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民间舞素材在舞蹈编导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安徽花鼓灯为例

2020-12-11 19:24
普洱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花鼓民间舞编导

陈 萌

安徽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41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各地民族民间传统舞蹈形式和内容由于地域环境、民族文化等,差异均有不同。我国在进行舞蹈编导教学中,加大关于地方民间舞素材的使用,不但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我国民间舞蹈文化的认知,强化对本民族舞蹈特色的摄入,积累多样化的舞蹈语汇,同时也能引发新一代舞蹈人对当地舞蹈文化的关注和认同,从而带动民间韵味浓厚的高质量优秀作品的产生,是培养中国特色优秀舞蹈编导的重要策略。

一、安徽花鼓灯的发展及文化内涵

在安徽花鼓灯研究中,多位专家经过长时间考察,推导出花鼓灯起源于淮河两岸,盛行于唐宋年间,主要集中在怀远以及凤台区域内,是明代时期就已经开始盛行的一种“玩灯”活动。后经过不断发展演变,成为了集“歌、舞、戏”为一体的花鼓灯舞蹈艺术,该艺术形式覆盖面广,具有较强的群众基础。在当前,淮河流域人们每逢佳节或者重大活动,例如婚丧嫁娶等活动时,依旧会表演花鼓灯这一传统项目。在安徽怀远地区,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依旧保留着打锣鼓、跳花灯的习俗,这一风俗发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一方面实现了对花鼓灯存在的见证,另一方面也可以体现出花鼓灯这一项目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

花鼓灯在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了相应表演技艺以及风格体系,表演者在发展中也形成了一定的流派特征。深受淮河流域文化影响的花鼓灯艺术,不仅体现了这一区域刚柔并济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有效呈现了地方区域的民俗特色等,是淮河流域人民情感的集中体现。随着花鼓灯的发展及传承,2004 年10 月被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之一,对于花鼓灯主要流行区域——安徽蚌埠市禹会区秦集镇冯嘴子村,也被国家确定为“花鼓灯生态保护村”,对花鼓灯的传承以及保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高校舞蹈编导教学现状

在舞蹈作品创作、排练和表演过程中,编导作为“编”和“导”的角色对作品的走向、形式、内容有极大的话语权,他扮演着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承担着结构主题、层次、语汇选择、情绪转化等多重任务。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舞蹈编导也有了人文素养、创新思维等更高层次的要求,成为了高校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目标。目前,很多院校已改革教学目标,创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个性化办学风貌,使舞蹈编导教育教学呈现出多模态的局面。

三、舞蹈编导教学中的民间舞素材应用价值

(一)深化学生对民间舞蹈文化的认识

在舞蹈编导教学过程中,对于民间舞素材的应用,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民间舞的认知。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自身的民间舞教学经验进行整合,将其整理成范本对学生进行教学,以能够引导学生系统化认识当地民间舞。进行民间舞作品编创过程中,要注重实现风格中的典型动作、固有程式和“地方小戏”的统一,教学过程中在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基础上,更强化实操学习,把思维扩展最大化,在主题构建、框架分析和主题动作、情节转换上多进行探讨。通过关于地方民间舞素材的应用,可以为学生之后的民族民间舞蹈剧目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对于地区文化的热爱。

(二)促进舞蹈编导教学新发展

时代性优秀舞蹈作品的产生,不仅需要传统舞蹈的积淀和丰富,更需要不断注入新理念、新观点和新思维。地方民间舞作为传统艺术的代表,不仅在形式上多样,内容上丰富,更有多个流派特征,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地方民间舞在舞蹈编导教学中的应用,积极促进了编导学科和地方特色的有效接近,提高这一课程的专业特色化,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此显著提升舞蹈编导教学质量和实效性,促进舞蹈编导专业教学的有效发展。

四、安徽花鼓灯在舞蹈编导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注重实现舞蹈和花鼓灯歌的结合

花鼓灯在传播中的一大特色即为“载歌载舞,歌舞结合”。在舞蹈编导教学过程中,也可注重实现歌和舞的结合,“歌咏言,舞尽意”,以歌传情,以舞表意,更有助于提高舞蹈编导的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花鼓灯教学过程中,学生娴熟掌握花鼓灯传统舞蹈语汇以及动势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学习传统且极具思想内涵的“灯歌”。传统锣鼓伴奏中,也可以在表演过程中加入“灯歌”训练,以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载歌载舞的氛围,以此感受到民间舞的情趣。其次,在舞蹈创作中,则可以借助于“灯歌”固有思想内容,创建出结合人物及故事的表演性组合,另外在进行关于道具运用时,可以以传统道具“伞头”“板凳”等开始,也能够引导学生感受到花鼓灯的礼仪性,以此对学生进行思想理念核心的培养,且将其应用在舞蹈创作中。

(二)理论结合实践提高舞蹈创作价值

在舞蹈编导教学过程中,通常教师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地方民间舞教学组合,则可以将其作为是教学范本,同时和教师的教学实践直接经验以及间接经验相结合,通过一系列的分类、剖析以及对比分析以上组合中的规律特点,通过教学实践进行验证,依照循序渐进方式实现对不同区域民间舞编排原则以及方法的总结。进行舞蹈编排过程中,注重体现风格“点”“线”“面”的统一。“点”则为地方民间舞的重要因素,在实施单一类动机递进过程中,先要有效把握风格的“点”即动机或动势,注重花鼓灯的风格针对性。在地方民间舞中,风格“线”则属于是组词造句的方法,也就是在舞蹈过程中自身连接的规律,体现动作风格以及韵律之间的统一性、动作连接的逻辑性、动作节奏以及速度之间的协调性,另外也需要实现动作性格以及情调的结合。

