的有品牌想象力的培训项目,吸引和培育具有忠诚度的合作者,形成辐射效应,引领非学历教育整体做强并融入首都产业链布局。
成人高校要在非学历教育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质量是发展的生命线,特别是质量管理和质量监督。建立质量标准、加强质量管理有助于改变非学历教育发展良莠不齐的现状,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培训需求。高品质的非学历教育项目成为成人高校当下必然的发展策略,必须将高质量作为目标,对培训项目开展体系化的质量管理和监控。质量管理和监控要贯穿在潜在客户的培育、优秀培训师资的引进、现有资源的整合与再开发、优质项目设计及项目的管理和实施等方面。质量管理和监控的重要体现:一是完善课程培训体系,提升课程体系与企业、行业的贴合度,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二是在确保公办体制办学品牌的前提下,与企业、教育培训等机构开展合作办学,实现资源共享。三是引进社会办学中较为成熟的培训项目为我所有,通过赋能于学术品质,实现非学历教育可持续发展。
成人高校要开展校企合作研究与实践,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模式的多种形态。比如:以企业出资为主的、以企业专业人员为师资的合作模式;校企共同出资、联合实施项目的合作模式;以学校资源为主、企业辅助参与的合作模式等。不管哪种模式,都要以提高学习者的培训质量为核心,根据行业、企业的现实发展需求,线上学习与线下培养有机融合,适应学习者差异化学习条件和多元化学习需求。改变那种不了解校情、不了解企业情况的合作模式,探索出真正适合校企共同发展的混合所有制模式。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对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革,成人高校要加快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探索线上与线下紧密互动的网络多元化培训模式。培训模式的多元化,有助于个性化的、按需定制培训的实现,为学习者提供自由安排学习时间、资源共享、跨地域、交互式的创新学习方式,有助于形成个性化的合作办学模式,使混合所有制模式更好地服务于校企合作,服务于学校的发展大局。[5]
成人高校要根据非学历教育市场高端化、精致化、定制化的发展趋势,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提升资源整合能力。一是强化内涵式发展,要在满足学习者的多样性、多元化、层次化、差异化和个性化学习需求上下工夫,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和培训体制,满足学习者不同职业阶段的求学愿望。二是对已有的项目进行升级改进,不断挖掘新项目,不断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培训项目的质量巩固与政府、行业协会的合作与关系。三是与合作单位形成命运共同体,通过完善的制度设计和激励机制,巩固与优质办学机构的长期合作。四是提升、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的能力,加强与各级各类培训机构的合作,各取所需,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合作培训项目。五是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了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社会经济的深度融合,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也必将改变并提升学校的资源整合能力,必将为学校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
成人高校发展非学历教育面临着许多困难,有体制、政策及社会的因素,也有自身管理运作的因素。以北京开放大学为例,为了解决非学历教育发展的困境,在行动路径上加强顶层设计,要求办学部门在保证办学声誉与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主动出击,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最佳行动途径。
成人高校建立、发展非学历教育制度,完善培训的运营机制,特别是支撑保障机制、激励机制、财务制度和师资队伍建设制度等,为项目开发、质量保障、薪酬分配、资源整合提供有力的保障。培训运营机制的完善要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围绕市场需求,从非学历教育办学部门的治理结构、岗位设置、师资培训、课程体系、教学管理等体制、机制出发,明确职责界限,提高运作效率,实现项目运营的自我控制和管理。制度设计的目的,不外乎从非学历教育顶层设计上为市场化运营创造有利条件,从运营机制上细化项目开发、实施、拓展与服务,实现项目的自主运营和分类运营。
成人高校非学历教育在项目设计开发上要补足短板。一是要以政策与市场热点、难点为项目设计与开发的切入点。从政府、企事业、行业协会及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出发,在课程设置、项目开发、师资配备、模式创新、评价反馈等方面重点突破。二是培训需求的项目化。有市场需求不一定有可以落地的项目,把市场需求转化成有价值的项目,需要了解行业发展必备的知识技能,了解需求单位的组织战略、人才培养规格、岗位技能、组织文化等。针对不同培训需求,做到与需求方充分沟通,提升项目设计能力,变被动承接项目为主动开发项目。
教育技术更迭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对教育进行着深刻的改变,也使得非学历教育的基本态势和发展态势发生巨大变化,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特点,以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有关技术已经成为促进非学历教育变革的重要因素。“互联网+非学历教育”的深度融合,对提高信息化在非学历教育中应用的水平,推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发展,以及对非学历教育的发展态势、运行模式、路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培训项目”使得在线学习的理念、技术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非学历教育将越来越依托于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基于动态大数据的培训项目更加适合市场个性化需求,“互联网+”必将引领非学历教育的发展潮流。
成人高校要基于“互联网+”建设非学历教育的科学评估标准和评估体系。评估标准的建设要以质量为中心,注重项目实施的整体性,建立一体化的评估体系,如培训机构、受训方、培训方、项目的管理、项目实施,学习者效果、项目参与人员、项目持续追踪、培训平台及运维等。培训前,对培训课程结构、内容、结果进行评估;培训中,针对教学内容对学习者进行评估;培训结束后,对授课效果和员工服务满意度进行评估;培训结果应用后,要对培训效果进行反馈评估,了解学习者实践中对培训知识的应用情况,促进教育和现实的衔接,实现“学以致用”。
在终身教育视野下,成人高校在结合地方地域特点及学校自身学科专业优势的前提下,不断寻求做强非学历教育的方法和路径,优化策略。要从社会需求和市场需要出发,特别是结合区域社会发展需求,以学习者为中心,聚焦能力提升,融通学校办学资源,开展职业和行业资格认证,促进学校转型发展,提升社会美誉度,实现成人高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和构建学习型城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