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佤族贫困村巩固提升脱贫质量的思考
——以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岩帅镇东勐村为例

2020-12-11 19:24
普洱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贫困户群众

施 勇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党群处,云南 临沧 677000

2020 年,我国将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脱贫后的后续发展是贫困村走上小康之路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 年3 月6 日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何在脱贫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质量,确保脱贫群众不返贫,是一个重大课题。东勐村是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典型的佤族贫困村,该村于2019 年顺利脱贫出列,本文就该村巩固提升脱贫质量提出一些思考,以期为东勐村下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为佤族贫困村脱贫后的后续发展问题提供借鉴。

一、东勐村基本情况

东勐村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岩帅镇北部,距镇政府驻地7 公里,距沧源县城120公里,是一个典型的佤族聚居山区贫困村。全村辖4个自然村,11 个村民小组,1 个林场。2019 年末,有农业人口394 户1172 人(其中建档立卡103 户322人)。劳动力 881 人,外出务工 150 人。设有 2 个党支部(含来龙茶厂 1 个),有 4 个党小组,党员 89 名,其中少数民族89 名,占100%;妇女党员13 名,占14.6%。

全村国土面积15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 294亩,人均占有耕地2.7 亩,林地面积2.0393 万亩,属于典型的边远山区,适宜种植水稻、苦荞、玉米和茶叶、核桃、烤烟等粮食经济作物,经济来源主要以茶叶、烤烟、苦荞、玉米养殖业等为主。平均海拔1 650m,最高海拔1 800m,最低海拔1 500m。年平均日照约2 000h,最高气温28℃。最低气温4℃,年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水量1500mm,属中亚带气候,立体气候特征十分明显,上壤多为碱性。

2019 年末,全村经济总收入2 483.03 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 523.99 万元,林业收人151.71 万元,畜牧业收入458.48 万元,二产业收入218.89 万元,三产业收入127.9 万元,外出务工创收166.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 2216 元。

二、东勐村脱贫攻坚取得的经验及成效

脱贫攻坚中,东勐村紧紧围绕“零错评、零漏评、零错退”工作目标,保持“思想不疲、劲头不松、持续发力、巩固成果”的精神状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抢抓机遇,迅速行动,群策群力抓实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经验成效。

(一)加强组织协调,科学规划村庄。紧紧抓住“临沧市万名干部回乡规划行动”机遇,积极与本村在外工作的干部配合,把村庄改造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综合整治统筹规划,通过设计建设性详规,划定村庄边界,实现村庄房屋和设施布局特色突出,集约利用土地。在村庄规划实施的过程中,根据自然条件,结合传统的风俗民情等具体情况,突出革命老区村特点和民族特色建筑,做到山、水、田、林、路、电、村组协调和谐,形成“高山云荞,红色东勐”的规划目标。按照标准配置公共活动场所、卫生室、活动室、公共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道路交通、农村供水、污水排放、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注重提升人居环境,规定绿化率在32%左右,保护村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引导村庄避开地质灾害、生存环境恶劣地带。处理好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提高村民规划意识,引导村民按规划建设自己的美丽家园,实现科学发展与群众意愿的有机结合。

(二)加强党建引领,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东勐村党支部结合本村以茶叶种植和苦荞种植为主的生产实际,发动群众在茶地种苦荞,在财政扶持基础上,从金融扶持,税费优惠、涉农资金、土地保障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通过不断创新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模式,依托茶叶、苦荞种植和养猪产业,鼓励个体企业不断将产业发展壮大起来。形成了2 个村级企业加13 个个体企业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东勐苦荞加工厂+东勐茶叶初制所+来龙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13 个个体茶叶初制所”,探索出了“把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让群众致富在产业链上”的发展纽带,形成组织带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发展格局。2019 年末,全村茶叶面积4 747 亩,产值1 221.2 万元,收益488.48 万元,为农户平均创收3 886.08 元:种植烤烟 210.6 亩,产值 62.8 万元,收益25.12 万元,为农户平均创收8 373 元:核桃面积10 502 亩,产值56 万元,为农户平均创收561.40 元。