舞蹈编导教学中,花鼓灯的融入应用,不但要加强对舞蹈动作的规范,以能够充分体现出花鼓灯的舞蹈特点,也需要注重强调花鼓灯的艺术风格和内涵。基于此,则需要学生有效掌握花鼓灯的动律特征和角色动作个性。其中在花鼓灯动律特征中,主要是受到舞者穿“寸子”(木制小鞋子使脚跟离地)对裹足女子走路模仿有一定关联性。舞蹈表演者在穿上“寸子”后,在行走过程中必须要踮起脚尖,着力点主要放在脚尖,相对来讲小腿位置则较为吃力,因此在行走过程中舞者的膝部比较直,两腿紧紧靠在一起,呈现出明显的下沉感,因此在表演过程中则会出现具有独特性的劲,随着脚的动律会带动上身的摆动。以上这一动律特点则属于是花鼓灯的主要特点,其中著名表演艺术家宋高倩对其有形象的描述,“身体右后倾,走动腰晃扭;脚下寸往劲,传神靠眼瞅;急如风,停要陡,柔里刚,刚里柔,投足举手扣节奏,锣鼓点子跟脚走”。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花鼓灯表演过程中,脚下的“艮劲”和上身的摆动则属于是主要特征。在进行学习编创过程中,学生对于“溜得起, 刹得住”、“艮”的特点以及上身的摆动的掌握,相对来讲存在一定难度,则可以通过具体舞蹈动作进行学习,在掌握这些舞蹈动作特点后也就可以将其应用在舞蹈创作中。另外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进行“野鸡溜子”、“颤点花”等经典动作教学中,则可以融入艮、轻、溜、脆、稳等舞蹈动作;针对“风摆柳”、“上山步”等舞蹈动作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肩部规律性摇晃以及腰部以上部位实施划圈式的前后摆动,在学生有效掌握花鼓灯舞蹈动作后,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舞蹈词汇,为舞蹈创作创新提供了新的方向,也有助于促进花鼓灯舞蹈的传播以及发展。

(三)丰富学生民间舞知识

地方民间舞本身属于一种非文字语言肢体门类,在表演过程中主要体现的是民族精神以及风格,在此过程中想要体现趣味性,则需要编导通过文化背景故事表达出来。地方民间舞建立在传统文化上,文化本身也属于是舞蹈发展的内在需求。因此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强化舞蹈文化教学以及扩展,以能够引导舞蹈编导学生接触更多的舞蹈文化,也需要强化舞蹈语汇教学,积累学生的地方民间舞知识,从而为学生的舞蹈编创提供条件。

花鼓灯起源于淮河流域,主要是当地民众进行表情达意的表现方式之一,在表演过程中重点为“小花场”表演。通常在民间表演过程,“兰花”与“鼓架子”经常是通过歌舞结合实现心灵的沟通,以体现出人们对于美好、自由爱情的向往之情。在“小花场”中歌舞和舞蹈的表达思想是一致的,在歌舞融合中表现出复杂的情感。在传统表演方式中,兰花与鼓架子两者均能够首先进行演唱,再进行舞蹈,也可以先舞后唱,以此实现对青年男女之间嘻戏的爱情生活描写和表现出来。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进行花鼓灯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则为体现歌舞的结合。但是歌舞结合在舞蹈编导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甚至在花鼓灯教学中也容易忽视“小花场”的歌舞结合训练。一般在学习过程中,男生和女生是分开教学的,长期以往则容易导致出现歌舞分离,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练其形而不练其心,内外分离,从而导致舞蹈无法表其意,歌曲无法韵其味。在学生进行“小场”表演过程中,教师则可以首先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灯歌”,实现舞蹈和灯歌的结合,在此过程中可以积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即兴创作,学会通过舞蹈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也可以为舞蹈编导专业学生的学习积累丰富的创作经验,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升舞蹈编导专业的教学质量。

五、结语

在我国舞蹈领域中,地方民间舞占有重要地位,加大对地方民间舞素材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舞蹈编创能力和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对中国专业舞蹈编创人才的培养。但是这种创新与创作,一定是立足于保持原生态的风韵律动上,将与地方民间舞蹈精髓相适应,总之,在地方民间舞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学术性研究,以能够充分认识到地方民间舞本身的应用价值,提升舞蹈编导专业学生地方民间舞学习质量和效率,有效满足现代舞蹈教学需求。花鼓灯作为我国淮河流域的地方舞蹈之一,在舞蹈编导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不但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舞蹈编创素材,也有助于有效促进淮河流域舞蹈文化及其内涵的传播及发展。

猜你喜欢
花鼓民间舞编导
地域特色舞蹈在高校课程中推广的思考
试析新时期的电视台编导工作
民族民间舞的艺术特点与情感表现探究
论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以“东北秧歌典型人物精品课”为例
阿里文化的使者——访阿里地区象雄艺术团舞蹈作品《甲·宣》编导白芨、《果沃情》编导次旦达瓦
姚锦新与《花鼓及其他中国歌曲》
探访“东方芭蕾”颍上花鼓灯“老带新”接力传承
论电视编导艺术的创新
王企仁:创新不断的花鼓传承人
想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