(三)加强素质教育,激发内生动力。长期以来,东勐村一直处于贫困状态,绝大多数贫困群众都抱有等、靠、要思想,为补齐贫困群众精神短板,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愿脱贫、想脱贫、会脱贫、能脱贫的内生动力。东勐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保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动员广大党员奋勇投入到脱贫攻坚的政策宣传、产业发展、精准帮扶中。结合支部大会、村民大会、民主生活会、“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契机,有计划的穿插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和各项扶贫政策,让每一位党员学透政策 吃透政策,积极向群众宣讲,让群众充分了解到各项扶贫政策,从而建立脱贫信心。建立“1+X”帮带机制对全村贫困群众进行再梳理,建立重点帮带对象台账,在结对帮扶的基础上为每名帮带对象分别在村和产业大户中确定一名帮带干部,负责做好帮带对象的思想工作并解决其在生产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邀请专业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对农户们进行了专门的农作物栽培技术培训,从气候、环境、选地、整地、栽种时间、密度、土壤消毒、施肥、病害防治、盖土等方面栽培技术的每一个环节和须注意的技术要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和示范操作,引导群众转变观念,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四)加强励志教育,扶贫先扶志。转变贫困群众观念是精准扶贫各个环节的落实、衔接和合力推进的关键。东勐村以村风文明建设为着力点,利用各种节假日开展了以“摒弃等靠要懒,摆脱精神贫困”为主题的文艺宣传教育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让广大农民群众进一步了解党和政府精准扶贫的方针政策,有力地引导农民树立自立自强意识,摒除陈规陋习,树立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让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良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精准脱贫的坚实思想基础。在党支部的带领下,东勐村群众的自我发展意识受到充分激发,纷纷摒弃懒惰怠慢、等待观望的思想,自主加入合作社,自觉参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自动投身美丽村庄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收入逐年增加,较2014 年农民人均纯收人提升近3 000 元。

(五)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展示脱贫形象。以“清洁村庄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以厕所革命、自然村道路硬化、“美丽乡村”建设、“村庄整治”工程为抓手,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着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基础设施建设,按“新房新村生态文化、宜居宜业”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要求,创建洁净村庄、洁净庭院,加强村庄绿化,开展义务植树,着力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村庄内垃圾乱堆乱放、污水乱泼乱倒现象明显减少,粪污无明显暴露,杂物堆放整齐,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有序,村容村貌明显提升,文明村规民约基本形成,长效清洁机制逐步建立,村民清洁卫生文明的意识普遍提高。东勐村用扎实的实际行动,着力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展示了脱贫形象。

(六)加强动态管理,规范农民档案材料。驻村工作队和村委会制定了《东勐村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组建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要求、工作程序、政策标准,按照应纳尽纳、应退尽退、应扶尽扶的要求,反复组织村组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深入分析全村存在的贫困情况,全村完成实地走访调查394 户1 172 人,完成填写扶贫措施填报表及贫困户信息对照采集表103 户322 人。在完成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情况,进一步筛查,确定全村信息数据复核对象103 户322 人。完整收集了全村394 户1 172 人的档案材料,制作档案名册,并实行动态管理。通过规范农户档案材料,做好归档保存工作、使农民有了自己的“历史印迹”,需要时有迹有据可查。

三、影响东勐村脱贫质量的因素

(一)贫困群众受教育程度偏低,文化素质不高。一是贫困村民受教育程度大多数较低,缺乏科学文化知识,技能落后,加之交通落后、信息闭塞、与外界交流少,思想观念陈旧,脱贫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严重,散漫懒惰,小富即安的心态普遍存在;二是缺少危机感,思维观念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懒思考,怕困难,怕担风险,认为农民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守着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重复着效率低下的农业生产;三是对学习农村实用技术热情不高,致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得不到大的提升,农业生产效益一直在低水平徘徊,没有发展动力;四是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因文化程度低,缺乏技术,多以卖苦力挣钱,工资收人水平低下,因此经济发展十分困难。

(二)产业结构单一,规模小而散。一是没有支柱产业,没有特色产业,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还处在原始经营状态。虽然种植茶叶已经几十年的时间,但生产方式陈旧,小而散,形不成规模;二是由于贫困户自身的原因,对产业的认识和投人不足,接受新科技、新思想的能力差,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十分落后,发展商品生产、开拓市场的能力相当弱,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致富的劲头;三是农村科技实用技术在贫困户中没有形成引领示范作用,农作物和家禽种养科技含量和产出效益低,支柱产业发展缓慢,特色产业后劲不足。虽然通过脱贫攻坚着力打造茶叶、苦莽产业,也仅处于起步阶段,有些贫困户对扶持项目不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产业项目推进落实难度较大。同时,大户带散户、公司带农户,合作社带社员涉及贫困户层面有待于进一步扩大。

(三)缺乏内在发展动力,激发措施落实难度大。一是相当一部分贫困群众自我发展意识不强,不愿进取,安于现状,存在争当贫困户的现象,有的认为脱贫不脱贫是干部的事,与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积极性、主动性不够;有的虽然参加了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但不愿积极主动寻找致富路子,各项培训工作发挥不了很大作用;有的认为自己脱了贫就没人管了,不愿意脱贫,采集信息时不说实话,隐瞒虚报。二是部分家庭属于老弱病残,没有青壮年劳动力,少量的也外出打工,留下“空巢”老幼,他们维系正常的生产生活都比较困难。三是懒汉依赖思想比较突出,有的贫困户缺乏自强自立的精神,只想着享受国家救助,不想脱贫、也不愿脱贫。

(四)资金缺乏,严重制约产业发展。一是贫困群众没有挣钱的思路和方法。虽然政府已经下大力气支持产业发展,设立产业扶持资金,但是由于运作过程中种种原因,贫困群众难以使用,缺少资金依然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二是过去扶贫模式多注重输血,没有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彻底解决贫穷的根子。三是相当一部分贫困家庭不会理财,在具体实施一些产业发展项目上力不从心,特别是一此涉及农户的关键产业项目更需要各方大力支持,帮助贫困户用好钱,除了精打细算以外,转变用钱方式尤其重要,用钱既要考虑现实,又要为将来打算,提高资金使用率,促进产业发展,才可有效巩固脱贫质量。

(五)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滞后。一是东勐村地处偏远山区,土地贫瘠,99.8%都是山地,人畜饮水及农田灌溉缺口较大,不利于传统农业规模化种植,农业生产广种薄收,产出不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客观上影响了农业发展,农民难以在土地上有所收益。面自然环境条件差是穷根难拔,扶贫攻坚难度大,成本高的原因所在。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组公共设施虽然达到了脱贫出列标准但要达到乡村振兴的要求还有许多短板弱项要补齐。配套设施不完善,经济“造血”功能不足,难以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使得农业生产成本高,消耗过多的人力物力,致使多数群众生产难发展,收入低,贫困状况摆脱难。交通不便,也相应增加了运输成本,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六)群众积累意识不强,难以集财致富。一是东勐村大多数贫困群众总是处在贫困线之下,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多数贫困群众依然是屋檐下只有“力”,再无他物,典型的“家徒四壁”,长时间过惯了“无物”生活的贫困群众对财富积累没有意识,不善积累也就成为一种习惯;二是佤族性格好客大方,没有谁去在乎收入的消费与积累。虽然如今的东勐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积累意识和习惯尚未形成,导致资源浪费。

四、 东勐村巩固提升脱贫质量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的自觉性。要切实把村组干部及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策上来,进一步增强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保持干劲不松、工作不断,依托各行业部门加大各项培训工作,指导农户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引导农民群众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引领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注重发挥贫困户主体作用,引导他们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自觉强身健体”的理念,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以自强不息的信念实现自我脱贫致富。

(二)突出产业扶贫,确保产业扶贫的长效机制。牢固树立产业开发的扶贫理念,狠抓市场前景广阔、带动力强、具有地方优势的产业增加农民收人。积极推行“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产业化发展模式,大力推进产业合作社建设,完善龙头企业绑定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绑定贫困户的“双绑定”联动发展的利益联动机制,充分发挥支柱产业牵引、专业合作社组织致富能手引领的作用,把贫困群众的心凝聚起来,把利益链紧紧联结起来。实施好高原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因户制宜实施特色产业计划,确保每户贫困户至少加入1 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让产业帮扶不落一户、不漏一人。持续推广消费扶贫,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组织贫困村农产品直销学校、医院机关食堂、交易市场:持续开发电商扶贫,组织贫困村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立足当地资源,因农制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助推全村经济发展、贫困户稳定增收,真正帮助群众走上一条长效脱贫、防止返贫的稳定持久的希望之路。

(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人居环境。基础设施落后仍然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主要因素。在投资较大的民生后续工程上,诸如合作社的组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规模较大的产业项目等都需要得到国家项目、资金政策的长效支持,要想方设法在公路、农田基本建设、村村通广播电视、自来水、环境改造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投人,推进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加快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和农村清洁工程。全面完成农村改厕,实现每户均有卫生厕所,各自然村公共卫生厕所达到规定标准。加大实施节柴改灶工作,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清洁灶具,切实有效地移风易俗。大力推广庭院种花种菜,发展庭院经济,绿化美化家园。

(四)完善工作机制,提高村庄长效治理水平。建立驻村扶贫工作队与帮扶人员信息共享和对接交流机制,在项目选定、政策落实、精准帮扶等方面加强与挂钩单位和上级有关部门沟通协调,提升政策落地时效,及时解决政策和项目程序不畅等问题。积极“牵线搭桥”,引入有实力、讲诚信的企业和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参与本村的经济开发,充分发挥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通过结构调整和项目实施,增加贫困户收人。以自然村为单位,突出“管人、管事、管物”三个重点,逐一纳人《村规民约》,依规依约管理,构建群众参与、民主管理的村民自治制度,提升村民自治水平。

(五)抓实技能培训,提升就业促增收质量。针对东勐村农村劳动者素质偏低,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村民普遍缺少一技之长,在产业发展方面没有创新思想,等待观望思想突出等问题,要坚持外出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两手发力,抓实生产生活技能培训,提高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提高脱贫家庭劳动力的就业质量、就业收人和就业稳定性,促进脱贫群众通过就业持续增收。

猜你喜欢
贫困户群众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多让群众咧嘴笑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脱贫记 贫困户陈福田和何麦换的故事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